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在文采方面的不足主要有:由于中学生词语蕴藏量小,所以运用时不够准确,表达模糊、僵硬;词语过于枯燥、单调,缺典雅,少韵味;通篇自说自话,少修辞。
在作文时,我们怎样才能裨补缺漏呢?1.语言上注意辞藻的堆砌——恰当使用修饰语(形容词或副词)。
一些修饰语的使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仅能够很好的刻画出人物当时的心情、性格特点或思想感情,还能增添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和可读性。
例如:“老师面色凝重地对大家说”一句中的“面色凝重”就很好的表现了老师的严肃,同时营造出一种紧张、严肃的氛围,如果去掉该词,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再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写百草园景色的语句“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中的“碧绿”、“光滑”、“高大”、“紫红”,这些词语从颜色形状等不同的方面对景物进行修饰,给读者以直观的印象,使事物更具体可感,也使文章更饱满、生动。
2.用词力求准确传神。
福楼拜是莫泊桑文学创作的启蒙老师,他曾对莫泊桑说:“你所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
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决不应该满足于差不多···”中学生在写作文时,应养成推敲词语的习惯。
如鲁迅的《孔乙己》一文中的“排”和“摸”,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动词同是写孔乙己拿钱时的动作,却准确形象地表现了孔乙己前后不同的生活境况。
3.巧用修辞。
一篇文章从头到尾自说自话,没有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就会使文章有呆板、单调之感,削弱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依据行文要求巧用修辞,不但能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还能调节音节,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和感染力,使读者爱读、乐读。
比如《安塞腰鼓》一文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等等,这些句子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安塞腰鼓所表现出的磅礴的生命力量,读之让人为之亢奋不已。
4.引用古代诗词句或运用名言警句。
在文章中恰当引用或改用古诗词、名言警句,就好比借用他人现成的丽装来装扮自己,不费太多的精力,但只要选择得当,照样能使自己光彩照人。
例如冰心在《观舞记》中,就借用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卡拉玛姐妹舞姿的优美。
做文时引用古诗词或名言警句,确实能使文章富有诗情画意,增添情趣。
5.巧用长短句。
长短句结合能避免语言的呆板单调,使文章富有跌宕变化之美。
许多学生写作文时多用长句,殊不知短句能使文章显得干脆利落。
两者结合起来,文章会增色不少。
例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句中长短句夹杂,一气呵成,语言凝练、生动,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高贵品质。
四、表现形式这类问题表现在五个方面:题目欠新颖。
表现为拟题用语干巴巴的,缺少修饰性语言;缺乏拟题的技巧、手段;开头平淡。
老生常谈、司空见惯地平铺直叙,缺少方法;结尾平淡。
与开头平淡情况一样;格式单一,不能有所创新。
作文三段式,平淡开头、繁琐叙事、匆忙收尾,缺少变化,不讲技巧;不能合理运用某些写作方法。
全文一叙到底,繁琐僵化。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只要在写作时注意以下几点就可以了:1.标题要醒目。
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题目不醒目,犹如人二目无神。
一个好题目往往是内容的的高度概括,它可以总领全文,带动各个部件运转,同时也可以调动阅卷人的接受意识,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
“题好一半文”就道出了拟题的重要性。
作文要特别注意拟好题目。
那么拟题有哪些技巧呢?首先题目中运用修辞手法,这样的题目新颖,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如:《青春是一首歌》(比喻),《春天的脉息》(拟人),《千年月色万年情》(夸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反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偶),《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引用)。
其次以文章的主旨为文题,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就以文章的主旨命题,如果改成《脱险》就不够深刻了。
第三以文章的中心事件为题,如《孙权劝学》,这类题目让人一目了然,起到很好的概括作用。
第四以叙事线索为题,如《羚羊木雕》,《风筝》等。
最后话题作文的拟题方法还可以是在宽泛的话题前面或后面增补适当的内容,如以“选择”为话题,可以拟题为“无悔地选择”、“痛苦的选择”、“明智的选择”或为“选择坚强”、“选择忍让”、“选择认真”。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方法都不是绝对的,一定要根据自己对题目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文题。
2.开头要精彩。
开头是展现给读者的第一缕“阳光”,尤其需要悉心打造。
它不仅奠定了行文的基调,而且也带给读者一份好心情。
新颖的开头往往能够吸引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常见的开头有以下几种:1)开宗明义,开篇点题。
组诗《黄河颂》开篇就指出歌颂黄河的主题,一目了然;2)直接叙述。
这样的开头开门见山,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阅读兴趣,还能设置悬念,如《羚羊木雕》的开头就直接叙写爸爸妈妈逼问“我”羚羊木雕的下落,营造出紧张的气氛,抓住了读者的心弦;3)倒叙,直接写出事情的结果。
如《背影》一文,开头即写难忘父亲的背影;4)写景,开头的景物描写或为故事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或为文章提供一个特定的背景,使读者如临其境,尽快融入文章内容。
如:晚风习习,夏夜窗外蛙声一片,蝉声聒噪,像根杂草刺在我的心头,黯然伤神···5)抒情议论。
在抒情议论中可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逗留在大山的巍峨壮美中,我们就会错失大海,走过去,将是另一番浩瀚壮阔的景致;逗留在大海的浩瀚壮阔中,我们就会错失沙漠,走过去,广袤无垠的沙海更震撼心灵;逗留在大漠的黄热浪中,我们就会错失森林,走过去,我们将领略森林的深邃之美。
汪国真说,太深的留恋是一种羁绊,绊住的不止有双脚,还有未来,选择逗留只是拥有了一时的风景,而走过去,就是选择了奋斗不息,选择了走过去,就是选择了追求,也就是拥有了追求。
拥有了追求,太棒了!——中考满分作文《拥有追求,太棒了!》3.结尾要意味深长。
文章的结尾同文章的题目和开头一样是至关重要的。
结尾是留给读者的最后一道“风景”,一定要给读者“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惊喜。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1)结尾首尾呼应。
这类结尾与开头相呼应,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要有一定的拓展。
2)结尾抒情议论。
这类结尾或抒发感情,或富有哲理,富有感染力,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或点明主旨,深化主题。
3)结尾点题。
如:人在初三,志在初三——《人在初三,志在初三》. 4)结尾总结。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对全文的内容加以总结,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代清楚。
5)结尾写景。
在结尾时,描绘当时的景色,不仅能烘托心情,还能增强文章的氛围,渲染气氛,含蓄而隽永,耐人寻味。
6)结尾发问。
在文章的结尾提出问题,会引人深思,达到言尽而意未穷的效果。
例如:“在人生这张大考卷上,问题看似简单,答案看似丰富多彩,但真要交出一份满意的答案,远非想象中的简单。
你会如何做答呢?”4.格式上要有创新。
在中学课本里,我们就接触过不同格式的文体,如《信客》一文就采用分章节的形式写作。
中学生在写作中可以借鉴的格式有:大小标题并用。
即文题由一个主标题和一个副标题组成,副标题一定要与中心紧密联系起来;写上题记。
题记可以引用名言警句、古诗词,也可以引用作文中的一些重要语句,但值得注意的是,题记一定要运用的恰当,不能与写作主旨或写作内容不符,否则会画蛇添足;日记体。
此格式适用于叙述几个场景、几个事件的文章;书信体。
以书信的方式写作也能让人眼睛一亮;分章节。
采用这种格式,需文章篇幅较长,叙述的事件较多。
5.要合理运用写作手法。
在中学学习中,我们接触到的的写作手法有对比、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等。
对比手法能突出强调写作内容;以小见大则通过选择那些能充分体现时代旋律的典型的小事件、小人物、小场景来表现重大的主题;欲扬先抑则在情感的变化中凸显人物性格、情感;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能够多角度的表现写作内容,使内容更饱满、生动、形象。
俗话说,文无定法。
以上的几个方面,只是我就初三学生作文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谈的一点陋见,既为给学生们哪怕聊胜于无的一点借鉴,更为抛砖引玉,引出同行的灼灼之言,从而对我的作文教学有大的益处。
农村中学生作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在初中生的实际写作过程中,往往出现很多问题,尤其对农村孩子来说,他们接触的东西更少,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写作内容。
我从事农村语文教学十五年,深切感受道农村孩子知识的贫乏,下面就谈谈我所教过的孩子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一、作文的假、大、空:在学生作文中充满了假、大、空的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不知道怎么写,头脑里的东西有限。
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面对文题,往往迟迟不能下笔,总是觉得没有什么话可说,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大多是初中生平时不注意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因此难以发现问题和形成自己的见解。
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写作时要正确引导,应教会学生如何观察生活,如何分析事物。
初中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应注意观察,搜集素材,多注意积累。
教师要在观念和实践方面让学生明确: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树立说真话、抒真情、讲真事的良好文风。
二、审题死板,不会联系: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在于学生不会审题,他们不能理解题目的含义,不会引申,不会有机地把这个新题目和自己以前写过的作文联系起来,机械地认为一个题目就是一个作文。
其实,不同作文题目可以写相同的事情。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要求学生要学会前后联系,找出不同题目之间的作文也可以有联系。
三、首尾不入题目:文章的开头、结尾入题,才能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集中、中心突出,给读者留下眉目清楚、主题鲜明的感觉。
但许多同学在写作中却往往不注意这一点,入题的意识很差,常常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缺乏认真思考,所以写出的作文给人的感觉就是文题和所写的事两张皮,针对此问题,教师要教会学生点题,尤其是在结尾部分。
四、写法上,概括叙述多,细致描写少:许多同学习惯于对人物的活动、事件的过程作概括的叙述,而不愿意,或者不善于作具体细致的描写。
究其原因,概括的叙述较之具体细致的描写,要简单省劲一些,这些情况经常出现在一些有惰性的同学的写作中。
但这样写出来得作文缺乏生动感,文章就像在记账一样。
这是很多同学存在的问题,所以教师在平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要让学生写人记事时对人物展开去写,把人物写活,要让他开口说话,要让人物有思想,有动作,要让他是个“或”人,而不是“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