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各种化验标本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各种化验标本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病因有变态反应性疾病(荨 麻疹、哮喘等);寄生虫病;皮肤病和血液病。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主要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 素和某些传染病的机期。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 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此类细胞外周血中 不易找到,故减少无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增多:生理性增多见于新生儿和6岁以前儿 童;病理性增多见于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 增多症、伤寒、结核。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化疗 药)、放射线接触和传染病急性期。
CK CK-MB AST LDH
MYO
3
5~12
18~30
血气分析
血液酸碱度(pH):
指血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 数值。 正常值为7.35~7.45, 增高见于碱中毒, 降低见于酸中毒。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指血液中物理溶解的二氧 化碳分子所产生的压力, 可反映酸碱平衡中的呼吸 性因素。 正常值为5~5.6kPa, 增高见于呼吸性酸中毒, 降低见于呼吸性碱中毒。
性状:
正常粪便为柱状软便,表面有少量黏液。某些病理因素可有 下列改变: 1、球形硬便:见于结肠便秘时。 2、扁平带状便:经常排扁平带状便说明有肛门狭窄, 多见于直肠癌。 3、黏液便:见于肠壁受刺激或炎症。如肠炎、痢疾和 急性血吸虫病。 4、稀软便:见于肠结核。 5、脓、血黏液便:多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 或直肠癌。
酸碱度 ( pH )
正常pH值约为5.0~7.5 酸度增加见于酸中毒、发热、糖尿病、白血病或服氯化铵 者; 碱度增加见于碱中毒、膀胱炎和肾小管酸中毒 。
尿比重
正常1.015~1.025之间 增高见于高热、脱水、心衰、休克、糖尿病和急性肾炎; 减少见于尿崩症和肾功能衰竭。
尿色:
正常的尿液呈淡黄色,随尿量的多少可深可浅。 常见的病理改变有: 1、近于无色:见于尿崩症、糖尿病。 2、深黄色:阻塞性黄疸及柑细胞性黄疸。 3、淡红色和红色:见于肾结核、肾和尿道结石、肾肿 瘤、急性肾炎、出血性疾病等。 4、棕褐色或浓茶色:见于严重烧伤、血型不合的输血 等。 5、蓝绿尿:见于绿脓杆菌感染、胆绿素或用亚甲蓝药物 时。 6、乳白色:见于血丝虫病、肾周围淋巴管受阻等。
临床意义: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测定值增高: 生理性增高见于新生儿和高原居民; 相对增高见于血浆容量减少(体液丢失、呕吐、腹 泻、烧伤、尿崩症),亦见于甲亢、肾上腺皮质功 减退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继发性绝对增多见于组织缺氧(肺心病、紫绀型先心 病)或组织并不缺氧的肾脏病(肾积水、多囊肾) 或肿瘤(肾癌、卵巢癌、肝癌);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测定值减少: 生理性减少见于出生后3个月至15岁以前的儿童和老年 人以及妊娠期妇女; 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急、慢性失血、缺铁性、巨幼红 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 纤维化。
肌红蛋白(MYO):
正常血中含量很低,有肾脏排泄。诊断临界值>75ug/L
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酶学变化情况
开始升高时间 达峰值时间 (h) (h) 4~10 12~36 3~6 6~12 12~14 12~24 24~48 48~72 恢复正常时间 (h) 72~96 48~72 3~5d 10~12d
HBV: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直接传播。 1、HBsAg 感染HBV后1~2个月在血清中出现,可长期存
在。其本身不具有传染性,因其常与HBV同时 存在,被用来作为传染性的标志之一。 HbsAg(+)见于:1、乙肝潜伏期和急性期。 2、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肝 癌。 3、慢性HbsAg携带者。 2、抗—HBS 表明集体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在HbsAg转阴 后出现,是疾病恢复的开始,可持续多年。 抗—HBS(+)临床意义: (1)、既往曾感染过HBV,现已恢复,而且有一定的HBV 免疫力。 (2)、接种乙肝疫苗后。 (3)、被动性获得抗—HBS抗体,如接受免疫球蛋白或输 血治疗的患者。
临床意义:
(1)总数>10×109/L称为白细胞增多; 总数<4×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 生理性增多:见于新生儿、月经期、妊娠5个月以上、 饱餐、运动、高温或严寒及情绪激动。 病理性增多:主要见于细菌感染,尤其是化脓杆菌引起 的炎症;也可见于其他病原体感染如病 毒、原虫、梅毒;严重组织损伤、急性中 毒、肿瘤、白血病和急性失血、溶血。 病理性减少:伤寒杆菌和病毒是常见原因,血液病,肿 瘤放、化疗后,脾功能亢进也是常见病 因。
气味:
直肠癌患者的粪便有特别的恶臭; 变形虫痢疾的粪便呈腥臭味; 肠道中部肿瘤溃烂、大量出血呈腐败臭味。
心肌损伤相关酶
肌钙蛋白T(TnT)和肌钙蛋白I(TnI):
肌钙蛋白复合物是横纹肌肌原纤维细丝的组成成分,它由肌 钙蛋白T、肌钙蛋白I和肌钙蛋白C三个亚单位组成。它们是 肌肉的调节单位,在横纹肌的收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心 肌受损后即释放出TnT、TnI。 参考值:cTnT<0.1ug/L,cTnI<0.2ug/L。 临床意义: 1、急性心肌梗死cTnT、,cTnI明显升高,在心肌损伤后3~6 小时cTnT即显异常,12~96小时达到 峰值。CTnT增高可 持续10~14天,cTnI可持续5~7天 2、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cTnT和cTnI常升高,提示有小范围 心肌坏死。
肌酸激酶(CK):
CK由M和B两种亚基组成的二聚体,两种亚基可以组合成三 种同工酶,即CK-BB、CK-MB、CK-MM。CK-MB主要分布于心 肌;CK-BB主要存在于脑、肠、肺和前列腺等组织;而骨骼 肌和心肌则以CK-MM为主。正常血清中主要是CK-MM和少量 的CK-MB,当上述组织受损时,释放CK入血,使血中CK升高。 CK-MB升高见于: 1、AMI发病后CK-MB一直升高不降,说明心肌梗死在继续, 若下降后又升高,表明梗死部位再扩展或又有新的梗死出 现。 2、心肌损伤:心绞痛、心包炎、慢性房颤、冠状动脉造影。 3、某些肌病和骨骼肌损伤,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肌 萎缩。
6、鲜血样便:多是直肠或肛门出血,过多食用西红柿、红 辣椒亦可出现红色。 7、水样便:消化不良或肠滴虫所致腹泻,如同时伴有黏液 和脓血则见于急性肠炎。 8、米泔样便:呈白色淘米水样,量大,内含黏液片块。多 见于霍乱、副霍乱病人。 9、白陶土样便:见于阻塞性黄疸,钡餐造影术后,因排除 硫酸钡也呈灰白色。 10、柏油样便:见于上消化道出血,出血量达到50~70ml可 出现。
红细胞计数(RBC)与血红蛋白(HGB)
正常值: RBC 成人男性:(4.0~5.5)×1012/L 成人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0~7.0)×1012/L HGB 成人男性:120~160g/L 成人女性:110~150g /L 新生儿170~200g/L
病毒七项
HAV:粪口途径传播,在体内,HAV主要在肝细胞内进行复
制,通过胆汁从粪便排出。
抗—HAV: IgM型抗体阳性,可诊断为急性甲型肝炎。 抗—HAV: IgG阳性,表示过去曾受过HAV感染,但体内已
无HAV,是一种保护性抗体。
缓冲碱(BB):
是指血液中具有缓冲能力的负离子的总量。 正常值为45~55mmol/L。 增高见于代谢性碱中毒, 减少见于代谢性酸中毒。
样品采集与保存:
1、合理的采血部位,桡动脉是采血的理想部位。 2、严格隔离空气。 3、病人处于安静状态下。 4、肝素抗凝。 5、抽血后立即送检,若不能及时测定,应保存在4摄氏 度环境中,不得超过2小时,若病情许可,最好在停 氧30分钟后再采血,否则注明给氧浓度。
血沉测定
参考值:
成年男性:1~15mm/1h末 成年女性:0~20mm/1h末
Hale Waihona Puke 临床意义:
1、生理性改变:12岁以下儿童、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 月后肢分娩后3周以及老年人可增快,高原居民可减 慢。 2、病理性改变:增快见于结核、风湿、心肌炎、组织 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贫血以及 高脂血症。
各种化验标本正常值 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
正常值: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WBC分五种类型:1、中性粒细胞(N) 2、嗜酸性粒细胞(E) 3、嗜碱性粒细胞增多(B) 4、淋巴细胞(L) 5、单核细胞(M)
HbeAg阳性的临床意义
患有乙型肝炎,是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的指标。 HbeAg持续阳性的乙型肝炎,易转变为慢性肝炎。 HbeAg和HbsAg 阳性的孕妇可将乙肝病毒垂直传播为新生儿, 感染阳性率为70~90%。 抗—Hbe :出现于感染的恢复期,持续时间长。HbeAg与 抗—Hbe一般不会同时阳性。 临床意义:(1)、HbeAg转阴的病人,意味着HBV部分 清除或抑制,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 (2)、部分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病 人可检出。 抗—Hbc :是反映肝细胞受到HBV侵害的一种指标,包括 IgM、IgG、IgA。是诊断
动脉血氧分压(PaO2)
指血液中的物理溶解分子所 产生的压力。 正常值为12.6~13.3kPa,
轻度呼衰: 6.67~8kPa 中度呼衰:5.33~6.67kPa 重度呼衰:﹤5.33k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