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尼尔_波斯曼传播思想再研究_陈力丹

尼尔_波斯曼传播思想再研究_陈力丹


梅罗维茨、兰斯·斯特雷特 (美国福德姆大学)、林文刚 又不仅限于媒介形态或渠道本身,更有着对媒介演化过程、
(Casey Man Kong Lum,威廉·帕特森大学)等是活跃的第 媒介变革带来的社会影响分析。③作为传播学中与经验学派
三代。
和批判学派相区分的新兴学派,媒介环境学派的独特性表
【作者简介】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毛湛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
曲所蕴含的学术思想,就可得波斯曼与麦克卢汉都
第一,波斯曼对麦克卢汉的继承体现在“媒介即讯息” 成为了备受争议的传播学者,但也为其在传播学界赢得了
这一观点上,但他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正,发展为“媒介 不少声望,有点像“梅耶荷德定律”。⑩其实,师生两人的境遇
即隐喻”的观点。受到“媒介即是讯息”的启发,波斯曼相信 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媒介环境学派的情形,这一学派的
视野。中国人民大学要求本科生的新闻理论和传播学理论 了媒介环境学的定义:“媒介环境是对作为信息环境的媒介
课程必须各提交一篇读书笔记,120 多位新闻学院的同学 的研究,它所关注的是交流的技术和传播工具如何控制了
中,有四分之一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娱乐至死》作为读本,有 信息的形式、数量、速度和方向,继而研究这样的信息构造
而且是危险和荒诞的。随着电视取代印刷术占据文化的中 有必要回溯波斯曼批判电子媒介文化时的社会背景与时代
心,公共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 语境。
步。麦克卢汉并没有对媒介的优劣高下做出区分,而波斯曼
波斯曼学术思想活跃之时,正是美国以广播电视为代
2013 年第 5 期
■ 新闻与传播研究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表的电子媒介发展繁荣的年代。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 化是由于传播技术的创新造成了信息环境的改变:当由媒
处于经济的上升期,国民生活稳定且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 介造就的环境由信息稀缺变为注意力稀缺时,娱乐化便不
电视成为生活中的重要媒介并开始发挥影响。美国新闻史 可避免。
学家艾默里便有着对当时社会景观的“激动人心”的描述:
的微观及宏观的影响。④
第三,波斯曼与麦克卢汉对人类历史阶段的划分也不
在波斯曼 45 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媒 相同。麦克卢汉划分为“前文字 / 部落社会—— —文字社
介环境学派的推进上,他使麦克卢汉早期的探索合法化并 会— ——印刷时代— ——电子时代”。波斯曼的划分则有两种:
给这些探索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延伸了麦克卢汉的 一种是他在 《娱乐至死》 中划分为“口语时代—— —阐释时
发出警醒,这种划分方式超越了麦克卢汉的思路。
虽然是媒介环境学派的正式开山学者,但是波斯曼
此外,与麦克卢汉对技术乐观的态度不同,生活在电子
在众多的媒介环境学者中却是一个特立独行者。作为麦 媒介泛滥时代的波斯曼对媒介技术怀有更加审慎的观点。
克卢汉的学生,波斯曼并没有完全将麦克卢汉的学术思 “他总是被一种深刻的道德感所驱使,试图用印刷时代的社
义现实世界,并且这种隐喻创造了我们文化的内容。⑦波斯 仅是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学者) 都给予高度评价:“我们今天
曼从来不相信技术是中性的,他认为每一种媒介形式都偏 已经处在尼尔描述的世界里,处于一个信息和行动比严重
好某些特殊的信息内容,而电视这种瞬时性观看的媒介形 失调的时代,在空前便利的电子传媒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
态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 都聪明,也比任何时候都轻飘。《娱乐至死》的预言指向了我
求,来适应娱乐业的发展。”⑧
们今天的现实。”輥輯訛同时,不少研究者在剖析我国当前的媒体
第二,波斯曼强调其研究重点在于媒介对于人类认识 发展时,特别是分析电视娱乐节目泛滥时,直接套用波斯曼
论的影响,在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人体的延伸”基础上, 的说法,认为这就是“娱乐至死”时代来临的标志。輥輰訛这些观
波斯曼学术思想上与麦克卢汉的不同,让他在突破老
曼就有些尴尬。而波斯曼自己也曾这样形容他和麦克卢汉 师传统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但同时又延续了麦克卢
的关系:“他们[波斯曼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是麦克卢汉的 汉从技术视角研究媒介和传播的取向,逐步发展自成体系
孩子。当然我也认为自己是他的后代,不是很听话的一个 的媒介环境学派。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他是一个不太听
2013 年第 5 期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新闻与传播研究 ■
现在将研究重点放在研究传播技术本质或内在的 符 号 在论述中打破了这种技术中立的观点,提出了对电视媒介
(symbolic) 和物质 (physical) 结构,如何对文化导致深远 通过影响文化进而控制文化的批判。
样的字面理解上,应该深挖他的思想内涵,并进一步理解他 ogy”的概念,在我国翻译为“媒介生态”或“媒介环境”之
10
创建媒介环境学的意义。鉴于此,本文将在研读波斯曼三部 后,还曾出现讨论两个概念有何不同的研究文章,提出莫
曲的基础上,对其传播思想展开解读,也是为了对以波斯曼 名其妙的“媒介生态互动”之说。有的学生在分析老师们的
【关键词】尼尔·波斯曼;媒介环境学;技术垄断;文化;批判
2011 年 6 月,尼尔·波斯曼 (Neil Postman,1931-
作为第二代学者,波斯曼称得上是该学派承上启下的
2003)的《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中文版再版,波斯曼以 中坚力量,他亦被后继学者称作是媒介环境学这个传播学
畅销书作者而不是传播学者的身份,再次走进中国读者的 学派的开山之父。这是因为在 1968 年,由波斯曼最早给出
为代表的媒介环境学派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讨论时客气地说:“借用生态学的学科思维来研究媒介在
中西方是一致的,但中国的媒介生态学对西方的研究并没
一、媒介环境学派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
有继承和延续的关系。”②为了与此前“媒介是条鱼”的“媒
介生态学”划清界线,在波斯曼等原意上研究“Media E-
传播学中的媒介环境学派,是在哈罗德·英尼斯和马 cology”的我国学界人士,使用“媒介环境学”这个概念展
十分之一选择了《童年的消逝》作为读本,可见波斯曼这两 或者倾向如何影响到了人们观点、价值和态度。故而媒介环
本书在新闻传播专业学生中的接触频率之高。然而,多数同 境学超过了被人们所广泛接受的其他学科,如心理学和社
学看到的只是他对电视这种媒介形态的批判,似乎没有读 会学,因为它假定人们的心理和社会组织的方法在很大程
懂他。但也有几位同学读懂了波斯曼,甚至比此前我国有的 度上是一种文化独特的信息模式的产物”。①1971 年,波斯
学者看得还清楚,因为他们在数字化新媒体的环境中醒悟 曼在纽约大学开设“媒介环境学研究”的博士和硕士课程,
到波斯曼的真正寓意。这两本书,连同他撰写的 《技术垄 将其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下来。“将媒介作为环境来做研
想发扬光大,倒是波斯曼的学生保罗·莱文森“隔代继承” 会传统去维持或重获电子媒介时代的社会平衡。”⑨同时,他
了麦克卢汉的媒介观,莱文森也因此被称为“数字时代的 还突破了麦克卢汉较为单一的媒介研究,将教育、语言、宗
麦克卢汉”。
教、文化等都被纳入了其研究范围中。
在这种情况下,处于学派发展中承上启下环节的波斯
的生命力并得到世界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在这个学派从 认为人类历史可以看作“使用工具的阶段—— —技术统治的
拓荒到稳步发展的过程中,波斯曼发挥了重要作用。
阶段— ——技术垄断的阶段”的过程,这不再是简单地按照媒
介形态变化划分,而转向对人与技术关系的思考。波斯曼意
二、麦克卢汉的“一个不是很听话的孩子”
识到从以前人掌握技术,正在演变为技术反过来控制人,并
探索。他在媒介技术与社会、文化等方面提供了更新的见 代— ——娱乐业时代”,这一划分基本与麦克卢汉一脉相承,
解。在波斯曼之后,涌现了更多的媒介环境学者。1998 年, 只不过用娱乐业时代代替了电子时代的表述,更强调了电
媒介环境学会在纽约宣告成立,这一学派逐渐显示出发展 视加速娱乐化的后果。另一种划分在《技术垄断》中,波斯曼
波斯曼发展了“媒介即认识论”的观点。他认为,以电视为中 点虽正面声援了波斯曼,但忽视了“娱乐至死”提出的社会
心的认识论本质是娱乐,因而污染了大众交流和相关活动, 语境,将当前的时代简单归结为“娱乐至死”的时代,实则是
电视创造出来的认识论不仅劣于以铅字为基础的认识论, 在一定程度上误读了波斯曼的媒介思想。要澄清这个问题,
歇尔·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型的,至今 开研究,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成套的关于这个学派
已有三代学人:20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的埃里克·哈弗 的译著。
洛克、英尼斯、麦克卢汉可视为第一代;尼尔·波斯曼、沃尔
如果从拉斯韦尔所说的“5W”模式角度看,媒介环境学
特·翁、詹姆斯·凯利等人是第二代;保罗·莱文森、约书亚· 派关心的主要是“in which channel”的问题,但研究视角
断》,构成了其媒介形态批评的三部曲。这三本论著,不仅有 究”是波斯曼反复强调的。
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洞察,而且蕴含了他一系列的传
然而在我国,这一十分明确的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内
播思想。
容,却在十多年前被望文生义地解读为媒介周围的环境如
对波斯曼传播思想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娱乐至死”这 何影响了媒介,即所谓“媒介是条鱼”;同一个“Media Ecol-
■ 新闻与传播研究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尼尔·波斯曼传播思想再研究
□ 陈力丹 毛湛文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22(2013)05—0010-5
【内容提要】本文梳理并解读了媒介环境学者尼尔·波斯曼的传播思想,围绕其三部代表作《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 《技术垄断》,分析其与麦克卢汉思想的不同之处,并检视波斯曼思想产生的历史和时代语境。本文认为,波斯曼并非批评者 眼中的“技术悲观主义者”,其强烈的批判意识,来源于其对媒介环境的人文关怀,他对电子媒介所进行的种种批判,意在为 迷失在信息海洋中、生活在技术统治下的现代人,揭示普遍事实背后的规律,具有警示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