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企业安全生产科学管理的理念

现代企业安全生产科学管理的理念

现代企业安全生产科学管理的理念
我国正处于现代工业化的发展阶段,现代工业生产往往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程序和环节的复杂性加大了安全生产的防控难度。

安全生产事故是人与自然矛盾、行为与法规矛盾、利益驱动和社会责任矛盾的产物,从自然属性而言是不和谐的。

面对我国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我们的安全生产管理之路在何方?我认为,尽快建立起一套和谐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或许是行之有效的一个途径。

所谓和谐安全生产管理就是统筹影响安全生产的各方面因素的控制能力,使安全生产管理达到国家和地方的和谐、政府和企业的和谐、企业和劳动者的和谐,从而提高安全水平的一种管理系统。

我认为,"和谐安全生产管理"是安全发展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最高目标,该体系包含四个元素(成本、技术、素质、法规),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促动。

和谐安全生产强调要无条件尊重人的生命权利、保障人的生命安全,这种理念应牢固树立在监管人员、企业主、经营者及劳动者之中,使安全生产成为一种积极的、内化的自觉行为,而非在压力、制裁、规范之下不得已的外在行为表现。

因为和谐安全管理体系中的四个元素与大学功能密切相关,所以我简要谈一下对"和谐安全生产管理"四个元素的理解。

首先,构建和谐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必须建立完全安全成本投入机制。

安全成本是指为了保证安全而支出的一切费用和因安全事故而发生的一切费用的总和。

根据发生的目的和时序,可分为事前保证性安全成本和事故损失性安全成本,前者主要指在事故发生前所投入的安全工程费用和安全预防费用,如安全装备费、安全生产保险、工人伤害保险费、事故风险保证金、安全成绩奖金等预防性投入;事故损失性安全成本指事故一旦发生后的被迫形成的投入,如事故救助、人员治疗、事故赔偿、环境破坏赔偿、恢复生产及停产损失形成的费用等。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趋利性是企业行为的基本导向。

控制成本,扩大产出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许多企业把这种产出与成本的概念狭义地理解为"投资最少,产出最大",这直接导致了对安全成本概念的误解,往往只想到不出事能省一部分保证性安全成本投入,没想到事故发生后在追加5倍、10倍的投入也弥补不了。

有关研究数据显示,我国由于安全生产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GDP的1.2%,达到数千亿元,比我国最大的两个国家工程--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目前投资的总和还要多。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一个安全经济学规律,即:
1元安全预防投入=5元事故损失资金
另外,政府也要充分运用安全成本这个经济杠杆来加强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例如,仿效发达国家,以法规形式大幅度提高安全生产事故死伤人员的赔偿标准。

目前煤炭行业的死亡赔偿(约20万元)只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同类赔偿额的十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

如此低的安全事故补偿成本根本不足以使利润丰厚的企业主对安全生产给予高度重视,也没有保证完全安全成本的投入。

可见,制定企业的完全安全成本投入机制,是约束不安全行为、提高安全水平的重要经济杠杆。

例如,汽车安全带实际上是安联保险公司为了减少伤亡赔付而投入研发的技术,现在看来,这种安全成本投入既为企业获得了极大的回报,也为道路交通安全保障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其次,构建和谐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必须依靠先进技术作为重要支撑。

安全水平是行为管理和科技进步的综合反映,安全管理离不开高新技术支撑。

制约安全生产水平的科技影响因素分为三个层面,企业投产前的安全风险评估层面,企业运行中的安全事故防控层面,安全事故发生后的快速救灾层面。

相对而言,我国在第一层面和第三层面的技术水平比较弱。

以预防煤矿重大安全事故为例,当煤炭储量探明之后,还应该对拟开采煤田进行详细的开采安全性评价,针对不同安全风险等级,制定不同的安全保障技术标准。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首先在井下各个环节必须投入各类安全监控装备,这些装备应该达到自动化、智能化、个体化、高可靠性等要求;其次应该具有可靠的作业工人避难逃生系统,一旦发生事故能够为工人提供暂时躲避场所和逃生通道;再者应该尽可能通过综合开发利用来降低可能引发事故的自然因素作用,例如煤与瓦斯共采、地下水利用、采空区回填等,这样做既可以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又可以减少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一旦生产中发生事故,首先需要实施快速救灾预案,尽可能少地避免人员伤亡,为实施救援提供机会;其次,采用先进的救灾装备深入事故现场实施救援。

以上述及的煤矿重大事故防控技术节点都离不开现代高新技术支持,尤其需要对深部煤炭资源开采中重大灾害的成因、预测预报理论以及防治对策,瓦斯(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突水、顶板冒落与冲击地压等突发性动力灾害成灾机理,煤炭开采中的瓦斯赋存及运移规律、低透气性煤层瓦斯增透与瓦斯安全高效抽采理论与技术、煤层自然发火规律及其防治理论与技术,矿山重大灾害应急救援与事故分析理论与技术等前沿技术进行超前和深入研究。

第三,构建和谐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必须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主
体素质。

要构建和谐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监管者、经营者、劳动者的安全思想和安全素质都至关重要。

我们发现,近年来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绝大多数都是责任事故,换句话说,"天灾"的因素虽然有,但"人祸"还是主要的。

作为一个高危行业的经营人,国家应有严格的要求与资格培训,但很多做不到。

我们再看小煤矿的劳动者,基本上都是由基本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农民工直接上岗,包括瓦斯检验员、绞车司机等与安全紧密相关的岗位也是如此,一线人员的一次低级的失误引发一次伤亡百人的事故,这样的教训我们太多、太惨痛了。

在煤矿行业似乎有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工作环境差、安全无保障的行业在就业市场中往往处于低端,无法吸引和留住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导致文化素质、培训状况不合格的劳动力涌入该行业,这种情况反过来又造成行业生产安全状况更加严峻。

前几年,有关部门对原部分煤炭院校进行过统计,每年到煤炭行业就业的不到900人,不及毕业生总数的10%,个别国有大矿甚至连续几年进不到一个煤炭领域的本科毕业生。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矿业大学从2002年起不仅加大了普通本科生中煤矿生产安全相关专业的培养规模,还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定向培养研究生、对口专招、订单式培养等方式,进一步加大煤炭安全生产与高效利用人才的培养力度。

目前,我校煤矿对口单招生规模达
到2500人,面向煤矿行业的普通本科生规模达到3000人,研究生规模达到800人。

不久前,学校还成立了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主要面向煤矿安全生产一线人员开展业务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工作。

第四,构建和谐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必须进一步完善法规而提高监管执行力。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法规条例,已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但安全生产事故依然不断发生。

究其原因,我认为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法规的监察执行力。

在一起事故的背后,我们往往很容易找到制度失控的影子,这种现象可以简单概括为三个字:企业"贪",管理"松",制裁"弱"。

因此,我国的安全生产法规必须针对"贪""松""弱"具有威严性和惩罚力。

对于企业的"贪",许多私营煤矿的超采、盗采、滥采现象严重,许多个人运输户的严重超载行为,完全置政府监管和工人生命于不顾。

而这些贪婪行为应该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和严格监管予以及早发现和制止,因此如何把安全法规制度的"软"要求转化为技术支持的"硬"管理是制止因"贪"诱发安全事故的关键措施之一。

对于管理的"松",要建立安全事故管理问责制,加强对生产环节的全过程安全监管。

我认为,当前的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着"两头紧过程松"、"上面紧基层松"、"领导紧工人松"等问题,因此安全监管应具有全方位特征,需要提高安全保障的整体意识。

此外,安全监管也要尽量摆脱人为因素,多利用遥感测量、卫星定位、人体识别、网络监测等先进技术。

对于制裁的"弱",在某些地方,地方政府与企业利润属于紧密型的利益莜关方,导致安全法规条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受到挑战,安全监管出现执行力弱的问题。

因此,我国急需提高安全生产法规的威严性和执行力。

和谐安全生产管理是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一些工作内容已在当前各方面的安全管理中有所体现,对于这个概念和体系,将来需要对四个因素的统筹模型、协调机制、影响效应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需要成本的调控、科技的支撑、素质的提高和法制的健全,也需要政府、企业、劳动者等各个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