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电气用电安全PPT课件
• ( 4 )心室纤颤: 它是电击死亡的主要原 因。一般人的心室纤颤电流阈值为75~400mA • (5)持续心肌收缩:当体外刺激电流大到1~6 A 时,整个心脏肌肉收缩,但电流去掉后,心脏仍 能产生正常的节律。 • (6)烧伤和身体的损伤:过大的电流会由于皮肤 的电阻性发热而烧伤组织,或强迫肌肉收缩,使 肌肉附着从骨上离开。
第八章:医学仪器的电气安全
各个国家也都颁布了医疗设备的电气安全标准, 如美国的UL544、法国的VDE0750、日本的医用 电气设备暂定安全标准以国际电气标准委员会 IEC的“IEC医用电气设备安全通则”为标准。 我国采用IEC的标准作为我国的医用电气设备安 全标准颁布并执行(称为GB9706.1-1995<医用 电气设备 第一部分:安全通用要求)。 规范我 国医用电气设备的安全。
第一节 医用电子仪器电气安全概述
• “安全”一词最通俗的解释是“没有危 害”或“不发生危险”,但是在工程学 上没有“不发生危险”的可能,应当说 安全是指“发生危险的概率尽可能小”。
一 医用电子仪器电气安全的概念
• 应用有关电气危害方面的知识,考虑和设 计了许多保护装置,把意外电击的危险降 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 医院中的电气安全是确保对患者和医护人 员不造成危害,还包括仪器本身的安全。
5.其他因素例如人的适应性
• 对电刺激的适应能力因人而异,通常,男 人比女人强,大人比小孩强,强壮的人比 虚弱的人强。即使是同一个人,在电流变 化率较小时,适应性较强,因此危险性减 小,电流变化率增加时,适应性减弱,危 险性就增大。
三 产生电击的因素
• 产生电击的原因:
• 一是人与电源之间存在两个接触点,形成 回路;
• (1)感觉阈:感觉阈是人所能感受到的最小电流。 一般认为感觉阈在0.5~lmA范围内。 • (2)脱开电流:是指人体通电后,肌肉能任意缩回 的最大电流。粘结 • (3)呼吸麻痹、疼痛和疲劳:较大的电流会引起呼 吸肌的随意收缩,严重的会引起窒息,肌肉的不随 意强直性收缩和剧烈的神经兴奋会引起疼痛和疲劳。
二 电流的生理效应
• 结论:引起生理效应和人体损伤的直接因 素是电流而不是电压。
• 原因:人体的体液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电解 质,电流对人体的影响有利有弊。产生的 效应也不同。
电流对人体组织的基本作用
• 1 .热效应 :热效应又称为组织的电阻性 发热,当电流通过人体组织时会产生热量, 使组织温度升高,严重时就会烧伤组织, 低频电与直流电的热效应主要是电阻损耗, 高频电除了电阻损耗外,还有介质损耗。
2.皮肤电阻的减小
• 人被电击时,皮肤电阻限制了能够流过人 体的电流。皮肤电阻随着皮肤水分和油脂 的数量不同而变化。显然,皮肤电阻愈大, 受到电击的危险性就愈小。皮肤电阻的大 小还与接触面积有关,接触面积愈小,皮 肤电阻愈大,因此应当尽可能地减少人体 与仪器外壳直接相触的机会和面积。
三 人体的导电特性
• 人体的阻抗是一个非线性时变网络,不同 的组织对不同频率的电流呈现出不同的阻 抗。 • 流经人体电流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皮肤电阻 的大小。 • 电流在经过人体的时候,所经过的路径主 要沿着其间的血管,淋击的种类 • 宏电击:当人体接触带电导体,形成导
电的回路,当电流加在体表上的两个 点时,电流从人体外经过皮肤流入人 体内,然后再流出人体外,使人体遭 受到电击,这些加在体表上的宏大电 流引起电击称为宏电击。
电流强度 0.5~1mA 2~3mA 5mA 10~20mA 20mA 以上 100mA 以上 1A 以上 6A 6A 以上
生理效应与损害程度 感觉阈 电击感 安全阈值 最大脱开电流 疼痛和可能的肌体损伤 心室纤维性颤动 持续心肌收缩 暂时呼吸麻痹 严重烧伤和肌体损伤
2.电压与通电时间: 通电时间越长,人体损伤越严重。这是因 为皮肤电阻随着通电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从 而使流过人体的电流增大。交流电压安全值, 具体情况不同。
• 微电击:进入体内在心脏内部所加的电流 所引起的电击叫做微电击,微电击的安全 权限一般是10uA。实际流过心脏的电流可 能引起心脏纤颤尤其是心室纤颤。心室纤 颤是引起电击死亡的主要因素。 • 凡是直接用于有可能通过心脏电流的医用 电子仪器,必须定期检测漏电流。
二、影响电击因素 • 1.电流的影响:电流越大,影响越大,反之, 则越小。
• 二是电源电压和回路电阻产生了较大的电 流,该电流流过人体发生了生理效应。
产生电击的可能情况
1.外壳未接地或接地不良
• 如果这个外壳不接地或接地不良,那么在 电源火线和机壳之间的绝缘故障或电容短 路,都会在机壳和地之间形成电位差。当 医务人员或病人同时接触到机壳和任何接 地物体时,就会形成电击。
3.电流频率: • (l)电流频率与人体阻抗的关系 • 人体模型可等效为电阻和电容的组合。 因此,人体的阻抗与电流的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阻抗越低,流入人体的电流 就越大。
• (2)电流频率与刺激效应间的关系 • 实验证明,当频率高于100 Hz时,刺激效应 随着电流频率增加而减弱;当频率高于1 MHz时,刺激效应完全消失,只有生热作 用。刺激效应最强的是50~60 Hz的交流电, 比50Hz更低的频率,其刺激效应也减弱。 4.电流途径 • 同样的电流流过人体不同的部位和不同的器 官,其生理效应与损伤程度大不一样,即电 流的途径不同,引起的危险性也不同。比如, 电流的路径接近心脏、肺、大脑等重要器宫, 就可能使心跳、呼吸停止,从而致人于死地。
• 2. 刺激效应:人体通入电流时,在细胞膜 的两端会产生电势差,当电势差达到一定 值后,会使细胞膜发生兴奋。 • 如为肌肉细胞,则发生与意志无关的力与 运动,或使肌肉处于极度紧张状态,产生 过度疲劳;如为神经细胞则产生电刺激的 痛觉。
• 3.化学效应。 • 人体通电后,人体组织液中的离子将分别 向异性电极移动,在电极处形成新的物质。 这些新形成的物质有好多是酸、碱之类的 腐蚀性物质,对皮肤有刺激和损伤作用。 • 直流电的化学效应除了电解作用外还有电 泳和电渗现象,这些现象可能改变局部代 谢过程,也可能引起渗透压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