年产100台树脂浇注矿用隔爆型干式变压器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本项目位于某高新区王因工业园一区,系租赁王因镇镇政府土地,购买王因镇镇政府厂房。
项目所处区域交通便捷,建设地水、电、暖、气等配套设施完备。
(见附图1项目地理位置图)
总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使用现有厂房,项目平面布置可分为办公生活区和生产区,项目遵循紧凑布局、节约用地的原则,满足生产工艺和公用设施的需要。
本项目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上,本着工艺合理、物流顺畅、建筑物布局做到遵守有关规定,满足环保、消防、节能和职业安全卫生等方面的要求。
因此项目平面布置合理。
(见附图2项目厂区平面布置图)
本项目工程容见表1-1。
表1-1 项目工程容一览表
工程容建筑面积
生产区3500
办公区150
闲置厂房3350
三、项目工程容及设计规模
1.产品方案
年加工100台315KVA-2000KVA 型干式变压器
图1-1 干式变压器
2、主要设备
二、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三、环境质量状况
图3-1环境敏感目标图
四、评价适用标准
五、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经15m排气筒排放。
集气罩收集率以80%计,排气筒风机量约为15000m3/h,则非甲烷总烃有组织排放量为0.008t/a,排放速率为0.003kg/h,排放浓度为0.22mg/m3,光氧催化效率以60%计,处理后排放速率为0.0012kg/h,排放浓度为0.088mg/m3,经15m 排气筒排放。
(工作时间为2400h/a)能够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表2中二级标准(非甲烷总烃10kg/h、120mg/m3)要求。
无组织排放量为0.002t/a,排放速率为0.0008kg/h(2400h/a),经软件预测,非甲烷总烃的最大落地浓度为 1.946×10-4mg/m3,能够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无组织排放浓度限值要求(非甲烷总烃≤4.0mg/m3)。
(2)焊接废气
焊丝没有药皮和金属粉,焊接烟气中有毒有害气体(O
3、NO
X
等)产生量极少,焊
接烟尘产生系数为6g/kg。
本项目焊丝年用量约为10kg/a,则焊接烟尘产生总量为0.06kg/a,焊接时间为2400h,车间烟尘排放量为0.025g/h,排放量较少,先采用焊接烟气均采用移动式焊烟净化装置处理,净化效率为99.97%。
处理后车间焊接烟尘、锰烟、氮氧化物等可满足《车间空气中电焊烟尘卫生标准》(GB16194-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无组织排放标准。
3、噪声
本项目噪声主要是生产过程中各生产加工工序的设备产生的噪声,项目生产加工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均设置在厂房部,机械安装时采用加大减震基础,安装减震装置。
加强管理,经常保养和维护机械设备避免设备在不良状态下运行。
厂各噪声源与厂界设置隔离带,在隔离带种树木花草,进行厂区绿化,建设挡墙。
4、固体废物
本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废主要有生产过程下脚料(2t/a),收集后外售。
员工20人,以0.5kg/人日计,每年产生生活垃圾量约为3.0t(一年以300个工作日计),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定期外运处理。
包装桶:危废类别为HW49,废物代码为900-041-49(含有或沾染毒性、感染性危险废物的废弃包装物、容器、过滤吸附介质),产生量约为0.1t/a,暂存危废库,由厂家定期回收。
固体废物的产生及处理措施如下:
表5-4 固体废物排放一览表
名称产生位置产生量性质处理处
置方式
外排量
下脚料生产过程2t/a 一般固废收集后外售0
包装桶生产过程0.1t/a 危废厂家定期回收0
生活垃圾职工生活 3.0 t/a 一般固废环卫部门外运处理0
固废堆放地地方作硬化防渗处理,固体废物的处置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及其修改单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物控制标准》(GB18597-2001)及修改单。
六、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期排放情况
七、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建设方提供资料,生产过程下脚料为2.0t/a,收集后外售。
本项目投产后,员工20人,以0.5kg/人日计,每年产生生活垃圾量约为3.0t (一年以300个工作日计),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定期外运处理。
包装桶:危废类别为HW49,废物代码为900-041-49(含有或沾染毒性、感染性危险废物的废弃包装物、容器、过滤吸附介质),产生量约为0.1t/a,暂存危废库,由厂家定期回收。
固废堆放地地方作硬化防渗处理,固体废物的处置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及其修改单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物控制标准》(GB18597-2001)及修改单。
五、卫生防护距离
对于无组织排放,特别是有害物质的无组织排放,工业企业应采取合理的生产工艺流程,加强生产管理与设备维护,最大限度地减少无组织排放,并满足无组织排放的浓度限值的要求。
当无组织排放的有害气体进入呼吸带大气层时,其浓度如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以及《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规定的标准浓度限值,则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的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与居住区之间应设置卫生防护距离。
卫生防护距离系指产生有害因素的部门(车间或工段)的边界至居住区边界的最小距离。
本次评价参考《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中推荐的卫生防护距离估算方法,同时按实际情况进行预测校核。
根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主要按企业大气污染源无组织排放水平确定其所需卫生防护距离,而不应将达标排放的高架源产生最大落地浓度距离作为卫生防护距离。
在确定同时排放多种对周围大气环境有明显影响的大气污染物的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时,计算应分别按各自单独作用的影响考虑,卫生防护距离应取其大者。
卫生防护距离在100m以时,级差为50m;超过l00m,但小于或等于1000m时,级差为l00m;超过1000m以上,级差为200m。
如果工业企业按多种有害气体计算的卫生防护距离在同一级别时,其卫生防护距离级别应提高一级。
实际计算中应考虑16个风向的影响,污染源不宜因考虑最小风频方位的修正而减少该方位的防护距离。
根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按下式计
算卫生防护距离:
D
C C L R BL A
Q Q 21
20]25.0[1+= 式中:L —工业企业所需卫生防护距离,m ;
Q C —工业企业气体无组织排放量可以达到的控制水平,kg/h ; Q 0—居住区气体最高容许浓度,mg/m 3; U —计算平均风速,m/s ;
R —气体无组织排放源所产生单元的等效半径,m ;
A 、
B 、
C 、
D —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数,根据工业企业所在地区近五年平均风
速(2.4m/s )与大气污染源构成类别表进行取值。
根据工程分析,项目无组织排放污染物主要为非甲烷总烃。
卫生防护距离见下图。
因此确定本项目的卫生防护距离为以车间为中心,外延50m 围。
据现场调查,项目周边50米围无居民。
本环评要求,项目运营后在卫生防护距离50米不得新建学校、医院、居民点等环境敏感目标。
项目卫生防护距离包络线见附图5。
六、风险分析
环境风险是指突发性事故对环境(或健康)的危害程度。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主要是对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发生的可预测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或突发事件产生的新的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对人身安全与环境的影响和损害,进行评估,提出防、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八、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九、结论与建议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