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房
相使:两药配伍,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 物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功效。如黄芪配 茯苓。
相畏:两药配伍,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 一种药物所抑制。如半夏畏生姜。
相杀:两药配伍,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 的毒副作用。如生姜杀半夏。
相恶:两药配伍,一种药物能降低或减弱另一 种药物的功效。如生姜恶黄芩。
相反:两药配伍,会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 如贝母反乌头。
5.调配处方需经第二人核对并签字,一人值 班时由本人自行核对,双签字后方可发出。 发药复核率应达100%,发生差错时,有原 因分析、总结及改进处理意见并记录。
中药房的工作流程
中药房配药流程
审查处方
计价
检查复核 调配
发药
药师审查
药师计价
调剂人员
药师再次 复核
仔细核对 后发药
审查处方
• 一药方审查项目: • (一)、病人姓名、年龄、性别、婚否、住址或
3、处方的种类
• 1、法定处方:系指《中国药典》、《局颁 药品标准》(或《部颁药品标准》)所收 载的处方,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 2、协议处方:系指医院医师与药房根据临 床需要,互相协商所制定的处方。协议处 方药剂的制备必须经上级主管部门批淮, 并只限于本单位使用。
医师处方: 系指医师对患者治病用药 的书面文件。
十八反
甘草反甘逐、大戟、 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
药。
十九畏
• 硫黄畏朴硝, • 川乌、草乌畏 • 水银畏砒霜, 犀角, • 狼毒畏密陀僧, • 牙硝畏三棱, • 巴豆畏牵牛, • 官桂畏石脂,
• 丁香畏郁金。 • 人参畏五灵脂。
4、处方的结构及注意事项
(一)处方的内容: 处方前记 处方正文 处方后记
1.前记:包括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名称,处方编号、 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 科别或病室和床位、临床诊断、开具日期等,并可添 列专科要求的项目。
2.正文:以Rp或R标示,分列药品名称、规格、 数量、用法用量。
计价
• 在新系统未运行以前,我院药房计价方 式均已手工计算方式计价。
方剂调配
调配处方
• 调剂是中药房工作的重要环节,调剂人员接 方后首先查验是否已交款。调配方时按处 方药物顺序,逐味称量,又称“拼盘”;多 剂处方应先称取总量,然后按等量递减法使 分剂量均匀准确。需特殊处理的药物应单 独包装,并注明处理方法。若调配中成药处 方,则按处方规定的品名、规格、药量进行 调配。调剂完毕,自查无误后签名盖章,交主 管药师核对。
7.元代政府于大都(北京)各设回回药物院一所 ,
8.明代开国之初,嘉靖十五年改御药房为圣济 殿。
9.清代的医药制度基本上与明代相同,设有太 医院及御药房,但无惠民药局的设置。
10.御药房于顺治十六年(1659)设置,初隶属太医 院。民国时期,
11、国民政府卫生部在南京召开中央卫生委员会会 议,推行歧视中医的方略,虽然未能达到消灭中医 的目的,却使祖国医学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二、《难 经》 —西汉时期
该书论述了脏腑、经络、脉学 腧穴、针灸等内容.
三、《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 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著作、正式确立了辨证论治法则.
四《神农本草经》—秦汉时期
是我国第一部最早的药学专著。
中药学的发展
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梁代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三、佐药:佐药是指方中另一种性质的辅 药。它又分:
(一)正佐:协助主药治疗兼证。
(二)反佐:对主药起抑制作用,减轻或消除主药 的副作用。
四、使药:方剂组成原则中的“使药”指
作引经药,或调和药性的药物。
(1)引经药,既能引方中诸药至病所的药物。
(2)调和药,既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中药处方的用药禁忌
发药时要注意
• 一、 认真核对患者姓名、取药凭证和汤药 剂数;
• 二、向患者交代用法、用量、用药或饮食 禁忌,以及特殊处理药物的用法、鲜药保存 等;
• 三、门诊病人与住院病人应在中药煎煮登 记本上分开登记取药日期、姓名、接药时 间、煎药剂数、浸泡时间、入锅时间、出 锅时间、取药时间、取药袋数、取药人、 发药人都应有详细的登记。
「
中 药 房
简 介
」
.
目录
• 中药的历史 • 中药调剂 • 十八反 十九畏
• 中药房概念 • 中药房的工作流程 • 中药库房的储存与养护
• 新系统的操作运行
一、中药•历史
(一)、中药的定义
中药是指在汉族传统医术指导下应用 的药物。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 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 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牡蛎等都是 用来治病的中药。少数中药源于外国, 如西洋参。
• 2、医药分开管理始于周, • 3、隋代的药学制度,隋初置尚药局,系专为
皇室服务的医疗机构, • 4、场帝时尚药局即隶殿内省,典御改名为奉
御,。 • 5、唐代因袭隋制,在人员编制上略有增加。
修和药所改称医药和剂局 (简称和剂局) 。
6.南宋沿袭北宋旧制,建炎四年(1130)在临安 (今杭州)设置熟药所。全国熟药所均改为太平 惠民局。
二、努力学习业务,提高业务素质,了解各 种中草药的用途,用法和配伍禁忌,提高 工作质量。
中药调配制度
1.处方调配工作应由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 能力的药剂士或药师担任;由实际工作能力强和 有调剂工作经验的药士以上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承 担。
2.审方时应仔细阅读,发现问题立即与开具处方的 医师联系解决。掌握“十八反,十九畏”,孕妇 禁忌,用药等配伍禁忌,发现配伍禁忌的应退方 ,不得调配。发现超剂量用药的应要求处方医生 确认重新签名后方可调配。
3.后记:医师签名和(或)加盖专用签章, 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药品金额以及审计、 调配、核对、发药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签 名。
5、中药处方 组成
方剂一般由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四部 分组成。
一、君药:君药又称主药,是在方剂中针对主 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 中之首. 二、臣药:臣药亦称辅药,有两种意义,一是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 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该书共7卷,载药730种,
南朝刘宋时期 雷敩—《炮炙论》
《雷公炮炙论》三卷,此书为我国最早的中 药炮制学专著,原载药物300种。
唐代政府组织编篡—《新修本草》
又称《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权 力机关颁布的,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药 典。
金元时期—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全书共30卷、收载药物1746种,有药图294幅, 附古今单方3000余首,
(二)悠久的中药历史
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 中,通过实践,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 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 药书籍。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便 于流传和推广的作用。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 年的历史,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 记载药物的书籍便称为“本草”。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
十九畏歌诀: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中药房
中药房的历史由来
• 1、中药房古称药铺、医药惠民局、和剂惠民 局、太平惠民局等,
(4)、用时需捣碎的饮片,应称取后置专用 铜冲内先捣碎后分剂量。
(5)、 处方中如有先煎、后下等需特殊处 理的饮片,应单包、并注明用法。
调配处方注意事项
• (1)拿到一份处方,应仔细核对患者 姓名,年龄、认真核对患者姓名、取 药凭证和汤药剂数
• (2)调配处方时应参看处方,精神集中 ,认真仔细,不能凭记忆操作,以防拿错或 称错药物。
• (3)分剂量时应按“等量递减”不可 主观估量或随意抓药调配
复核
(1)、复核:为了保证病人用药有效安全, 防止调配错误和遗漏,已调配好的药剂在 配方者自查基础上,再由有经验的中药师 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核对。
(2)调配人员是否签名。经核对无误后复核 人签名,即可装袋,
(3)发药:发药是调剂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 ,发药人员将饮片包装,核对无误后,发给病人。
1、配伍禁忌 2、证候禁忌 3、妊娠禁忌 4、服药饮食禁忌、
4、正名 5、别名 6、并列药名、 7、书写不规范的名称 8、忌口、妊娠禁忌、 服药禁忌、饮食禁忌
配药原则
单行: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 病。如独参汤、清金散。
相须: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伍使用,可增强 原有药物的功效。如麻黄配桂枝。
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载方314首,其中中成药61首。是我国最早的理 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
记载方剂101首,在配方,制法上又有了新的 发展,并首先使用“成药”这一术语。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房》、
共载方7500首,是集唐以前方剂大成之作。
宋金元时期 朝廷组织编著—《太平圣惠 方》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中国药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朝李时珍撰,载 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是我国医 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方剂学及中药学的发展
马王堆汉墓出土—《五十二病 方》
现存医方总数283个,是我国古老 的医学方。
秦汉时期—《黄帝内经》
载方13首,其中9个中成药。为方剂学的发展 奠定了理论基础。
2、中药处方
处方的概念:处方,又称“药方”。 中药处方是载有中药名称、数量、煎服方 法等内容和制备任何中药制剂的书面文件 ,是医师辨证论治的书面记录和凭证,既 是给中药调剂人员的书面通知,又是中药 调剂工作的依据,也是计价、统计的凭证 ,具有法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