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文化特点、作用和管理初探庙会是指于特定的日子在寺庙内外进行宗教活动和交易的聚会。
庙会文化活动就是在庙会期间进行的文化娱乐活动。
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一度中断沉寂的庙会在改革开放以来又逐步兴盛起来,并引起了文化部门的关注。
庙会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必要对此进行一些分析研究,以利更好地指导和管理好这项活动。
本文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对庙会文化活动的特点、作用、管理等各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就教于前辈与专家。
一、庙会文化活动的特点庙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庙会文化活动伴随着庙会的开始而发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最早的庙会文化活动是庙会的附属品,带有为庙会聚集人气,留住信众以及为之助兴的性质,后来逐步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以本县为例,境内的庙宇众多,知名度较高的有江口北帝庙,河儿口镇的大梁宫,杏花镇斑石圣妃宫,南丰镇的城西庙,莲塘庙等近五十个。
各个庙寺神社的诞辰就是庙会期,有的庙会一年一两次,有的庙会二、三年一次。
庙会期间,除了有菩萨出游、标炮等活动之外,还有龙狮舞、山歌、民间艺术表演和唱大戏(粤剧)等文化娱乐活动,往往吸引大批的群众参加,犹如过节一般,热闹非凡。
粗略分析起来,庙会文化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1、时间的固定性据了解,各个庙寺神社都有各自供奉的神或仙或帝之类,其神、仙、帝的诞辰日就是庙会期。
因为其诞辰日是独立固定的,所以庙会日期也是固定的。
如本县江口镇的北帝庙会(天后诞)是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杏花镇斑石圣妃宫庙会(歌仙刘三妹诞)是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南丰镇城西庙会(张大王诞)是农历正月十五日等等,这些诞期自产生之后,便以某种相对固定的格局进行世代相传,成为习俗不能变更。
如笔者儿时经常听到祖辈说,某某日是某某庙某某诞,有庙会活动。
同时,各个庙寺神社之间的日期也不会相同,有较强的独立性,如同属一镇的南丰镇城西庙会和莲塘庙会,一个庙会期是正月十五,一个是正月初十,互不干扰。
庙会文化活动是依附庙会产生而进行的,也就形成了其时间的固定性。
2、人员的集中性和复杂性随着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参加庙会活动的人员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如近两年江口镇的北帝庙会期间,除了本地人员之外,还吸引了郁南、德庆、广西等地的大批群众参加,数千甚至数万之众集中于一时一地,盛况空前。
南丰镇的莲塘庙虽然地处偏僻的小山村,但由于近年扩建了乡路,也吸引了本地乃至广西邻近的大批群众参加。
同时,参加庙会活动人员的社会身份也复杂多样,仕、农、工、商,三流九教,大人小孩不一而足,有祈福许愿的,有展示才艺的,有摆摊做买卖的,甚至占卦算命的也有。
这些人或是庙会文化活动的表演者,或是评头品足者,或是组织者或管理者,这些都构成了人员的集中性和复杂性。
3、内容的传统性庙会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仍然深深地打上传统的烙印,其活动内容主要以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为主,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以本县为例,庙会文化活动有争妍斗奇的民间舞蹈麒麟白马舞,春牛舞,鲤鱼灯舞,白鹤舞等。
有独具特色的民间歌谣开建山歌,文德山歌,新客歌,二友调,麒麟曲。
有强身健体的民间竞技杂耍,舞狮舞龙,武术。
有古朴端庄的民间书画剪纸,编织,用字作画等。
有的地方还搭台唱大戏(粤剧)。
所有这些都是庙会文化活动传统性的体现。
4、影响的辐射性庙会文化活动时间固定,人员复杂,内容传统,其影响力也较大,许多地方就是靠庙会增加了影响力,提高了知名度。
一是通过庙会的传说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
每个庙宇都有一个独特的民间传说,或曲折离奇,或美丽动人,而这些传说又通过庙会的参加者广为传播,影响辐射到全国乃至国外。
如德庆县的龙母庙关于西江龙母的传说,遍传海内外便是一例。
二是通过祈福还愿扩大了影响。
世事无奇不有,有些人士在庙会期间有所祈求,碰巧灵验了,就烧香还愿,大肆宣传,也会吸引到大批信众,辐射到社会各个阶层之中。
三是现在交通和通讯方便了,传播媒体的关注,也为庙会扩大影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庙会文化活动也会随着庙会影响力的扩大而扩大,形成了影响的辐射性。
二、庙会文化活动的作用庙会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部分,随着庙会的兴盛,庙会文化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其主要作用表现为:1、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庙会文化活动是群众自发组织开展的文化娱乐活动,为民间艺术的展示、保护和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和平台。
庙会是民间艺术大显身手的最佳场所,这些很少在正规舞台表演的民间舞蹈,民间绝技,民间曲艺,歌谣在庙会期间大放异彩,其存在的价值得到了人们的首肯。
同时,由于有庙会文化表演活动的客观需要,大多数庙宇都组建有自己的艺术社团,如龙狮队,民间乐队,歌舞队等。
一些频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得以靠之世代相传。
如杏花镇斑石圣妃宫庙会的山歌对唱,就为当地山歌的传承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庙会的文化活动还为民间艺术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各地各类不同派别的民间艺术集中于一时一地表演,形成了民间艺术汇演之类的小格局,带有一定的竞技性质,其品位高低立见,质量优劣立现,客观上促进了民间艺人的自我完善和提高。
凡此种种,使大部分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得到了保留、传播和发展。
2、有利于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庙会文化活动以其独特的形式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是发挥了自娱自乐功能和休闲功能。
庙会文化活动的主体是群众,组织形式是自愿自发,带有明显的自娱自乐性质,他们自导自演,自得其乐。
而且大多数庙会的日期是节日或农闲,给群众的休闲消遣带来了很大的作用。
其次,许多山区农村平时难得有文化娱乐活动,一年有几次庙会,客观上为群众送上了几场文化大餐,加上庙会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倍感亲切的民间艺术表演,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雅俗共赏,寓教于乐的作用,可以说庙会活动是基层文化活动的补充,一次大型的庙会,就是一场大型的文化活动。
此外,庙会文化活动的经费多数是庙会方自筹或靠信众募集的,在某些方面减轻了文化部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经济压力。
所有的这些,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都是大大有利的。
3、有利于打造旅游文化品牌作为庙会文化活动主要内容的民间艺术,由于其古朴性和原始性的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人士前来观赏,传统的庙会文化活动已逐步成为旅游观光的一个新亮点,倍受世人关注。
许多地方都将庙会文化活动与开发旅游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局面。
如杏花斑石圣妃宫庙会,以其美丽的传说,独具地方特色的山歌艺术,为宣传天下第一石,带旺景区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多年来,各地在创建文化大县,旅游强县的过程中,都大打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品牌,庙会文化功不可没。
如德庆著名的龙母庙,品牌影响海内外,每年庙会期间游人如鲫,为发展该地的旅游产业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庙会文化活动,以其作为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活化石的面貌,为各地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庙会文化活动的管理庙会文化活动的管理是社会文化管理的一部分,做好此项工作,对弘扬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建设和谐文化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贯彻执行“提倡有益,允许无害,打击违法”的社会文化管理工作方针,确保此项活动沿着文明健康的轨道发展。
庙会作为封建历史时代的产物,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庙会文化活动也容易因这种色彩而被打入另类。
清末孙宝宣《忘山庐日记》云:以旧眼读新书,新书皆旧;以新眼读旧书,旧书皆新。
笔者认为,对庙会文化活动也应作如是观。
首先要加强庙会文化活动的研究,掌握新时期庙会文化活动的特点、作用和有关问题,为做好管理引导工作打下基础。
庙会活动较多的县镇,可成立由文化,博物,民间艺术社团,庙宇管理者等有关单位部门组成的日常管理研究机构,对辖区内庙会文化活动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掌握第一手材料。
如本县南丰镇文化站多年来对该镇的多个庙会文化活动情况了如指掌,确保了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其次是执行“提倡有益,允许无害,打击违法”的管理方针,对庙会文化活动中有益群众身心健康,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的给予大力支持;对无益但也无害的允许其存在,并逐步将其引导到有益这方面来;对违法的,如利用庙会文化活动宣传封建迷信,挑动宗教纠纷,装神扮鬼骗取财物,扰乱正常社会秩序等,要及时取缔打击,情节严重的移交公安司法机关查处。
使管理工作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庙会文化活动沿着文明健康的轨道发展,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
2、精心策划,推陈出新,使庙会文化活动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大多数庙会文化活动都是自发性的群众性活动,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制约,其组织者能力有限,策划水平不高,很容易将该项活动搞得低俗粗劣,多年不变。
群众文化管理部门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能力,在指导和帮助庙会文化活动上下功夫,通过精心策划,推陈出新,使庙会文化活动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首先是要对庙会文化活动的民间艺术节目进行整理加工,提高其艺术品位和档次,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光彩。
如本县的民间舞蹈《五马巡城舞》就是在庙会文化活动表演后经文化部门整理提高,推向省群众文化欢乐节而获得成功的先例,目前该剧目已成为当地庙会文化活动的顶梁柱,并为当地申报民间艺术之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对庙会文化活动的资源进行整合,将其办成民间艺术节或艺术大巡游,提高活动的档次。
如本县江口北帝庙会,经过有关部门的精心策划,将整个活动策划成民间艺术大巡游,并邀请了相邻的郁南、德庆、梧州等地的民间艺术社团前来演出助兴,大大的丰富了活动的内容,得到了群众和有关部门的肯定。
三是与旅游活动结缘,扩大社会效应。
如斑石圣妃宫庙会,文化部门根据其庙宇是为了纪念歌仙刘三妹为民造福而建的特点,在庙会期间组织了相邻各镇有名的多个山歌队,在庙前大榕树下举行“仙韵远扬”山歌擂台表演赛,并提前与各个旅行社联系,组织了大批省内外游人前来观赏,多家媒体为其宣传报道,为宣传天下第一石景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抓好安全管理,确保庙会文化活动顺利进行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防范胜于救灾。
庙会文化活动人数众多,各种安全隐患客观存在,加强庙会文化活动的安全管理,是确保活动顺利进行的有效举措。
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庙会文化活动的安全工作,树立安全压倒一切的意识,克服麻痹大意,心存侥幸的思想。
在行动上要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将重点部位,重要场所的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位,责任到人。
如在南丰渡头莲塘庙会文化活动期间,该镇文化站主动与公安,交通,村委会,庙宇管理者协调联动,将活动场所,道路交通,演出场所等各项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人,措施做足,直到活动完全结束为止。
由于措施到位,多年来都没有出现安全事故。
此外,还要根据各个庙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落实相关的补救措施,以保证活动文明有序,安全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