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热的中医辨证

发热的中医辨证

➢ 潮热
《医述》:“时热时止,如潮汛不失其时也。” 《张氏医通》:“潮热有作有止,若潮水之来不失其时,一日一发
。若日三五发者即是发热,非潮热也。”
五、辨外感发热
(一)恶寒发热
1、太阳伤寒证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 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 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 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日湿温。
《温热经纬 ·薛生白湿热病篇 》
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 薄荷、牛蒡子等昧,头不痛者,去羌活;湿在 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 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梗等味; 不恶寒者击苍术皮。
内伤
气口脉大于人迎 寒热间作而不齐 就温暖而必解 惟恶些小贼风 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 出言懒怯,先重而后轻 时止时作 手心热,手背不热。
东垣辨法,大要如此。——《证治准绳》
二、辨邪之寒温
脉症
伤寒
温病
感邪
自外之内,从气分入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由内达外,从血分出
始病 发热恶寒
短暂微恶风寒 不恶寒而发热
……小陷胸汤加枳实主之。
五、辨外感发热
(二)但热无寒
6、热阻胸膈,微兼腑实
《温热经纬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 》
若烦渴烦热,舌心干,四边舌红,中心 或黄或白者,此菲血分也,乃上焦气热烁津。
《重订广温热论·论温热兼症疗法·兼寒 》
初起一二日,必有头痛、发热,身痛、恶 寒诸表症…(脉)兼寒则当浮数,浮弦、浮大, 甚至有浮紧者。
热重寒轻者,烦躁口臭症多,无汗恶寒必 少,则当以荷杏石甘汤、葱豉白虎汤、栀豉芩 葛汤选用,或六神通解散尤捷;寒重于热者, 恶寒无汗必甚,烦躁必轻,则宜用苏羌饮、葱 豉加葛根汤等,先散其外来之新寒。
五、辨外感发热
(一)恶寒发热
2、寒疫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 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通俗伤寒论· 伤寒兼疫》
春分后挟厉风而发头疼、形寒独甚者,苏 羌达表汤加鲜葱白、淡豆豉,辛温发表;秋分 前挟秽湿而发,身痛肢懈独甚者,藿香正气汤 加慈豉,辛淡芳透。均加紫金片以解毒。
初起 决无里热见证
无不见里热之证
渴 一二日不作烦渴
一热即口燥咽干而渴
脉 多浮紧,不传三阴不见沉 多洪滑,甚则沉伏
兼症 溲清
溲黄,尺肤热,骨节疼
——《寒温条辨》、《温热逢源》
三、辨位之表里
脉症

半表半里


初起舌苔薄白 ,或无苔而润
白苔而浓 ,或兼微
黄,或中
浮为在表,浮 黄边白,

而有力为伤寒 中黄尖白 ,浮而无力为 ,或二、
脉滑数或洪盛,或 脉虽沉而按之实坚
兼症 饮食无味,或至夜烦渴
——《张氏医通》
五、辨外感发热
辨发热特点:
➢ 持续发热
《医述》:“发热者,热无休止者也。”
➢ 寒热往来
《医述》:“寒热者,寒已而热,热已而寒,相继而发也。”
➢ 寒热如疟
《伤寒类书》:“作止有时,非若寒热往来,或疏或数,而作止无 定时也。”
发热的中医辨证
刘创
➢ 辨因之内外 ➢ 辨邪之寒温 ➢ 辨位之表里 ➢ 辨体之虚实 ➢ 辨外感发热 ➢ 辨内伤发热 ➢ 辨疑
一、辨因之内外
脉症
外感
脉 人迎脉大于气口
发作 寒热齐作而无间
恶寒 近烈火不能除
恶风 乃不禁一切风
症显 鼻气不利,壅盛而有声
语声 发言壮厉,先轻而后重
头痛 常常而痛
手 手背热,手心不热
4、湿温入气
《温热经纬 ·薛生白湿热病篇 》
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 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湿热证,壮热、 口渴、自汗、身重、胸痞、脉洪大而长者, 此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合。
甘露消毒丹最妙。 ……宜白虎加苍术汤。
五、辨外感发热
(二)但热无寒
5、痰热结胸
《温病条辨·中焦篇 》
脉洪滑,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恶热, 舌上黄滑苔,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 呕,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闭者,阳明 暑温,水结在胸也。
五、辨外感发热
(一)恶寒发热
5、暑温在卫
《六因条辨·伤暑条辨第一 》
伤暑初起,无汗恶寒,头痛身热,渴不 引饮,舌白呕恶,此邪初袭卫。
《温病条辨·上焦篇 》
手太明暑温,如上条证(指形似伤寒,右 脉洪大,左手反小,面赤口渴),但汗不出者, 新加香蔫饮主之。
五、辨外感发热
(一)恶寒发热
6、春温兼寒(冷温)
五、辨外感发热
(一)恶寒发热
7、伏暑里热兼表
《通俗伤寒论·伏暑伤寒 》
邪伏膜原,外寒搏束而发者,初起头痛身 热,恶寒无汗,体痛肢懈,脘闷恶心,口或 渴或不羯,午后较重,胃不欲食,大便或秘 或溏,色如红酱,溺黄浊而热。(脉)左弦 紧,右沉滞。
邪伏膜原在气分,先以新加木贼煎,辛凉 微散以解外 。
五、辨外感发热
五、辨外感发热
(一)恶寒发热
3、新感温病卫分证
《六因条辨 ·春温条辨第一 》
春温初起,头痛身疼,无汗恶寒,发热目 赤,口渴舌白,脉浮数,此温邪袭卫。
《温病条辨·上焦篇 》
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但 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五、辨外感发热
(一)恶寒发热
4、湿温在卫
《温病条辨·上焦篇 》
五、辨外感发热
(二)但热无寒
2、阳明气分实火
《医醇賸义 ·火·实火 》
气分偏胜,壮火升腾,发热谵语,口操 咽干,阳狂烦躁。
……加味三黄汤主之。
五、辨外感发热
(二)但热无寒
3、邪热壅肺
《医学见能 ·发热 》
春月发热,气喘而口干渴者,感风热之 气也。
……宜麻杏石甘汤加味。
五、辨外感发热
(二)但热无寒
伤风
三色
黄苔、酱色苔 、黑苔,舌苔 燥则不论何色
沉为在里,沉 而有力为传经 里证,沉而无 力为直中里证
尿 小便清非在内
小便黄非在外
——《医述》、《温病合编》
四、辨体之虚实
脉症


特点 热久不止
暴热不止,
屡经汗、下后,舌苔润 治疗 而发热者,属阳虚;无 服调补药不应
苔而燥者,属阴虚。
脉 脉来虚数无力
(一)恶寒发热
8、湿热痹聚经络
《温病条辨·中焦篇 》
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 疼,舌色灰滞,面目痿黄,病名温痹。
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宣痹汤主之。
五、辨外感发热
(二)但热无寒
1、阳明气分热盛
《六因条辨·春温条辨第二十 》
春温汗多,不恶寒反恶热,口渴烦闷, 舌黄脉洪,此邪传阳明气分。
手此属阳明气热,宜用大剂白虎汤辛寒清 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