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江苏省丹阳六中2015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 文言虚词复习ppt
江苏省丹阳六中2015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 文言虚词复习ppt
(三)用作动词,“去”“往”“到”。
总结虚词用法:
●于 (一)用作介词。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 (《廉颇》)
1.在,从,到。
①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
2.“在„„方面”“从„„中”。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二)用作代词。
①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 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见„„于】表示被动。
(《秋水》) (《愚溪》)
返回
• 于
作介词 1、在,从,到 2、在……方面,从……中(+于是) 3、向,对,对于 4、被,表被动(+见……于) 5、和,跟,同
●
乃
(一)用作副词
①刿曰:“肉食者„„”乃入见(《曹刿》) 1. “于是” “就”,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 或时间上的紧接。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 2. “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条件。
(二)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 “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往往是前一动作的目的或 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 “因为”。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3.向,对,对于。
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
4.被。放在动词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①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 (《鸿门》) (《劝学》)
5.与,跟,同。
①良曰:“长于臣。”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6.“比”。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 般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三)用作助词。
1.作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四)用作动词。
1.率领、带领。 2.以为,认为。
●之
(一)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 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2.指示代词,这,此。
(二)用作助词。 1.结构助词“的”。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4.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5.音节助词,多放在不及物动词后面。
期望“一定”
(三)用作连词。 1.表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沛然下雨,则苗„„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 (四)用作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以
(一)用作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用)凭„„身份。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五人》)
有时则只表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廉颇》) (《触龙》)
【于是】1. 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 同现代汉语。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②于是余有叹焉 (《口技》) (《游褒》)
2.相当于“于+此”。可根据具体语境译为: 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 此、在这、从这等。
复习已总结过的虚词:
而、其、以、之
• 而: (一)作连词,表示某种关系。
1、并列关系 2、递进关系 3、顺承关系 4、修饰关系 5、因果关系 6、假设关系 7、目的关系 8、转折关系
看能否调换 看动作是否同时进行 看事情是否已经发生
(二)作代词,译作“你”“你的”
(三)复音虚词“而已”,相当于“罢了”
文言虚词复习
考点解读
1、《考试大纲》中的要求:理解常见虚词在文 中的用法。
①“常见虚词”共18个。 ②“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 用法而言,表现为常见的用法。主要考查学生 对该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2、考查方式:选择题为主,比较异同; 翻译题为辅。
攻略:概括总结文言虚词常用词性、意义; ——>学会根据语境辨别虚词用法。
4.指示代词,表“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二)用作副词。 表示揣测、反诘、婉商、期望(祈使)等语气。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 能讥之乎(《游褒》) 反诘“难道” ②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逝,如吾之衰 者,其能久存乎 (《祭十》) ③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揣测“大概” ④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 ⑤吾其还也(《烛之》) 婉商“还是” ⑥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 3. “却”“竟(然)”“反而”,强调某一行为出乎 意料或违背常理,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逆转相背。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4. “只”“仅”,表示对事物范围的限制。 ①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 ②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齐桓》) 5.在判断句中帮助判断,译为“是”“就是”等。
高考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1 7 13
而
20
2 8
何3 乎4 乃5 其6 且
3 2 7 15 6
若
0 10
所
9 18
9
为 10 焉 11 也 12 以
7 3 2 33 5 4 5 11
因 14 于 15 则 16 者 17 与 18 之
按常出现在文言句 子的位置分帮助文言 文断句• 句首: 何、其、且、若、焉 • 句中: 而、乃、所、为、以、 因、于、则、者、之 • 句尾: 焉、也、乎
•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可译为 “他”“它”,“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视句意译为“我 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 3.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 些”“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