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摩擦力教学设计案例

摩擦力教学设计案例

摩擦力教学设计案例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课题《摩擦力》课型新授授课日期一、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设置的依据1.提出问题的能力:(1)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2)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3)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2.猜想与假设的能力(1)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2)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3)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1)明确探究目的和已知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2)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的器材。

(3)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4)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证据。

(2)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料收集证据。

(3)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

(4)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说明书操作。

(5)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6)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5.分析与论证(1)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

(2)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

(3)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4)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5)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6)认识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6.评估(1)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2)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3)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3)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4)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5)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7.交流与合作(1)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

(2)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3)在合作中注意即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4)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

(5)有团队精神。

(6)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依据二:科学内容标准。

1.通过实验,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知道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2.尝试用摩擦力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依据三:2009年中招考试说明通过实验,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知道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依据四:《摩擦力》的核心内容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对比、分析,得出摩擦力的概念、方向、产生的条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学会转换和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

为加深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学生通过前面实验的内容可总结得出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后来教材通过科学世界《摩擦与我们》加深学生对摩擦的认识,使学生学以致用,对物理更感兴趣。

依据五:九年级学情1.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及物理研究方法。

2.学生已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和二力平衡的有关知识。

3.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有关这方面的生活体验。

(二)学习目标的陈述依据课程标准、本节教材的核心内容、结合学生情况,制定出《摩擦力》一节课的学习目标,陈述如下:1.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感知及观察到的现象,说出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摩擦力的方向2.学生对不同事实的分析研究,提出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作出猜想或假设3学生能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方案。

4.学生能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正确使用测力计并记录实验数据。

5.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表述实验结论。

6.学生会根据结论得出增大与减小摩擦的方法。

通过阅读科学世界知道摩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对科学世界探究的欲望,从而由物理走向生活。

二、评价设计:(一)填空1.沿斜面下滑的小车,到达水平面上还能向前运动,这是因为小车有,在滑动过程中小车会慢慢停下来,这是由于小车受的作用,此力的施力物体是。

2.当用铅笔写字时,笔尖与纸面的摩擦是摩擦,用转笔刀削铅笔是,笔刀与铅笔之间的擦擦是摩擦。

圆珠笔写字时,笔尖与纸的摩擦是摩擦。

3.实验室中研究滑动摩擦时,是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运动,弹簧秤的示数直接表示力的大小,根据条件,这时弹簧秤的示数与力的大小相等,因而间接知道了力的大小。

这里用到的科学研觉方法是。

4.在匀速直线运动中,拉力与摩擦力大小相等,若在此基础若使拉力变大,则摩擦力。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①冬天下雪路面很滑,人们便在路面上洒些渣土,其中的道理是通过从而增大摩擦力以免行人滑倒。

②汽车轮胎上和鞋底上都有花纹,这是为了使,起到的作用。

③冬天,为了防止打滑而在轮子上缠上铁链子。

④给机器上润滑油。

⑤轴承两圈之间装有滚珠。

6.用手握住重5N的酱油瓶子静止悬在空中,瓶口竖直向上,此时手的握力为30N,瓶子受到手竖直向上的摩擦力为N;若使手的握力增加为35N,瓶子受到手的摩擦力大小为N。

(二)选择1.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凡是相互接触的两物体间一定有摩擦力B.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时也有可能有摩擦力C.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D.只有接触才有可能产生摩擦2、一物体以1m/s的速度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到的摩擦力是40 N,若速度增大到3m/s后,仍在该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它受到的摩擦力为(不计空气阻力)()A、大于40NB、小于40NC、等于40N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3.下列措施中,为了减小摩擦的是………………………………()A.垫上一块胶皮将瓶盖拧开B.往轴承中注入一些润滑油C.在皮带传动中将皮带张紧些D.在皮带传动中往皮带上涂皮带油4.下列各项中属于有益摩擦的是………………………………()A.机器转动时,轴与轴承的摩擦B.人拿油瓶时,手与瓶的摩擦C.船在航行时,船体与水的摩擦D.体操运动员做双杠项目时在手上擦些镁粉4.人在一般情况下步行前进时,若鞋底与地面不打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面对鞋底的摩擦力方向向后,阻碍人前进B.地面对鞋底的摩擦力方向向前,推动人前进C.鞋底花纹磨损后,摩擦力减小,人更容易前进D.鞋底花纹磨损后,摩擦力增大,人更难前进4.如果世界上不存在一切摩擦,那么下列哪种现象不会发生( ) A.饭将从我们嘴里滑掉B.人将寸步难行C.不能用螺钉螺母固定工件D.物体将漂浮在空中(三)实验探究摩擦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运动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摩擦;实验室提供下列器材:A带钩的长方体木块,B带钩的正方体木块C 表面平整的长木板D几条毛巾E直尺F弹簧测力计G几支圆钢笔(1)下次实验得出结论:。

②比较第1、3次实验得出结论:。

(2) 因为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有大小,那么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没有关系呢请你用上面器材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进行研究。

实验器材: (选填上面器材的字母)主要探究过程:(四)思考:如果没有摩擦力,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三、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本节教材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了解决重点,让学生联系八年级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谈论解决方案。

四、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难点是实验的操作(让弹簧测力计拉动物块匀速运动)和设计记录测量数据的表格的设计,解决方法是分组商量,再选出好的方案。

五、教学流程预设(附表)第三节、摩擦力六、板书设计第三节摩擦力1.摩擦力(1)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趋势或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用符号f 表示(2)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3)产生条件:(1)相互接触且接触面粗糙(2)相互挤压(3)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4) 分类:静摩擦力、动摩擦力2.探究影响摩擦力条件(1)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2)猜想假设:可能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运动快慢、接触面积有关。

(3)设计实验:实验应注意事项:测力计水平匀速拉。

用到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与转换法。

(4)进行实验:(5)得出结论: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接触面越粗糙程度一定时,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6)评估交流:3.增大减小摩擦方法:(1)增大摩擦方法:(2)减小摩擦方法:七、教后反思本节课在考虑到科学探究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基础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师生共同探究。

先由教师演示然后再由学生小组进行探究最后形成结论。

然而通过教学过程发现学生的设计和操作能力已超出我的估计,只要引导得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全能够完成实验和探究过程。

在后来给其他班上课时我没有再演示而让学生小组完成全部探究过程竟然收到更佳效果,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更加高涨。

这我又联想到在前面一章的复习中我尝试让学生依据课本上的章节提示问题和黑板上的补充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效果竟比通常由老师引导复习要好得多。

由此我想在日常的教学中可能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太多而不敢过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从而制约了学生的进步与创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