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项训练(7)选用句式1.阅读下面这段论述性语段,选出能更好地完成其论证的一项( )。
人类学家坚定地断言:文化仅当它是独立的而非依赖的,才能有所发展。
也就是说,只有当来自它外部的压力被来自它内部的首创精神所取代的时候,它才能有所发展。
换句话说,只有民族文化才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非主体文化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但是,任何把外来文化的观点强加给民族文化的做法,都会威胁它的独立和发展。
同样,如果我们把每一所单独的学校视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的话,那么,教育进步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A.每个学校要依靠独立于外来压力的内部首创精神才能有所发展。
B.某些学校只要依靠他们全体员工和学生的创造力就能有所发展。
C.学校管理人员必须随着学校发展的进程而调整自己的首创精神。
D.外来的各种有利或有害的因素必须被阻止参与学校的发展。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汉代陶塑在艺术风格上没有直接继承秦代的具象写实特征,汉兵马俑较之秦兵马俑,给观者更多的印象是小巧简约,___________。
这种风格的形成,不是汉代生产技术落后的体现,而是“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自然审美观的体现。
A.虽然有一种自然朴拙的亲切,但没有了精雕细刻的精致。
B.虽然没有了精雕细琢的精致,但有了一种自然朴拙的亲切。
C.只有没有了精雕细刻的精致,才会有一种自然朴拙的亲切。
D.即使没有精雕细刻的精致,也会有一种自然朴拙的亲切。
3.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贾母因要带着刘姥姥散闷,遂携了刘姥姥至山前树下盘桓了半晌,又说与他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石,这是什么花。
刘姥姥一一的领会,又向贾母道:“谁知城里不但人尊贵,连雀儿也是尊贵的。
______________。
”众人不解……刘姥姥道:“那廊上金架子上站的绿毛红嘴是鹦哥儿,我是认得的。
那笼子里黑老鸹子,怎么又长出凤头来,也会说话呢。
”众人听了,又都笑将起来。
A.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俊又会说话了B.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会说话了,也变俊了C.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也变俊了,也会说话了D.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会说话又俊了4.根据语境,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本书与许多教材不同,强调环境问题的认识与环境健康知识的普及,_____________。
A.力求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事例介绍环境问题和环境健康知识B.力求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事例介绍环境健康知识和环境问题C.力求用生动的故事、通俗的语言、鲜活的事例介绍环境健康知识和环境问题D.力求用生动的故事、通俗的语言、鲜活的事例介绍环境问题和环境健康知识5.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每个人的成功,都与自己原本的基础以及付出的努力有关。
如果你本来基础好又能不断努力,那你肯定能比别人更早地获得成功。
下列四项中,与上文所表达的意思最不一致的一项是( )A.某人基础好但不肯努力,因而没有能够比别人更早地获得成功。
B.某人基础不好但能够不断努力.因而比别人更早地获得了成功。
C.某人基础不好而且也不肯努力,但他却比别人更早获得了成功。
D.某人基础好而且能够不断努力,但是他获得成功却比别人更晚。
6.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杜牧诗歌的虚实处理和运用微妙复杂,变化无穷。
__________,善于给读者创造驰骋想象和联想的广阔天地,正是古代诗歌既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又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奧秘所在。
A.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善于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B.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善于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C.善于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D.善于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7.填入空白处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在大型游乐园里,现场表演是刻意用来引导人群流动的。
午餐时间的表演是为了减轻公园餐厅的压力;傍晚时间的表演则有一个完全不同的目的——鼓励参观者留下来吃晚餐。
表面上不同时间的表演有不同的目的,但这背后,却有一个统一的潜在目标,即________。
A.尽可能地通过表演引导游客涌向餐厅。
B.吸引更多的人来看现场表演,以增加利润C.在尽可能多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挥餐厅的作用。
D.尽可能地招揽顾客,希望他们再来公园游览。
8.为横线处选择适当的句子,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崖壁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C.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矗立在江对岸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9.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何谓“角色之衡”? ,这是由舞台艺术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决定的。
由于天赋、机缘、人气等各方面的限制,能成头牌的毕竟是极少数。
因此,在人才培养上既要勇于“开小灶”,为有潜力成为金字塔顶端的演员创造更多学习、实践和拜师的机会,同时,也要为配角演员的培养制订扎实可行的计划。
A.戏曲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两个站在舞台中央的主角,还需要作为四梁八柱的相对整齐的配角B.戏曲需要的不仅仅是作为四梁八柱的相对整齐的配角,还需要一两个站在舞台中央的主角C.戏曲需要的不是一两个站在舞台中央的主角,而是需要作为四梁八柱的相对整齐的配角D.戏曲需要的不是作为四梁八柱的相对整齐的配角,而是需要一两个站在舞台中央的主角10.填入下文画线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春意甚浓了,但在北方还是五风十雨,春寒料峭,_____________,又来了一场沁人心脾的冷雨。
A.刚吹过一阵暖人心意的春风B.一阵乌云刚刚布满天空C.刚飞过一群欢叫的大雁D.一堆堆令人心寒的积雪还依稀可见11.填入下列文段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指纹之所以存在,是为了给人的手掌和脚掌提供粗糙表面,让人更容易抓取物品。
_________________。
同卵双胞胎即便基因相同、还生长在同一个子宫里,但生长过程中的细微差异也能使他们的指纹产生差别。
A.人在胎儿时期就开始生成指纹,影响它的图案的是基因和胎儿的生长环境B.人在胎儿时期就开始生成指纹,影响它的图案的是胎儿的生长环境和基因C.指纹在胎儿时期就开始生成,影响它的图案的是基因和胎儿的生长环境D.指纹在胎儿时期就开始生成,影响它的图案的是胎儿的生长环境和基因12.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从海湾那边返回。
________________不由想起那唱着催眠曲的母亲,和她手里的摇篮。
A.船在月光与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
皓月当空,风平浪静。
我躺在铺位上,倾听那微风细浪的絮语。
身子轻轻地摇晃着。
B.皓月当空,风平浪静。
船在月光与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
我躺在铺位上,倾听那微风细浪的絮语,身子轻轻地摇晃着。
C.我躺在铺位上,身子轻轻地摇晃着。
船在月光与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
皓月当空,风平浪静。
倾听那微风细浪的絮语。
D.皓月当空,风平浪静。
我躺在铺位上,身子轻轻地摇晃着。
船在月光与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
倾听那微风细浪的絮语。
1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___________。
书能教你为人宽厚,心地善良,使你生出纯真、热情的气质。
书能教你谦虚谨慎,持重内向,使你生出成熟、稳健的气质。
书能教你自强不息,不畏艰难,使你生出刚毅、坚强的气质。
A.读书是一种"美容",可以使人由粗俗、鄙陋变得文雅、睿智。
B.书能影响人的心灵,而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又是相通的。
C.读书能美化人的心灵,弥补外貌的不足,培养人的内秀。
D.书能改变人的气质,优雅的气质会使人"因为可爱而美丽"。
1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_________。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韩愈强调:“惟陈言之务去”。
历代散文大师都在语言上下了很大功夫,司马迁的《史记》把古籍中“佶屈聱牙”的文字,大胆改写得平直易解,改造先秦以前的书面语言,又多方面吸收人民新鲜活泼的语言,丰富了语言文字,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继承包括六朝在内的以住具有生命力的书面语言,又吸收当代口语,熔铸提炼,形成适合于当时社会的流畅生动的散文语言。
A.中国古代散文重视语言修辞B.中国古代散文重视语言新鲜C.中国古代散文重视语言运用D.中国古代散文重视语言通俗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在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的双重驱动下,我们的传统制造企业革新成果已经初显,海尔已转型为“创新平台”,华为、中兴的PCT专利申请量位居世界前列,特高压交流电压已成国际标准,高速铁路总体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我们的新型企业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能力提高较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移动通讯产业链条和通信网络已经建起,全球十大互联网公司有四家为中国企业,生物医药企业的基因测序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这些都说明,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转型。
A.中国经济并非转型意志还不够,而是转型能力不足。
B.中国经济并非转型能力不足,而是转型意志还不够。
C.中国经济不但转型能力不足,而且转型意志还不够。
D.中国经济不但转型意志还不够,而且转型能力不足。
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这是一则类比论证。
原文以“文化发展的动力”来类推“教育进步的关键”。
题干论述:文化只有独立并由内部首创精神取代外部压力才能发展。
题干把独立的学校类比为独立的文化,那么学校的发展应该和文化的发展类似,即学校只有独立并由内部首创精神取代外部压力才能发展,A项表述的正是这个观点。
独立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B项排除。
具体做法如何题干没有涉及,C项排除。
D项从反面来说,不如正面表述的A项到位。
2.答案:B解析:根据横线前的“简约”和横线后的“朴素”可知,横线处所填语句应强调“自然朴拙”。
转折关系强调的是后面的内容,据此可排除A项。
“只有……才会有……”逻辑关系不当,据此排除C项。
“即使没有精雕细刻的精致”是表示假设的让步,而汉代陶塑“没有精雕细刻的精致”是一种事实,而不是假设,据此可以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