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吉思汗一生的主要活动

成吉思汗一生的主要活动

成吉思汗一生的主要活动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206年以前,主要活动是统一漠北各部族,建立大蒙古国;1207年起,主要活动是南进,进行统一中国北部的战争;1219年以后,主要的活动则是西征,建立横跨欧亚大帝国。

因而,成吉思汗一生的活动,涉及到蒙古族,涉及到中国,也涉及到世界。

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也是从这几个方面所体现。

(一)成吉思汗在蒙古民族历史上的地位、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因为有了成吉思汗,蒙古民族才得以形成,蒙古社会才得以发展。

成吉思汗对蒙古历史的功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统一蒙古诸部成吉思汗出生的年代,在广阔的蒙古高原分布着许多大小不等的部落或部落联盟。

其中,除以克鲁伦、鄂嫩、土拉三河发源处为根据地的蒙古诸部以外,比较强大的还有蒙古部东方呼伦、贝尔两湖及额尔古纳河一带以塔塔儿为首的诸部;土拉河流域的克烈诸部;色楞格河下游的蔑儿乞诸部;西方阿尔泰山地区的乃蛮部,以及南方的汪古部等。

这些部落的首领们,为了掠夺邻部的财富和奴婢,为了复仇或者由于金朝统治者的挑拨,长时期进行着相斗、撕杀。

无休止的部落战争,在蒙古高原夺去了不知多少平民百姓的生命,妨害了生产的发展。

同时也给了南方的金朝统治者在草原上任意屠杀和掠夺民众的机会。

所以说,成吉思汗出现以前,蒙古高原没有统一的首领,各部落居住分散,互不相联合,他们之间进行着不断的战争和敌对行动。

广大的民众处在这种无休止的战争中,遭受了很大的灾难。

当时,蒙古高原各部落民众渴望和平安宁,制止抢掠和残杀,渴望有一个部落或有一位英雄人物完成这一使命。

成吉思汗就是完成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的伟人。

成吉思汗童年的艰难生活,使他从小树立了勇往直前的奋斗意志。

成吉思汗在那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奋发而起,以惊人的胆略、恢宏的气度、百折不挠的精神顽强奋斗,将众多的部落聚集在自己的旗帜下。

最后,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大蒙古国。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结束了蒙古高原部落之间争雄相斗的混乱状态。

原来散漫的,互相敌对的部落统一起来,结成一个坚固的、纪律森严的国家。

从此,给蒙古社会以秩序和安宁,为蒙古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推动蒙古民族的形成蒙古高原在成吉思汗兴起以前有大大小小部落一百之多,并处在分立状态。

而蒙古只不过是其中外界几乎无人知道的,没有什么影响的一部。

这些众多的部落没有共同的名称,也不是完全共同的语言。

在诸部互相撕杀的情况下,当然也很难有共同的经济生活和共同的心理素质。

在一个地区生存的这些部落,虽然由于相互接近,这几方面的共同性也在萌芽,客观的形势和人民的要求也推动着这些共同性的形成,但政治上的分裂始终是个大的障碍。

大蒙古国建立后,广大的蒙古地区在一个政权的统治下,结束了以前分裂混战的局面。

千户、百户的编制,使各个分散的部落有机会互相接近,一些部落的界限干脆被打破了,成为新的行政体制之下共同生活、共事的人们。

在成吉思汗统帅下的军队里,更是成为共命运的共同体。

蒙古文字的使用,不但便于推行政令和提高文化,也使得蒙古语逐渐成为诸部族通用语言和共同语言。

蒙古,从此不再是一个部落的名称,而成了由多部落组成的一个共同民族的名称。

这样,蒙古民族共同体真正形成。

3、提高了蒙古社会生产力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前,蒙古高原正处在氏族社会时期或从氏族社会时期向文明时期过渡的剧烈变乱时代。

蒙古社会的生产力,显然很落后,但受中原地区以及西域的影响,有一定发展。

当时,与中原地区和西域已有一些商业交换关系。

但无休止的战争和部落相互抢劫掳夺,妨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蒙古社会内部的战争停止,社会秩序稳定,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对外的商品交换关系也变得更安全和频繁。

成吉思汗多次南下,征伐西夏和金朝的战争,为草原带回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技术和工匠。

手工业和农业在蒙古地区有了较大的发展。

蒙古地区的畜牧业,蒙古统一后,在原来相当发达的基础上,更有所发展。

当时,蒙古人富于牛、羊、骆驼,特别是马群之多冠于世界。

在成吉思汗时期,已开始建筑哈剌和林城。

后来不仅成为大蒙古国的政治中心和军事装备基地,而且也是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

这里集聚了大批汉人工匠和一些西方的工匠,这对于蒙古的手工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原来一个穷苦贫困的蒙古民族,成吉思汗兴起后便变为不断富足的民族。

4、提高了蒙古文化过去蒙古没有通用文字。

成吉思汗灭乃蛮后,得畏兀儿人塔塔统阿,命他用畏兀儿字母书写蒙古语言,从此蒙古有了通用文字。

这对于蒙古文化的提高和政令的推行起到很大的作用。

成吉思汗命令把他制定的法律写成册子,颁布了《大札萨》,并任命断事官,从此大蒙古国有了成文法典。

成吉思汗非常重视对先进民族文化的吸收。

他重视有学识的人才,重用那些外来的有识之士。

成吉思汗身边集中了一批畏兀儿、契丹、汉等民族的文人,他们对于蒙古的文化提高起到启蒙作用。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已经开始改变了蒙古民族在文化上的蒙昧落后状态,为蒙古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二)当成吉思汗所属蒙古部在漠北崛起,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时,中国疆域内呈现的是一个分裂割据的局面。

如今的东北和华北当时是女真族的金国;宁夏、陕西、甘肃、内蒙中西部(包括鄂尔多斯)一带是党项族的西夏;新疆及其迤西是畏兀儿和契丹族的西辽;西藏、青海等地区是吐蕃;云南、贵州等地区是大理;金国南部江淮以南是汉族的南宋。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消除内部敌对势力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消除外来的威胁,讨伐仇敌,扩大自己的疆域,统治天下,从1 205年开始从事于对外的军事征服。

成吉思汗对外军事征服,首选目标自然是世代仇敌金国。

但从战略上考虑,如果先征服了西夏,便可切断金的右翼,消除攻金的后顾之忧。

成吉思汗历时二十三年,先后进兵六次,1227年把西夏灭亡。

从1211年起,开始征讨金朝,到成吉思汗去逝时,已平定了黄河以北地区。

1234年,成吉思汗的继承者,三子窝阔台灭金朝。

1279年,成吉思汗孙子忽必烈灭亡了南宋,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业。

因此说,成吉思汗统一了中国北方,为建立统一的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吉思汗攻打西夏和金国,实质上是统一中国的战争。

作为战争,有它的破坏性。

但随着战争的结束,长期分裂的中国又统一起来。

所以,经过了一场破坏,换得了长期的统一。

从长远看来,统一的作用是经久的,主要的,破坏的结果是统一。

这个统一,就其程度和规模来说,超过了历代任何一个中国王朝。

从东北到新疆,从漠北到西藏,所有的地区、所有的民族,都在一个政权的直接管辖之下,在中国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

这一结果为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虽然这个局面在成吉思汗去逝前还没有完全形成,而是他的子孙们最后完成。

但不能不承认,成吉思汗已经完成了统一中国的第一步,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制定了灭金,统一中国的战略,为建立具有辽阔疆域的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立元朝,结束了中国近五百年的分裂局面。

在中国历史上,成吉思汗以宏伟气魄,使四分五裂的中华民族空前统一,使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空前扩大,使中国人的视野空前扩大,使中华民族的声誉在世界上大大提高。

(三)1219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西征,经过几年艰苦的战争,征服了中亚的花剌子模国和波斯、俄罗斯一些地区。

他的继承者,又征服了俄罗斯,并攻入东欧。

1225年,成吉思汗结束了震惊世界的第一次西征,便把新征服的地方分封给术赤、察合台、窝阔台三位皇子。

这些封地,后来被称为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

蒙哥时期又攻占波斯,建立伊尔汗国(也称波斯汗国)。

成吉思汗奠基的四大汗国,最初都是大蒙古国的一部分,后来元朝时期逐渐形成事实上的各自独立局面。

但各汗国均承认元朝皇帝是蒙国各汗国的大汗,是各国的共主。

成吉思汗西征,把广大欧亚地区统一在一个庞大的国家之内,平息了这些国家和地区之间长期的战乱,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保持了和平与安宁,对于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这个横跨欧亚的庞大国家的存在,为东西方经济、文化、贸易交流开辟了通途。

阻碍东西方交流的障碍被铲除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打破了西方黑暗的中世纪。

蒙古军三次西征,客观上改写了世界历史,改画了世界地图,改划了世界国域。

当然,作为战争,不仅是对西域各国带来破坏,甚至对人民带来灾难,而且蒙古军队本身也遭受很大的损失。

但从结果上看,成吉思汗西征之后,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中原文化传入亚欧,给欧洲落后的城市带来了繁荣。

同时,成吉思汗西征,也为蒙古高原带来了空前的稳定、繁荣。

总之,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建立的庞大的国家,大开了东西交通,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和民族的融合等等,其意义是巨大的。

<p>忽必烈忽必烈(1215--12 94年)是元王朝的创建者,庙号也祖,是十三世纪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其幼时已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1151年,忽必烈的兄长蒙哥继位,忽必烈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事庶国,这时,他的才干在文治武功两方面都已表现出来。

12 59年7月,蒙哥在合州(今四川合川)战场负伤后死去,1260年3月,忽必烈宣告继位,12 64年8月改燕京为中都,改年号为元,1271年正式建立元朝,宣布在中都东北建造都城作为京城,称为大都。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一方面采取种种措施巩固政权,另一方面,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他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

即位之后,即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元朝统一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主要有:第一,在中央设立农司,专掌农桑水利,农官及知水利者,巡行郡邑,察举勤惰并立于转法。

把“户口增,田野辟”作为考核官吏五哥为首的两项标准。

第二,多次正诏禁止乱占农田作牧场,并派官清理被侵占为牧场的农田,按籍悉归于民或听民耕垦。

第三,征集流民,鼓励垦荒成熟的土地,限五年减地科差。

第四,组织军民屯田,“内而后工,外而务省,皆立屯田,以资军饷”。

到(1008--1311年)时,全国屯田面积达17万5千多顷。

第五,减免租税,占领江南地区后下令免去南宋的苛捐杂税100多项。

第六,兴修水利。

在中央设都水监,地方设河渠司“以兴举水利、修理河堤为务。

”凿通大运河,是元代最大的一项水利工程。

此外还修建许多水利工程。

特别是由于黄河入淮河出海,经常引起淮河下游的严重水灾,忽必烈在各地征调人力物力,修治了黄河,使黄淮下游免除了水患。

在稳定局势恢复生产的同时,忽必烈积极图取南宋,终使南宋皇帝赵于1276年正式投降,接着,元军继续击灭各地武装,1279年2月,忽必烈的元军攻克宋军山,宋帝投海而死,这样,中国从十世纪开始的长久三百多年之久的分裂局面,终于在忽必烈之手结束,实现了统一。

以后,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再出现长期分裂的局面,这是忽必烈辉煌的历史功绩。

忽必烈所创建的元朝首次设置了省,并且在蒙古、新疆、西藏、云南和东北边缘地区都正式设置或加强了行政管理,当时,驿站四通八达,国内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交往空前密切成吉思汗部分的参考网站:<A href="/z/UrlAlertPage.e?sp=S/ versionview/sZXFndWV6VQlYVlZicmByZw**" target="_blank">/versionview/sZXFndWV6VQlYVlZicmByZw**</A>忽必烈部分的参考网站:<A href="http:/ //z/UrlAlertPage.e?sp=S/b732277/d4*******.htm" t arget="_blank">/b732277/d4*******.htm</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