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几点反思

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几点反思

答: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的教学环境。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趣味。

于是在这种课改潜能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十分重视“情境的创设”,为此,不少教师都要绞尽脑汁、煞费苦心、想方设法、无论上什么课都要去创设一个“情境”,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创设情境,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效果,结果让学生感到疲乏、没有新意。

针对以上现象,根据自身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反思。

一、创设情境要客观存在,避免脱离生活实际。

《课标》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也就是我们的教学要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数学教学既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森林里的小兔们给自己搭了漂亮的小兔房。

出示一个五边形,问学生:搭一座小兔房需要几块木板?学生回答5块。

老师接着追问:搭2座呢?3座、4座、5座呢?显然这个情境的创设不符合学生已有生活实际,搭一座房子怎么可能用5块木板呢?再说房子是立体图形,怎么可以用五边形来表示呢?因此,我认为这种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如果改用“星期天,小朋友到公园里去划船,每只船上坐5个人”就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了。

许多数学都有“生活原型”,在生活中比较容易找到,但是我们更需要的是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真切体验。

让孩子们深深感受到“生活原型”对学习数学的价值、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周围世界,并且让学生在这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探索活动中,体会到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感受学习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而不能弯曲了生活,更不能编造“虚假”的生活情境来滥竽充数,欺骗学生的视觉感官。

二、创设情境要挖掘数学本质,把握创设情景的实质。

“生活化”和“数学化”是数学教学与生活世界联系的两个侧面。

生活化是基础,它帮助理解抽象的数学。

数学化是目标,它帮助我们认识生活世界,解决实际问题。

往往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过于强调数学生活化,而忽视了生活数学化,因此,我们要防止片面追求“生活化”,冲淡“数学味”的倾向,要挖掘数学本质,避免流于生活形式。

例如,在教学《吨的认识》时:有位老师用课件出示一副漂亮的主题图,上面有牛、熊、马、鹿和一座小桥,并标出各只小动物的体重分别是500千克、400千克、300千克和100千克,小桥上立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

这位老师介绍说:牛、熊、马、鹿一起去参加动物运动会,他们走到一座小桥边。

接着就问学生:同学们,你们从图上发现什么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提出了不少要用加减计算的数学问题,但就是没有提出有关“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以上情境中的场景来源于课本的主题图,是一个不错的场景,但是,老师在组织教学时忽视了对数学
本质的关注。

让学生发现图上的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的思维象是活跃,但是,所提的问题却冲淡了本节课要学习的数学本质——“吨”与“千克”的关系,冲淡应有的“数学味”。

教学若改为:出示主题图后,问:过桥要注意什么?他们能过桥吗?让学生把注意力转向“吨”这个新的知识点,激起学生学习有关吨的知识的欲望。

在学习吨的知识之后,再引导学生解决:他们该怎么过桥?为他们设计过桥方案。

这样的情境既体现了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充分体现其中的“数学味”,真正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三、创设情境要有趣,但要避免情境庸俗化和烦琐化。

运用童趣的语言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操作、生活类比等形式来创设教学情境,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并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切忌为创设情境而创设、为趣味而趣味,一定要避免情境庸俗化和烦琐化。

例如,有位老师在执教“射线和角”时是这样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直线爸爸长什么样吗?
生:是直直的、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的。

师:线段妈妈呢?
生:也是直直的,但两段各有一个端点,不能无限延长。

师:直线爸爸和线段妈妈生了一个线宝宝,猜猜,这个线宝宝会长什么样子?
师:多媒体出示射线。

边出示边说:这个线宝宝,一半象爸爸。

一半象妈妈,叫做射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射线和角。

整个一堂课师生都在直线爸爸、线段妈妈、射线宝宝中进行学习。

教学中教师想利用“童趣的拟人语言”来拉近数学知识和儿童的世界,进而激发学生研究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但是这种童趣语言是否真正得到学生喜欢?是否能够激起学生对射线的认识兴趣呢?我认为这样的生搬硬套的“拟人”情境,只能增加学生思维的负担,学生在说出直线、射线和线段这些比较抽象概念的同时还要去思考他们哪个是爸爸,哪个是妈妈?哪个是宝宝?真是六指挠痒——多此一举。

四、创设情境要简洁明了,避免耗时多收效少。

一节课40分钟,我们要向40分钟要效率,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考虑时间的控制,不能为了追求情境而花费很多的时间,从而无暇顾及教学的重点和目标。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统计》时,因为本课的内容是统计全班同学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并制成统计图,所以教者为了增加学生的体验,使统计结果更真实,创设了一个活动情境。

课一开始的时候,教师出示了一份学校举行运动会的通知,设有跑步、跳远、跳绳、掷垒球四个项目。

接着老师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每位学生都体验了这四个项目,再把学生带回教室进行喜欢的运动项目的统计。

这个活动情境用时30分钟。

尽管这个情境很真实,学生的体验很深刻,统计的数据也来自活动,也很真实。

但是,花了30分钟的活动情境,能给课堂带来怎样的效果呢?可想而知,后面的重头没时间进行。

因此,我认为这样的情境
创设耗时多却收效小。

如果这位教师能够把这一活动放在实践课中完成,这节课直接拿出数据直奔主题,利用“短、平、快”的教学情境在短时间内拉近情境与数学的距离,我想这样更能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在教学进行情景创设时,必须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一节计算教学的课应该依靠什么去真正的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和探究的全程?情景创设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否真正具有实质价值还是仅仅只有形式价值?在情景创设的过程中是不是真正地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我们更应以辨证的眼光来看待情景的创设,在不断分析与反思中让情景的创设更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参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