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狄更斯简介

狄更斯简介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英国维利亚时代著名的作家,其一生创作了10余部长篇小说及许多中短篇小说,马克思曾把他与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兽斯凯尔夫人等人一起称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并称他是“时代的旗帜”。

而《双城记》则是他为数众的小说中,仅有的两部历史小说中的一部,(另一部是《巴纳比·拉奇》)。

它完成于1859年,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写作背景的作品。

当时的英国处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

海外的殖民扩张,殖民掠夺使英国资产阶级暴富并积累了大量的资本。

在英国国内,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工人阶级不断成熟壮大,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压日益加剧,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加深。

英国的工人阶级为了争取政治权利早在19世纪30、40年代就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英国宪章运动”这次被列宁称为“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虽然失败了,却让狄更斯敏锐地感觉到19世纪50年代的英国人民与18世纪末的法国人民处境非常相似,上层贵族骄奢无度,下层劳动群众饥寒交迫,为此他决定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映射当时英国社会现状,提醒警示英国统治者,以期待实现狄更斯本人人道主义以仁爱精神调和社会矛盾,化解阶级仇恨,反对暴力(既包括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暴力统治,也包括劳动人民对统治者压迫的暴力反抗)的精神理想。

因为狄更斯将故事发生的地点定位于英国伦敦和法国巴黎,小说故此得名《双城记》。

全书共分三部,分别是《复活》、《金线》、和《暴风雨的踪迹》。

以一名法国名为梅尼特的医生在1757-1789年间遭受的一段无端迫害及下层劳动人民得法利夫人一家的悲惨生活遭遇为两条主线。

在小说中作者狄更斯着重墨描写了几个人生经历、个性迵然不同的典型人物,并通过故事的情节发展,(在对人物的中明显地表达了作者遭遇及个性部析中的人道主义主张)。

对其中符合其本人人道主义理想的人物进行了充分的赞美,对与其人道主义理想背道而驰的人则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

并以此为基础,以近乎宿命的形式安排了小说中主人公的生命结局。

一、梅尼特医生是人道、正直、大善、至爱、充满牺牲精神的化身。

作品中的主人公梅尼特医生本来过着极其简单而真实的生活。

他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年轻有为。

然而他的不幸却仅源于一次受厄弗里蒙侯爵家之邀的出诊。

候爵厄弗里蒙请梅尼特医生为他们家的女奴姐弟看病。

身受重伤,奄奄一息的弟弟,一个年仅17岁的男孩却使尽全身气力,挣扎着对梅尼特医生控诉了如下一段话,“这些有钱的贵族对我们很残忍”原来候爵的弟弟看上了候爵家的一年轻漂亮女奴想霸为已有,却遭到了女奴及其丈夫的强烈反对,因此候爵强迫女奴丈夫白天拉车,晚上守田干活至死。

女奴被候爵弟弟抢走,导致精神失常。

女奴的弟弟想要为姐姐报仇,却又被候爵刺成重伤。

作品中的女奴虽然精神崩溃却用她自己的方式“她始终不曾减弱尖厉的叫喊声,也不曾说错言语的顺序和音节。

总是“我的丈夫,我的父亲,我的兄弟!这样尖叫。

”这种凄厉的尖叫竟持续了26个小时。

甚至使候爵本人都感觉到一种莫名的恐惧。

而被厄弗里蒙候爵刺伤的弟弟则在临终前满腔愤怒地发誓诅咒“总有一天这一切都会得到报应,那里我祈求上帝要你和你们这万恶的族类负起这一切罪责,一个都不放过”梅尼特医生在自身人道主义的驱使之下,决定帮助这对受尽迫害而又弱势无助的姐弟,上书皇帝控诉候爵的罪恶。

因此他秘密写信给一位大臣,却不料书信最后竟落在厄弗里蒙候爵手里,在威逼利诱梅尼特医生无效的情况下,他们在一日夜晚谋称家中有病人求医,将梅尼特医生骗出并绑架,在不加审讯没有指控的情况下,把他投入巴士底监狱。

他在阴冷、潮湿黑暗的牢房里过着凄苦的牢狱生活,他思念妻子及还尚未出生的孩子,他甚至对活着出去都已不抱任何希望,只是有时会希望上帝能帮助他知道一些妻儿的情况,此时梅尼特医生哪里知道,就在他入狱后不久,他的妻子就因为他的神秘失踪抑郁而亡,他的女儿被他昔人的好友收养。

孤独、失望、冤屈及对家人的深深思念使他痛不欲生,以头撞墙。

在监狱中,孤苦地忍受了十年的非人折磨之后,他预感到自己快要失去理性,于是用生锈的铁尖着自己的鲜血满腔悲愤地写下了自己所遭受的惨绝人寰的迫害,血书最后写到:“我,亚历山大、梅尼特、不幸的囚徒,在一七六七年最后的一夜,在无可奈何的苦恼中,控告他们和他们的子孙,以至他们这一族类的最后一人;有一天必须负起这一切罪责。

我向天堂和人世控告他们。

”(不幸的是这一份血的控诉竟在后来被得法利夫人得到成为对梅尼特女婿审判的依据)18年后当他以前的仆人设法营救他出狱时,梅尼特医生已经精神异常,记忆消失,狄更斯在小说中曾这样描写梅尼特“茫然的双眼,”“可怕而又令人同情的声音”“杂乱无章的胡须”“枯槁的面容”“机械的表情”他只知道埋头做鞋,他甚至于都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姓名,只记得在监狱的号码贝塔105号。

可见18年的牢狱生活不仅剥夺了梅尼特的青春和自由也摧残了他的精神,使其差不多成了一具躯壳。

但就是这样一个饱受厄弗里蒙侯爵摧残折磨的善良医生,最后却放弃复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人道主义。

梅尼特出于自己的大善,出于对儿女的爱,对女儿的至爱,努力用自己内心中的爱强压住内心的痛苦,答应了厄弗里蒙的后代代尔那与自己女儿的婚事。

“在结婚的那天,阳光灿烂,他们都穿戴好了,在医生关着的房间外面等着,他在里面跟代尔那谈话。

“房门打开了,梅尼特医生脸色惨白,不过他态度镇定,这一点没变”在送走女儿之后,“梅尼特医生神色大变,仿佛那里举起的只金色巨臂,砸了他一下,让他中了毒”“他抱着头凄惨地晃进了他的卧室,那副茫然的样子……”,这是作者在梅尼特医生知道代尔那真实身份时对其的描写,由此可见代尔那的真实身份使得梅尼特再次回到了18年的监狱生活的梦魇中,精神上受到强烈的刺激,他又开始机械地从事着从前在监狱时的动作做鞋,“小姐的便鞋”。

梅尼特医生在极端痛苦而又混沌的状态中生活了9天9夜之后,才恢复正常。

此时崇高的爱无私的牺牲奉献最终战胜了仇恨,同时也实现了梅尼特医生及狄更斯本人奉行的人道主义的理想。

作者对梅尼特在这一过程中至爱战胜自我及人道主义给予了积极的肯定。

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代尔那为了营救以前的仆人而回到法国,并落入得法利夫人的圈套,作为厄弗里蒙家族中的最后一名成员,因为贵族身份而被审判,梅尼特医生闻迅后迅速从英国前往法国设法营救,利用自己曾在巴士底狱坐牢18年的经历积极奔走,并因为未能成功营救代尔那而痛苦不堪,旧病复发。

此时狄更斯对梅尼特医生身上所表现出的至爱,用爱战胜仇恨及人道主义再次给予了升华。

这其实也正是狄更斯本人所信仰并推崇的—爱可以战胜恨,阶级间的矛盾是可以调和并化解的,暴力的统治及暴力的反抗都是不应该的社会理想.二、得法利太太是一个被时代所扭曲恶化的下层劳动者得法利太太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下层妇女,她的丈夫是梅尼特家的仆人。

她的童年生活,家庭遭遇是悲惨的,她的姐姐被厄弗里蒙侯爵抢走导致精神失常而死去,哥哥被打成重伤而死去。

是厄弗里蒙侯爵使她从小就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如此惨痛的人生遭遇在她的心中种下了复仇的种子,并逐渐发芽、繁茂。

她耐心地等待复仇的机会甚至以自己卓越的远见告诉得法利“复仇,报复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是规律”。

“可是时间一到,它就得爆发得天崩地裂,把所有的一切都彻底毁灭,你虽看不见也听不见,它还是不断地酝酿。

”她平时隐忍沉着,机智敏锐地坚持着革命活动。

她以小酒馆为据点,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团结革命同志,组织革命活动。

在革命爆发后得法利太太勇敢地领妇女冲锋陷阵,冲入罪恶的巴士底狱。

正是这样原本受尽压迫却又积极勇敢的下层劳动人民本应以正面人物形象出现,但作者狄更斯却在接下来的故事发展中把得法利太太塑造成了嗜血成性的复仇恶魔。

从人物的刻画上,狄更斯用浓墨重彩描写了得法利太太的凶狠冷酷、可怕,甚至于连送信的人一见到她都浑身发抖。

从故事的情节发展中,作者让得法利太太坚决反对其丈夫“到此为止”的建议,不但坚持杀害早就与其家族决裂,靠教书为生并同情下层人民的代尔那,甚至于连梅尼特的女儿代尔那的妻子,及他们怀中的小女儿都不肯放过。

此时的得法利太太简直就是完全被盲目的复仇冲昏了头脑,扭曲了心灵,甚至于丧心病狂的人,成为嗜血的怪物,杀人的机器。

小说中作者不止一次地把得法利太太比作一道暗影可怕而阴沉地投射到母亲和孩子身上。

对于得法利太太的形象转变,作者狄更斯作了这样的解释“自幼年以来,她就满怀被欺凌践踏的意识和根深蒂固的阶级仇恨,机会一到她就变为一只母老虎了。

她是绝对没有怜悯的。

倘若她原来曾经具有这种德性那是早已被摧毁净尽了”曾经的下层饱受欺凌受尽压迫的劳苦大众形象曾经的勇敢无畏的革命者形象,在故事的结尾却在与梅尼特家女佣的撕打中被杀,以意外死亡而结束一生。

为什么作者对得法利太太会有这种突然而似乎令人意外的塑造呢?可能的解释应该是狄更斯本人作为一个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认识到了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压榨剥削,必然要激起人民的反抗。

同时他也承认人民的革命其实是被逼的无奈之举。

但作为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者,虽然他出身于下层社会,他对于资产阶级或者说资本主义制度有某种天然的感情。

他主张或幻想用人类的“爱”来调和甚至化解阶级矛盾。

他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并试图用简单的推理来证明统治者的暴力统治和劳动人民反抗中所使用的暴力手段是没有本质区别的。

在小说中由于资产阶级厄弗里蒙兄弟的残暴造成了得法利一家的悲惨命运。

得法利出于反抗,出于复仇不但用暴力烧毁了象征厄弗里蒙家庭的府邸,而且对于厄弗里蒙家庭中唯一的生存者代尔那甚至其妻子女儿也不放过。

得法利太太本来是暴力的受害者,现在又成了暴力的施虐者。

作者似乎可以由此推出结论,一旦和暴力牵扯上厄弗里蒙和得法利是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的,即贵族侯爵和劳动人民的暴力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但作者狄更斯在进行上述推理的过程中似乎遗忘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得法利太太只是他笔下一个根据其资产阶级人道主义需要被扭曲了下层劳动人民和革命者的形象,并不是法国大革命中的真正的革命者。

我们不能因为作者反对暴力,不能因为一两个被作者赋予了主观感情色彩的人而忽视或否定法国大革命中真正的革命者。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大革命的暴力是劳动人民为了推翻现有剥削压迫、推翻资产阶级的暴力统治而不得已采用的,只是一种革命进程中的手段而非目的。

我们不应如同狄更斯一样仅简单地用“暴力”这一表面的衡量尺度来抺杀革命与反革命的区别。

三、罪恶深重,自掘坟墓的厄弗里蒙侯爵兄弟是法国专制统治集团的典型代表,他们庸碌无能却又奢淫无度,掠夺穷苦百姓,导致当时法国巴黎全国一片萧条,人民饥寒交迫,无法继续生存。

小说中的厄弗里蒙侯爵兄弟为了抢到得法利太太的姐姐而强令其姐夫白天拉车,晚上守门,将其姐夫活活折磨至死,把她的哥哥刺成重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