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语文高中必修一文言文单元测试题

(完整word版)语文高中必修一文言文单元测试题

语文必修模块一文言文单元测试题(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7分)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B.《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著作,相传其作者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

(编年体)C.新诗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

新诗“新”在用白话写作,摆脱了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再别康桥》《雨巷》都是新诗。

D、《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校的、记载战国策士谋臣的言论与活动的书。

全书33篇,分12策,分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尝为晋君赐.(恩惠)持千金之资币.物(钱币)(礼物)B、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籍.吏民,封府库(登记户籍)C、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顾.计不知所出耳(不过,只是)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受)素善.留侯张良(友善,交好)3、选出加点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以.乱易整,不武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子犯请击之.C、使毕使于.前燕王拜送于.庭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吾其.还也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今意相同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沛公居山东..时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北收要害..之地5、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A、缓不济急B、同舟共济C、假公济私D、无济于事6、下列各句加点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A、太子迟.之B、群臣怪.之C、粪土..当年万户侯 D、以乱易.整7、选出语句形式不同的一项()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夫晋,何厌之有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8、与“此亡秦之续耳”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B、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C、此天子气也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9、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失其所与,不知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C、皆白衣冠以送之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二、默写+断句(13分)10、根据文意,写出上下句(8分)(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且君;许君焦、瑕,,君之所知也。

(3)高渐离击筑,……歌曰:“,!”11、用“\”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5分)大家之作\ 其情也\\必沁人心脾\ 其写景也\\ 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 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 可无大误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文言文语段阅读分析(30分)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18分)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私.见张良,具告以事私:私下,暗地里。

B.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语:告诉。

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事:侍奉,对待。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感谢。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B.良曰:“长于.臣。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C.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D.具以.沛公言报项王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第一句: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第二句:秦时( )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4)请你从给出的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上面选段的内容,分析其性格特点。

(不少于100字)(6分)人物:项伯张良刘邦1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2分)陈东,字少阳,镇江丹阳人也。

早有隽声,不戚戚于贫贱。

蔡京、王黼方用事,人莫敢指言,独东无所隐讳。

钦宗即位,率其徒伏阙上书,论:“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创开边隙。

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

”言极愤切。

明年春,贯等挟徽宗东行,东独上书请追贯还,正典刑,别选忠信之人往侍左右。

金人迫京师,李邦彦议与金和,李纲及种师道主战,邦彦因小失利罢纲而割三镇。

东复率诸生伏宣德门下上书曰:“在廷之臣,奋勇不顾,心身任天下之重者,李纲是也,所谓社稷之臣也。

其庸缪不才,忌疾贤能,动为身谋,不恤国计者,李邦彦之徒是也,所谓社稷之贼也。

”军民从者数万。

书闻,传旨慰谕,众莫肯去,喧呼震地。

有中人①出,众脔而磔之,于是亟诏纲入,复领行营,遣抚谕,乃稍引去。

金人既解去,学官观望,时宰议摒伏阙之士,先自东始。

高宗即位五日,相李纲,又五日召东还。

未得对,会纲去,乃上书乞留纲而罢黄潜善、汪伯彦。

不报。

会布衣欧阳澈亦上书言事,潜善遽以语激怒高宗,言不亟诛,将复鼓众伏阙。

书独下潜善所,府尹孟庾召东议事,东请食而行,手书区处家事,字画如平时,已乃授其从者曰:“我死,尔归致此于吾亲。

”食已如厕,吏有难色,东笑曰:“我陈东也,畏死即不敢言,已言肯逃死乎?”吏曰:“吾亦知公,安敢相迫?”顷之,东具冠带出,乃与澈同斩于市。

四明李猷瘗②之,东初未识纲,特以国故,至为之死,识与不识,皆为流涕。

时年四十有二。

【(取材于《宋史•忠义传》)注:①中人:这里指宦官。

②瘗(yì):埋葬。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创开边.隙边:边境B. 传首.四方首:首先C. 不恤.国计者恤:担忧D. 于是亟.诏纲入亟:急忙(2)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 众脔而磔之B. 顷之,东具冠带出C. 四明李猷赎其尸瘗之D. 特以国故,至为之死(3)对下列语句在文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别选忠信之人往侍左右——另外选派忠诚讲信用的人去陪侍皇帝左右B.传旨慰谕,众莫肯去——皇帝传圣旨安抚慰问百姓,官员们都不愿意前去C. 手书区处家事,字画如平时——陈东亲手写下分别处理的家事,笔迹和平时一样D. 吾亦知公,安敢相迫——我也了解您,怎么敢逼迫您呢(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蔡京、王黼等六人执掌大权的时候,无人敢指责他们,只有陈东无所畏惧。

B. 陈东为素不相识的爱国将领李纲鸣不平,最终使皇帝恢复了李刚的职务。

C. 皇帝听信谗言,担心陈东鼓动百姓聚集闹事,于是下令抓捕陈东并处死他。

D. 陈东预感朝廷要杀害自己,他镇定自若,平静地安排好家事,慷慨赴死。

四、古诗鉴赏(16分)1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①—②题。

江楼旧感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6分)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②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体裁)(2分)(内容)(4分)(写法)(4分)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6题。

(14分)在人们的印象中,孔子是一位浓眉长髯的老者,就像相传为唐代吴道子所绘《先师孔子行教像》上的孔子一样。

然而,事实很可能正好相反。

20年前,《齐鲁学刊》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孔子体态、相貌考》。

这篇文章有两点使人印象深刻:一是孔子身高超过1.90米,二是孔子可能没有胡须。

说孔子身材高大没有问题,史书中众口一词的说他“长九尺有六寸”,应当可信。

这些典籍所记尺度为周制,周制一尺合今19.91厘米,照此计算,九尺六寸约等于今191厘米。

即使在今天,他也称得上“山东大汉”了。

除了身材高大,孔子上身长下身短、微微驼背、胳膊稍长、天庭饱满。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孔子可能胖瘦不同,但总体上略瘦。

他一生坎坷而操劳,《韩诗外传》说他“自东自西,自南自北,匍匐救之”,以挽救“百姓靡安,莫之纪纲,礼义废坏,人伦不理”的危局。

周游列国时,有人说他“累累若丧家之狗”。

“累累”就是劳累、操劳的样子。

孔颖达疏说:“丧容瘦瘠,累累然。

”孔子人生的绝大多数时期,其身材可能都相对较瘦。

没有须眉更是他的奇特之处。

有一本署名孔鲋所著的《孔丛子》,这是一部相当于“孔氏杂记”的书。

在该书的《居卫》篇中,记有子思与齐君的对话,论述人之贤圣在德不在貌。

子思说:“吾先君①,而天下王侯不以此损其敬”。

子思所谓“先君”就是孔子,子思明确说孔子“②”。

所以,孔子天生没有浓密的眉毛,更不会有修长的胡须。

据记载,当时在场的有齐君的宠臣,那人的特点正是“③”,所以齐君对子思说:“假如相貌可以交换,我可以将他的须眉送给你。

”子思则说只是担心不能继承前人的美德,并不担心“毛须之不茂”。

可见,不仅孔子“④”,他的孙子子思也“⑤”。

以前,人们往往以《孔丛子》为伪书而将这些材料置之不理,现在看来事情并不这么简单。

该书虽然不可都当作“真正的史实”,但像孔子祖孙有无须眉这样的重要事项,恐怕不会没有依据。

人们通常看到的“孔子行教像”,最早出于唐朝著名的宫廷画家吴道子之手,但他似乎并没有认真查考资料。

另一方面,受《孔丛子》伪书说的影响,以后的孔子画像便以讹传讹,孔子画像、雕像都浓眉长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