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分考点一百家争鸣1、春秋:BC771~BC476 战国:BC475~BC2212、历史概念: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他们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启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它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社会: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政治:分封制瓦解,诸侯纷争,社会动荡,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受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到民间。
(1)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2)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道德准则和伦理观念,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对后世有借鉴意义。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对中国人的伦理、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哲学之先河。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和儒家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分考点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1、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①春秋末期孔子创立②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其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1)思想核心A、仁:“爱人”.实现手段:忠恕之道: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的爱是有等级差别的爱:仁者人也,亲之为大;义者宜也,贤者为大。
B、礼:克己复礼。
礼:西周的礼乐制度,体现了孔子思想的落后性。
C、实现手段:正名。
即按照周礼把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仁礼关系:都是方法,仁强调自律,礼强调外部约束。
(2)政治思想:A、德治:以德治民,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以德教化百姓,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包含了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这是进步思想)。
B、礼治:以礼治国的同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
(3)教育思想:比较进步,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兴办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4)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5)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
3、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1)政治思想:①“仁政”(核心),孟子把“仁”的学说发展为系统的政治学说,要求统治者仁爱待人,以德服人。
②“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哲学思想:伦理观:“人性本善”说: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认为人天生就有五常:仁、义、礼、智、信等天赋道德意识。
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
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3)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4、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1)哲学思想:①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
②伦理观:“性恶论”:认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2)政治主张:①“仁义”、“王道”,治国以礼教为主,同时吸收法家思想,主张礼法并施。
②民本:“君舟民水”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
(3)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5、结论:①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纷争,社会秩序相当混乱,人民渴望安定与统一;儒家思想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系,比较符合人们的要求。
②但在战乱兼并的状况下,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所以对于支撑兼并战争的思想,如法家思想比较关注;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
6、儒家的共同思想及影响(1)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①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
②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孝”、“仁义”、“诚信”等伦理道德观——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③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④“仁”、“德治”、“民本”、“和为贵”等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
⑤“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⑥“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教育思想——有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2)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主体就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儒家思想至今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
(3)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导致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明显;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
1、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春秋晚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1)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探讨宇宙本源普遍规律,认为人的最高修养是摒弃天命的绝对权威,否定“天命论”。
(客观唯心主义)②朴素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且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2)政治主张①“无为而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在汉初、唐初“与民休息”思想得以实行。
(道家的“无为”并不是指统治阶级无所事事,什么也不做,而是指不乱为,不胡作非为。
)②“小国寡民”。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评价:①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战国时期,著有《庄子》。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界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哲学思想:(1)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
(主观唯心)(2)“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绝对价值、是非,唯一的实在是虚无。
(3)“消遥”:出发于“齐物”,要求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要求无所恃(外在:不依赖于外部条件,不受牵挂。
内在:坐忘、无己)。
(4)天与人“不相胜”:天:自然。
人:人为。
人为是对自然状态的破坏,无利有害,人必须顺应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1)战国时期的法家:主要分两派,一派以李悝(魏)、吴起(楚)、商鞅为代表。
主张以法制代替礼制,强调法的重要性。
另一派以申不害为代表,主张“循名责实”要求统治者以权术控制天下。
此外,韩非还吸收了慎到(赵)的势及荀子的思想,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他认为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权术是君主控御群臣的工具,势是君主的政权、威势,即权威。
势是法和术的前提。
(法不阿贵、刑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独不包括皇帝,可见目的还是维护君主统治。
(3)发展观:认为历史是发展的,历史永远不会倒退。
(4)改革观: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
法儒结合,此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③法家思想的现实意义:韩非子的与时俱进,变法革新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依法治国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1、思想主张:“兼爱”:墨子把兼爱成为仁,孔子的仁以血缘为基础,有等级差别,而墨子之仁,不分轻重厚薄。
“非攻”: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而非反对一切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追求天下之大利。
“节俭”:节用、节葬。
“尚贤”:任人唯贤而非任人唯亲。
“尚同”:强调人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平等。
(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
2、评价: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出现大量小生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展生产,故墨家学说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③墨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兼爱、非攻”的思想对于今天提倡的博爱与和平的发展观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节用”“节葬”的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社会背景:(1)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秦亡之训,认为暴政是秦亡之因。
2、来源: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3、主要内容:包括治身和治国,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是积极无为哲学观。
4、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5、作用:成为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6、局限:(1)导致地方势力崛起,吴楚七国之乱。
推恩令。
(2)匈奴的威胁。
从和亲政策到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3)土地兼并严重。
使国家税收减少,威胁统治阶级的利益。
1、背景(1)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2)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防止地方势力的崛起、地主兼并土地,抵御匈奴威胁。
(3)儒学自身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