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2018年小学语文毕业模拟试题13(含答案)

最新2018年小学语文毕业模拟试题13(含答案)

小升初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1.(5分)根据拼音写汉字。

一chóu莫展àn然失色世外桃yuán根深dì固nǎo羞成怒2.(5分)请找出下列词语中的别字并改正。

挺而走险满目狼籍永往直前中西合壁长途拔涉3.(5分)“腹有诗书气自华”,考考你会背默多少诗文。

①翁卷在《乡村四月》诗中描写春天山川与子规鸟声的诗句是:,。

②苏轼在《水调歌头》一词中,借月亮向天下人寄寓美好祝福的诗句是“,”③朱熹在《春日》中将春风拟人化,写出春日大地艳丽无比的诗句是:,。

④《论语》中用来表达面对知识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⑤请写出一句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

4.(5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并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内容,并评价一下一二句诗著色的妙处。

二、阅读。

(共10分)5.(10分)阅读古文,完成下各题。

金壶丹书景公游于纪,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①。

”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鳋②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

”晏子对曰:“不然。

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

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注】:①驽马:老弱的马。

②鳋:鱼腥味(1)根据前后语境,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鳋也君子有道.(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

(3)面对金壶丹书,齐景公是怎么认为的?晏子又是怎么认为的?三、作文(10分)6.(10分)如果要在杭州城入城的路口竖一块标语牌来介绍杭州,你会如何来写,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写。

(字数200字左右。

)小升初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1.(5分)根据拼音写汉字。

一chóu筹莫展àn黯然失色世外桃yuán源根深dì蒂固nǎo恼羞成怒【分析】考查了看拼音写词语,就得识字量大,做到见到就能拼出拼音,注意平翘舌的运用,声调的掌握情况这样才能做到正确的读音。

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解答】故答案为:一筹莫展黯然失色世外桃源根深蒂固恼羞成怒【点评】本题为考查学生拼音及生字掌握情况的基础知识,一般在检测题的第一题,完成的关键是要在平时学习中重视生字词的掌握。

2.(5分)请找出下列词语中的别字并改正。

挺而走险“挺”写作“铤”满目狼籍“籍”写作“藉”永往直前“永”写作“勇”中西合壁“壁”写作“璧”长途拔涉“拔”写作“跋”【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根据平时所学生字及平时的积累,结合具体语境,对每个词中的字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解答】挺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或绝望而采取冒险行动,其中的“挺”应写作“铤”;满目狼籍,指满眼望去,一片乱七八糟,其中的“籍”应写作“藉”;永往直前,指勇敢地一直往前进,其中的“永”应写作“勇”;中西合壁,比喻中国和外国的好东西和建筑,名胜合到一块,其中的“壁”应写作“璧”;长途拔涉,指路途遥远的翻山渡水。

其中的“拔”应写作“跋”。

答案:“挺”应写作“铤”;“籍”应写作“藉”;“永”应写作“勇”;“壁”应写作“璧”;“拔”应写作“跋”。

【点评】错别字的辨析的方法:①义辨法。

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思来辨析书写是否正确。

②形辨法。

通过形声字的特点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

形声字的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辨析字形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语境辨析法。

借助词语语境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特别是同音词语,只有结合语境或词语组合,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找到与之匹配的形态。

3.(5分)“腹有诗书气自华”,考考你会背默多少诗文。

①翁卷在《乡村四月》诗中描写春天山川与子规鸟声的诗句是: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②苏轼在《水调歌头》一词中,借月亮向天下人寄寓美好祝福的诗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③朱熹在《春日》中将春风拟人化,写出春日大地艳丽无比的诗句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④《论语》中用来表达面对知识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⑤请写出一句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分析】考查了诗词的默写,做此题要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

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的到。

【解答】①宋代翁卷的《乡村四月》,原文: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②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③出自宋代朱熹《春日》,原文: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④出自《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一种智慧。

⑤出自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故答案为:①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③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⑤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点评】对于诗词的理解,分析时要结合时代背景资料,和诗词表达的含义,来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5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并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内容,并评价一下一二句诗著色的妙处。

江水碧绿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像燃烧的火一样红。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要过去了,不知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家。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

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分析】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解答】《绝句》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

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译文:江水碧绿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像燃烧的火一样红。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要过去了,不知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家。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描写出了暮春时的美丽景色,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

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

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

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故答案为:江水碧绿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像燃烧的火一样红。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要过去了,不知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家。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

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点评】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二、阅读。

(共10分)5.(10分)阅读古文,完成下各题。

金壶丹书景公游于纪,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①。

”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鳋②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

”晏子对曰:“不然。

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

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注】:①驽马:老弱的马。

②鳋:鱼腥味(1)根据前后语境,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善哉,如若.言代词,这个,这样。

食鱼无反.同“翻“,翻转。

则恶.其鳋也讨厌。

君子有道.路程。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

不乘坐劣马,是不喜欢它走不了远路。

(3)面对金壶丹书,齐景公是怎么认为的?晏子又是怎么认为的?景公只考虑到自身的享受和需要,而晏子考虑的则是国家大事。

【分析】【译文参考】齐景公在原纪国的土地上游历时,得到一个金壶,就打开一看,里面有红笔写成的文字:“吃鱼只吃一面,不翻过来吃,不要乘坐劣马。

“景公说:“有道理!就像这样说的!吃鱼只吃一面,不翻过来吃,是因为不喜欢它的腥味;不乘坐劣马,是不喜欢它走不了远路。

“晏子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吃鱼只吃一面,不翻过来吃,是说不要用尽老百姓的力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