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示★的,为复习的,重要内容)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基本常识)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理解哲学是什么?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来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反作用于生活,哲学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才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
哲学是指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人们自发的,、零散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哲学发展史上,虽然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因此哲学的,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由于对哲学上所说的,物质有不同的,理解,唯物主义可分为三种基本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都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唯物主义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都是科学的,。
但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哲学物质概念的,理解是错误的,。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哲学上所说的,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哲学上所说的,物质归结为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由于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唯心主义可分为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物质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唯心主义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都是错误的,。
但是唯心主义也包含了一些认识论、辩证法、人生观、价值观的,合理思想,可以吸收和借鉴。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1、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哲学来源于时代(即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政治经济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反作用于时代(即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真正的,哲学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为社会变革作思想准备。
真正的,哲学为人们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阶级属性上的,革命性变革:以往哲学都是剥削阶级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的,革命性变革: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功能上的,革命性变革:以往哲学只注重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注重改造世界。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并通过中国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唯物论和认识论部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部分)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世界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2、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原理内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不变论。
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
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辩证关系原理★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在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具有的,精神状态。
【原理内容】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原理内容】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唯物论部分)1、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和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目的,计划性(即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人们在实施行动之前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自觉选择性(即只有当人们的,实践活动需要时,人们才会去主动地反映它)。
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主动创造性(即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既能反映事物的,现象,又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既能追溯过去,又能推测未来)。
人的,意识在改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即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的,环节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人的,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即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原理内容】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