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消除反应
在碱的作用下,C - L 键的断裂与C - H 键的断 裂同时进行,这是一个协同的双分子反应。
υ=k[RX][B:-]
双分子消除历程,二级反应
2. 反应活性(Reaction activity )
离去基团:RI > RBr > RCl
(与SN2反应相同)
进攻试剂的碱性越强,则反应活性越高。 如:HO﹣ > CH3COO﹣ (与SN2反应有所不同) 反应底物卤代烃的活性: 3º >1º >2º
1. 羧酸酯的热消除:
在无外加试剂存在下,通过加热,失去β-氢和羧 酸根,生成烯烃。
H O H O C H R R H H O + H O C R
R
H
H O
H C R
R
H
H
H O
反应特点:1) 高温,不需碱作催化剂 2) 环状过渡态机理 3) 通常是顺式消除。
环状化合物(Ⅰ)的热消除,只得化合 物(Ⅱ),为顺式消除。
(I) (II)
L
(2)
L: S(CH3)2 I / II 6.7
底物结构的影响
N(CH3)3 ~50
(CH3)3CCH2C(CH3)2 Br
EtO
(CH3)3CCH2C CH2 CH3
4.立体化学( Stereochemistry)
消除反应立体化学的确立:
(1)反应物中H和L 的空间关系:H和L可 在C-C键的两侧或同一侧,分别称为反式消 除和顺式消除。 (2)产物中取代基的空间关系:反应产物 是以顺式还是反式异构体为主
第七章 消除反应
Elimination Reaction
定义: 消除反应:是指从有机分子中消除去一个 小分子或两个原子或基团,生成双键、叁 键或环状结构化合物的反应。 分类: (1)α-消除(或1,1-消除)反应 H
R C X R
R C R
如: CH2I2+Zn → :CH2
(2)β-消除(或1,2-消除)反应
3º 苄基型 > 3º 烯丙型 > 2º 苄基型 > 2º 烯丙型 >3º > 1º 苄基型 ~ 1º 烯丙型 ~ 2º> 1º> 乙烯型
(与SN1反应相同)
卤代烃: RI > RBr > RCl > RF
(与SN1反应相同)
醇的脱水反应往往在酸性条件下,先质子化 后进行,因此醇的脱水反应以E1反应为主。
-
CH3 Cl
OH ?
CH3
E2 condition
二、影响消除反应的因素
1) 底物
利于C+的 生成
E1机理
Ar
R
稳定C- 的作用
C L
H C
减弱β-氢 的酸性
R'
除此之外 均按E2 机理
Ar (Y)
EICB机理
增强β-氢 的酸性
2) 碱 碱越强,浓度越大,利于E1CB、E2机理。 反之,利于E1机理。 3) 离去基团
三、其它1,2-消除反应
1、乙烯型卤代烃消除HX的反应
NaNH2
X
Br + Br Zn
H
ZnBr + Br ZnBr2
2、邻二卤代烃消除X2的反应
3、芳香卤代烃消除HX的反应
X H
NaNH2
四. 热解消除反应
定义:只通过加热完成的消除反应 特点: 1)单分子反应 2)不需酸碱催化剂
三类典型反应:羧酸酯的热消除、黄原酸 酯的热消除、叔胺氧化物的热消除
(与SN1反应相同)
3. 区域选择性 ( Regiochemistry )
一般遵循Saytzeff规则,生成多取代烯烃为主(稳定)。
特殊情况:
EtONa
当离去基团的体积大时,碱不易进攻1位的氢,易进攻2位的氢。
CH3CH2CH2 CH CH3
(1)
CH3CH2CH2CH CH2 + CH3CH2CH CHCH3
过渡态分析
影响E2反应区域选择性的因素:
1)碱的结构( Base Structure)
CH3 CH3CH-CCH3 CH3 Br Base CH3CH2O (CH3)3CO CH3CH2(CH3)2CO (CH3CH2)3CO + RO CH3 CH3C=CCH3 CH3 More substituted product 79% 27% 19% 8% + CH3 CH3CHC=CH2 CH3 Less substituted product 21% 73% 81% 92%
H
X H
X
E2反应的立体化学特征为反式共平面消除。 —— Stereoselectivity, example 1:
CH3CHCH2CH2CH3 Br X H3CH2C H H X H H H CH2CH3 CH3 :B -X H CH3 :B -X H C C H3 C H ( E ) 41% H C C H 3C CH2CH3 ( Z ) 14% H CH2CH3 - OEt HOEt CH3CH=CHCH2CH3 + CH2=CHCH2CH2CH3 minor product major product
离去基团碱性增加,离去倾向减弱,越容易生成少取 代产物;如氟代烃E2反应中的主产物为少取代烯烃
对以上事实的解释: 卤负离子中,随着碱性增强,离去基团越不容易离
去,到氟离子的碱性达到最强,当碱进攻氢时,氟离 碳负离子的稳定性是 30 < 20 < 10 < CH3 -
子难以离去,反应过渡态具有了似E1cB的负离子特征。
离去基团越易离去,利于E1机理。
4)溶剂效应 极性强,利于E1或E1CB机理; 极性弱,利于E2机理。
小结:
卤代烃的SN1、SN2、E1、E2反应: 直链的一级卤代烷,SN2反应最容易进行, 消除反应很少,只有存在强碱时发生。 二级卤代烃及在β碳上有侧链的一级卤代烃, SN2反应速率较慢,低极性、强碱性溶剂有 利于E2反应。 三级卤代烃SN2反应很慢,存在高浓度强碱 时,有利于E2反应。
碱的体积增大,多取代产物减少
2) 离去基团(Leaving group)
CH3O X A
+
B
pKa -10 -9 -7 3.2
Leaving group Conjugate acid X=I HI X = Br HBr X = Cl HCl X=F HF
A
81% 72% 67% 30%
B 19% 28% 33% 70%
H H COOEt H OAc (I) Me H H OCSSMe H (III) (IV) Me + Me
COOEt
H
(II)
H
(V)
链状羧酸酯热消除主要遵循Hofmann规则,优先 得到少取代烯烃。
CH3 CH3 CH CH CH OCOCH3 3
△
CH3 CH3 + CH3 CH C H2C CH CH CH3 CH3 (20%) (80%)
重点讨论β-消除反应
本章主要内容
一、消除反应历程 二、影响消除反应的因素 三、其它1,2 -消除反应 四、热解消除反应
一、消除反应历程
消除反应的历程 — E1, E2, and E1cB
H
E1
-LG
-H
B:
H
LG
E2
H
LG
E1cB
-H
B:
-LG
LG
E1 Reaction
1. 反应机理
一级反应
υ =k
C C H L
单分子消除反应
E1 历程的特点:
1.易于解离为碳正离子的化合物,消除反应 按E1历程进行。如叔卤代烃 2.E1和SN1为竞争反应。 通常高温和强碱有利于E1反应,但在极性 溶剂及没有强碱存在时, SN1反应快,且 产物稳定。 3.有利于E1反应的因素:使正碳离子稳定的 给电子基团;好的离去基团,电离能力强 的高介电常数极性溶剂。
环状化合物的 E2 反应立体化学
H groups to be eliminated must be in axial positions X
环状化合物进行E2消除的条件:被消除的L 和H必须分别处于直立键。
Example 1
?
思考:
Can you predict the product for the following E2 reaction?
CH 3 H3C CH 3 CH OH CH3 H 3C
CH3 CH CH3 O C S CH 3 S CH3 H3C
10
20
3)底物的结构(Structure of the Substrates)
CH3 CH2=CHCH2CHCHCH3 Cl CH3 CH2CHCHCH3 Br HO HO CH3 CH3
CH2=CHCH=CHCHCH3 + CH2=CHCH2CH=CCH3 minor product major product CH3 CH=CHCHCH3 + major product CH3 CH2CH=CCH3 minor product
+ CS2
NaOH
RO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
O H S SR O
+
C C HS C SR
RSH + COS
RCH2CH2 O
S C SR' RCH=CH2 + R'SH + S=C=O
黄原酸酯的热消除的优点:不易发生重排,反应在100 -250℃进行,较羧酸酯热消除温度低。
如用普通酸性脱水则主要为重排产物:
CH3 CH3 C CH3 H C OH CH3 H+ H2O (CH3)2C=C(CH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