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现象:名词的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不可以带宾语,文言文中名词直接带宾语,这种现象叫名词活用为动词1,名词+名词,前一名词不做修饰限制成分。
如:籍吏民,封府库。
军霸上。
鼓乐于此。
2,名词+介词,军于霸上3,所+名词,名词动用。
所字结构所后一定加动词所翻译成什么什么东西或地方。
令吏人完客所馆这里的馆是动词住宿的意思。
4,名词+代词驴不胜怒,蹄之。
蹄是名词后面是代词,名词变为动词。
蹄翻译成用蹄子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称王。
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妻,嫁给5,而前后是并列关系,子路从而后。
后是方位名词在这里翻译成落在后面。
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霸:称霸6,副词或者否定副词加名词名词动用。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成文7。
能愿动词欲望动词趋向动词加名词名词动用左右欲刃相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二,名词做状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不做主语,那只能做状语一.普通名词做状语1表比喻斗折蛇行人立而啼其一犬坐于前2表示对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象对待兄长一样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客:以对待宾客的态度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
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相如廷叱之二.表示时间和方位的名词作状语1 ,时间名词做状语:日月岁A.良庖岁更刀,割也。
岁:每一年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日:每天B.表示渐进其后楚日以削日;一天天2方位名词做状语:单纯的方位名词在行为动词前做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翻译成现代汉语需要加往向等词语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南:向南。
西:向西。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文言文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
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天下臣服。
生死而肉骨。
使死的人活下来,使骨头长肉。
汗牛充栋四,名词的意动用法有些名词带上宾语之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如:吾从而师之把……当作老师。
动词的活用:一,动词用做名词动词往往在句子中用做主语或谓语,有时候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或者两个动词放在一起,如果不是连动关系,那么后一个动词就用做前一动词的宾语。
这使之具有名词特点。
追亡逐北这里亡北动词用做名词。
翻译成逃跑的人。
古人之观于山川草木虫鱼往往有得。
得:心得。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产品,收入。
少仲尼之闻闻:见识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如果带了宾语,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就是使动用法。
如:(1)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使……斗。
(2)李牧连却之。
使……退却(3)生死而肉骨。
使死者活下来,使骨头长肉。
(4)惊天动地动词的为动用法: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和物怎么样如:(1)等死,死国可乎?死:为……而死(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哀:为……哀叹形容词的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1)义不杀少而杀众少:很少的人众:众多的人(2)四美具,二难并美:美好的事物难:难得的贤主嘉宾(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第一个老是动词是赡养第二个翻译成老人地三个老是老者,第一个幼是抚育第二个第三个是幼儿孩子。
2.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宾语,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用做一般动词。
(1)素善留侯张良。
善:跟……交好。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偏爱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当形容词在宾语前,他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1)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使……变绿(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变弱。
削弱(3)富国强兵富:使……富强。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时,他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认为……小。
子怪而问之怪:认为……奇怪数词的活用1,数词用做动词(形容词,名词)如:(1)六王毕,四海一。
一,统一(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有贰心,背离2,数词用做形容词(1)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一,满(2)二三其德二三:不专一,不忠诚。
3,数词用做名词其一犬坐于前,一:一只狼判断文言实词含义的五种方法:1,借字形推断如:(1)箧:QIE 小箱子(2)爨:CUAN 灶台2,借句子结构推断如:A,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弥:更加因为这两个句子的结构相同。
愈是更加的意思B,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任用因为上句中的用是任用的意思。
3辨析词性判断拒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固:险固的地方。
4。
借助句子本身和上下文的语境推断。
(1)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言:记载(2)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言:写5.借助成语判断(1)臣从其计依成语言听计从来判断计:计策(2)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依据成语日薄西山薄:靠近文言句式:判断句:标志:者也有几下几种格式:1,……者,……也。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2……也……,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3.……者……,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长乐王回深父……4.……者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 没有标志的判断句刘备,天下枭雄。
6则做判断句的标志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翻译成就是7,所以表原因的判断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被动句:1:于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于起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2受……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3 见徒见欺见陵之耻见笑大方之家4见……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为为天下笑者6为所若属皆且为所虏7.为……所行将为人所并8被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9无标志的被动句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谓语倒装甚矣,汝之不惠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宾语放在动词和介词的后面,在文言文中,宾语放在动词和介词的前面,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否定词有:不否未毋无莫忌不自信时人莫之许也古之人不余欺也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有何谁奚曷胡恶(WU)安焉沛公安在?何辞为?注:代词做动词介词的宾语。
3之做提宾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正确语序不知句读,不解惑何陋之有正确语序是有何陋何厌之有正确语序是有何厌4.唯是做提宾的标志唯利是图图利惟命是从从命唯马首是瞻瞻马首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
定语后置的格式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求人可使报秦者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2.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马之千里者。
4,中心词+而+定语+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5.中心语十数量定语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状语后置的类型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记》)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常见文言固定结构句式: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 "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如: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o察今》)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2. "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如: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o汤问》)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3. "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 非字而画。
(《促织》)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4,"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如: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5,"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如: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拿了我的璧玉,不给我城,怎么办?6,"如(奈、若)……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如: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o汤问》)7,何…之有"连用,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宾语。
"何……之有"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如:宋何罪之有?(《墨子o公输》)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8得无……乎(耶、邪)"连用,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如: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促织》)译文:成名一次又一次地思素,这莫非是指给捉蟋蟀的地方吗?9 "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如: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译文:但这座山单单用钟命名,这又是为什么呢?10"何(奚)以……为"、"何(奚、曷)……"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如: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译文:颛臾是我们鲁国的臣国,为什么要攻打它呢?如: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译文:项羽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干什么呢?"11岂……乎(哉)"连用,表感叹或反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如: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译文:我们日日夜夜盼望项将军的到来,怎么敢背叛他呢?12"其……乎(也、耶)"连用,表揣测、希望、反诘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恐怕)……吧!"、"还是……吧!"、" 难道……吗?"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13,…孰与(孰若)……"连用,表比较、选择、反问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我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