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美消费类电子产品产业发展看中国音响市场前景摘要:本文通过对于欧美三个代表性国家在消费类电子产业发展上的经验和模式的分析,为中国音响行业发展所碰到的问题提供一定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消费类电子音响业音响技术正文:在高科技领域以及相关附属领域上,欧美众多国家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这不但依赖于其本身完善的经济体制和体系,也归功于他们对于新技术和新营销模式的不断创新。
音响业作为一个需要依赖于技术突破为消费者带了全新体验的行业,自然在做好销售服务环节之外,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以求研究开发出比其他公司或者国家更为领先的技术,获得更为可观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
这也就意味着,音响业这个行业不是一个容易造成垄断的行业,因为即使是目前没有占有很大市场比重的小公司也可以通过一个微小的但是十分具有价值的技术突破而改变音响业的格局。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很多具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大公司无论在技术开发还是高新技术人员的网罗上都走在世界的前端。
英国:音响业稳健发展正当世界各国的传统音响制造厂商都在担心纯Hi-Fi器材的发展前景时,从英国传来的消息最令人鼓舞。
最近,由英国音响制造商的行业组织--英国音响联盟对已加入联盟30年以上的老牌制造商进行的阐查和统计,还包括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市场顾问组织GfK提供的较准确数据显示。
近年来英国的Hi-Fi音响仍保持了稳健发展的势头。
虽然近年来一些视听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
包括平板电视、DVD机和以MP3播放机、数码广播收音机为代表的便携式播放器等新型影音产品的迅猛发展,销售额不断上升,但英国的传统Hi-Fi音响产品也同样保持较稳健的增长。
据统计资料显示,最近几年,传统Hi-Fi产品销售的年增长率约为10%左右。
其中各种音箱和音响组合单机从中、低价位产品到高档产品的销售增长都较强劲。
音箱的销售增长最多。
还有C D机和黑胶唱机也有一定增长。
这可能是因为英国是欧洲音响产品和其他消费电子产品的最大市场,同时英国也是世界上重要的传统Hi-Fi产品的制造基地。
美国:全世界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市场西欧虽已沦为世界电子元件的第四大生产地,但其产值仍占世界电子元件总产值的20%左右,并且其电子元件的消费量仅次于美国,占世界电子元件消费总量的27%。
在世界电子元件进、出口市场上,仍是世界电子元件的最大进口市场,其中德国、英国、法国都是世界电子元件的主要生产国和电子元件的进、出口大国。
在世界电子元件生产市场上,西欧许多元件的生产占有重要地点,其连接器生产居世界首位,按产值计,要占世界的36.37%,继电器、开关、天线和空白记录媒体的生产均居世界第二,在世界生产市场上的占有率分别达34.27%、26.00%、33.39% 和26.29%。
在电子元件消费市场上,其连接器、继电器、放大器和天线的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分别占世界消费量的36.53%、35.43%、42.96% 和43.98%。
在供需方面,西欧电子元件的生产满足不了当地的需求,尤其是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荷兰每年需进口数十亿美元的电子元件,而比利时、西班牙、瑞典等国家每年电子元件进口额也均在十亿美元以上。
在个别产品方面,电容器、变压器、印制板、扬声器、音频放大器等都需大量进口。
美国市场在1995年及1996年的市场规模就已经分别约为220亿美元及242亿美元,年增长率达10%,美国消费电子产品的价格竞争非常激烈,各国业者仍致力攻占美国市场,主要的原因是藉由庞大的美国市场,达到生产的经济规模,以降低成本。
以1996年而言,家庭办公室产品(Home Office)及居家休闲娱乐用品为美消费电子增长最快的两类产品,其中家庭办公室产品包括个人计算机(含笔记型计算机)、传真机、掌上型个人通讯配备等销售增长最高,出货量265亿美元,比1995年增加13%,据统计美国约有2,400万人自行创业在家上班,另有1,000万人下班后仍在家中办公室工作,近54%的美国家庭均已设有居家办公室。
居家休闲视听娱乐产品方面,则以家庭剧院(Home Theater)结合音响与视频科技,1996年销售大幅增长10%,达80亿美元;1996年畅销的视频产品尚包括:大屏幕投影式电视(Projection TVs)、摄录像机(Camcorders)、录放机(VCR)及卫星直播系统(Direct to-Home Satellite Systems)等。
美国消费电子产品销售持续增长,1994及1995年增长率各达7%及9%,各类商家纷纷投入,零售渠道已从传统的电器(Electronics Appliance)、电子产品专卖店(Electronics)、百货公司(Department Stores)延伸至折扣量贩店(Mass Merchants)、仓储式会员制卖场(Warehouse Clubs)、商品目录展售店(Catalog Showrooms)等。
未来具发展潜力的消费电子产品如网络电视、数字激光视盘(Digital Versatile Disc,DVD)、家庭剧院系列产品、电浆显示器电视、数字视频接收器(SET-TOP BOX)、卫星直播系统(Direct Broadcasting System,DBS)等,预期未来增长均相当可观。
日本:走在高科技的前端在电子行业迅速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日本大型电子公司数量超过十二家。
十年期间,全球电子市场不断壮大,在涉足该行业的公司数量上得以体现。
由于国内市场充满竞争,大多数日本电子制造商都利用了出口业务。
过去二十年里,韩国和台湾电子制造商争先恐后地进入了全球消费电子市场,而中国制造商在过去十年里站稳了脚跟。
目前,日本制造商若希望在低成本消费者市场中立足,已来时过晚,全球消费电子市场这块'肥肉'早被瓜分一空。
日本电子制造商为数众多,他们必须转变企业方向,在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获得生存。
不幸的是,日本电子制造商的规模过于庞大,使其难以迅速转变企业方向;而近期实行的企业改革也不够彻底。
过去数月里,大型制造商发出了多项公告并实行了战略改革。
因业绩欠佳,松下电器出售了其在JVC的所有股份,JVC是全球领先的音频视觉设备制造商之一。
JVC将与另一家日本大型音频设备制造商Kenwood通力合作,在行业中求生存。
过去几年里,三洋公布了巨额亏损;最近,大部分管理层人员纷纷离职。
三洋决定在不久的将来裁减包括手机部门在内的多个主要业务部。
全球消费电子巨头索尼决定关闭其半导体生产厂,并将其出售给东芝。
上周发布的新闻显示,日本最大的液晶显示器制造商夏普宣布决定收购另一家大型音视频设备供应商先锋15%的股份,先锋是日本第二大等离子设备制造商。
两家公司均表示未实行合并,但他们将在彼此间保持紧密的商业合作关系。
影响制造商发展的因素不仅包括资源重置,而且还包括日本消费电子市场的零售商。
消费电气与电子市场的第六大和第七大零售商Big Camera和Best Denki上周宣布计划合并,以抵御消费电子市场的激烈竞争。
两家公司合并后将成为继日本消费者市场零售巨头Yamada Denki 之后的第二大零售商。
Big Camera和Best Denki表示,合并后将提高与Yamada竞争的实力。
最近,来自日本电子公司的大部分重组计划均瞄准裁减亏损部门,以及通过合并与收购求发展。
日本电子公司似乎正在仿效美国同僚之举。
对于以英美日为标志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市场进行概述之后,对比目前我国的音响行业不难发现很大的反差。
由于经济体制仍待完善,法制仍不够健全,加上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匮乏都造成了这么一个棘手的问题。
想发展而不得发展、心有余而力不足是目前我国以音响业为代表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的真实写照。
“更新”成为主流通冠家电咨询对全国主要城市音响市场的调查数据显示:与2004年时音响消费中“更新”比例(57。
1%)与“添置”比例(42。
9%)相比,去年音响消费中“更新”的比例(60.3%)不但更明显地高于“添置”的比例(39.7%),并且“更新”比例超过了60%。
这说明了在城市家庭的音响消费中,“更新”已经开始成为主流。
此外,通冠家电咨询今年1月的调查数据还显示:与去年3月时的调数据做比较,虽然准备购买音响的家庭比例上升了9.5个百分比点,但传统音响的潜在消费群体则继续在萎缩,其在准备购买音响的家庭中所占的比例下降了10.6个百分点。
这说明了与城市音响市场潜力依然很大形成明显反差的是,城市中“发烧友”的数量已呈现了较为明显的减少趋势,“音箱搭配功效”的传统音响的市场前景也十分不乐观。
传统音响继续滑坡尽管不少传统音响的生产厂家与经销商认为去年的音响市场继续走下坡路,但市场的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音响销售在总体出现了明显上升的迹象,而传统音响则是继续滑坡。
与2004年相比,去年音响销量的增长幅度约为12.6%,但“两极分化”现象却相当明显。
其中,台式组合音响和一体化套装音响的合计销量增长率达到了24.7%,而传统的家庭影院音响和Hi-Fi音响的合计销量则下降了21.3%。
再从各主要城市音响市场之间的比较情况来看,去年传统音响继续滑坡最为明显的现象出现在上海音响市场,1-12月的销售量竟然出现了逐月下降的情况。
据通冠家电咨询的分析,传统音响的销售继续出现滑坡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传统音响经营中长期以来所存在着的诚信度欠缺的后遗症己越来越明显:二是传统音响在产品的整体规范程度、外观的总体调性、性价比、功能匹配的合理性、技术应用的先进程度等方面与套装音响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三是传统音响在外观和装饰效果等方面依然远离现代音响消费中已逐渐流行的“轻、薄、细、小、巧”的消费趋势。
鉴于以上情况,似乎在音响行业出现了一个发展的瓶颈。
因此,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和方法是给音响行业注入新活力的必经之路。
而在现在这个商业竞争泛滥的时代,要想抓住更多客户的心,就要有创新。
而这种创新来自于对于经营模式的改善。
不知道现在的音响企业家是否还记得当年随身听的发明过程。
据说是当年盛田昭夫到美国出差,他在路上看到很多拿着录音机在大马路上唱歌跳舞的年轻人,猛然发现音乐的噪音惹人讨厌,但可随身携带的录音机却能带给消费者极大的满足,因此积极开发新产品。
随身听的创新对社会的影响不必用过多的语言去修饰,它们是不太含尖端科技的成份,但是却创造了索尼公司发展的新高峰。
众所周知,现今传统音响市场销售的模式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是经销商;二是专卖店;三是大卖场经营。
其宣传对象锁定消费音响者,人多采用影音专业杂志的宣传,而非借助火众媒体传播。
音响企业普遍形成“专卖店推形象,卖场保销量”的固有现象。
据业内人士分析,目前中国音响业整体陷入“为技术而技术”的怪圈,集体瞄准HIFI专业人群,远离普通市场,而并非“为市场而技术”、“为消费者而技术”,对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音响消费需求还有一定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