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
生命科学学院胡忠生 2010302630024
此曲为贝多芬在乡村养病期间,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印象,透过音符流露其回忆及感情的作品。
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
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与贝多芬的第五号交响曲同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
《第六交响曲》展现了贝多芬细腻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挚爱。
全曲共五个乐章,所展现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和人对生活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感触。
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
不太快的快板,F大调,2/4拍子,奏鸣曲式。
由双簧管呈现出明亮的第一主题,充满着浓郁而清新的乡间气氛,使人们感受到田园的一片生机让贝多芬投身到大自然后的喜悦心情。
音乐十分欢快,而贝多芬在平静安宁中,尔后大管吹出田园牧歌版的惬意。
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反复交替,作者并不在主题上加以他善长的发挥手法,只是朴实地重复,形成恬静清新的自然美景,音乐自然流动,没有强烈的力度变化,表现出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的精神安宁。
而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无限美好。
当然,在本乐章最后的部分句子里,你仍然可以感受到贝多芬有时似乎对生命的遗憾。
第二乐章,在溪边
很快的行板,描写的是“溪边小景”,降B大调,12/8拍子,奏鸣曲式。
这是一个描写静观默想的乐章,据贝多芬给他朋友的一封信中说,他当时就躺在溪边的草丛中,美丽的风景和四周的鸟鸣,贝多芬说:当时感到美妙极了。
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所呈现的第一主题显得悠扬而且明亮、清澈。
音乐有如清澈的溪流,舒缓平静,偶有熏风微拂,水面上荡起轻微的涟漪,扭动了水面上倒映的白云树影。
远处的树林好像在做着深呼吸,音乐的律动微微开合,暗示着一种生命的韵律涵养在博大廖廓的大自然里。
一组木管乐器摹仿的鸟鸣打破了宁静,音乐更加富于诗意。
大管对主题的重复,仿佛让人看到一个美丽的田园牧歌式的画面。
据《贝多芬传》的
作者辛德勒记载,他曾经陪伴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一条山谷旁的小溪边漫步,途中,贝多芬踏上一片草地,背靠一棵树说:“我就是在这儿创作了《小溪边》,黄鹂、鹌鹑、夜莺和杜鹃,都鸣叫着,我把它写进乐曲里了。
”
如果俺我们中国人传统的文化思维,在听该乐章时,也许会感到一种醉翁之意,就编者别人我也相信这一点,就37岁这时的贝多芬,他的思想完全成熟,他伟大的理想和抱负却无处施展,拿破仑的称帝使他的绝望,相信在面对田园牧歌般的美丽风景的同时,贝多芬的心情是复杂的,一丝欣慰、或一丝遗憾、或一丝忧伤……
第三乐章,乡村欢乐的集会
快板,F大调,3/4拍子,诙谐曲。
这个乐章的主题开始是单个乐器的轮番接奏,非常欢快,单纯活泼,最后的乐队全奏表现了欢笑的乡民来自四面八方,并跳起了快乐的舞蹈。
音乐取材于民间旋律,描写乡间村民兴高采烈的舞蹈场面,活跃而喧闹,质朴而粗犷,像一幅色彩鲜明线条粗豪的民间风俗画。
当欢乐的场面达到顶点的时候,音乐突然进入第四乐章出现了一些不安并很快变成远处的雷声,欢乐的集会被打断。
第四乐章,暴风雨
快板,f小调,4/4拍子。
在这一乐章中,狂风呼啸,裹挟着雷电排山倒海般袭来,转瞬间便笼罩了一切。
整个乐队都在急速飞旋,弦乐刮起一阵阵旋风,倍大提琴发出沉重的怒号,短笛凄厉的尖啸和旋乐器的上下半音阶滑奏,像是狂风的呼哨,铜管和定音鼓的霹雳令大地震颤和颠簸中,小提琴和长笛在底部的重复衬托一个非常紧张而又激烈的场面。
包含乐队全部音域的半音下滑好像风暴在横扫一切,想把世界带进地狱一般。
其间还可以听到做“背景”的小提琴所描绘的“雨”在不停地倾倒,但是,“卷地风来忽吹散”,暴风雨很快就过去了,代替它的是田园牧歌。
第五乐章,牧人的歌
小快板,“牧歌,暴风雨过后欢乐和感激的心情”,F大调,6/8拍子,回旋的奏鸣曲式。
乐章的主题恬静开阔,象牧人在田野中歌唱,表现了雨过天晴之后的美景。
雨后复斜阳,大地恢复平静,草地发出清新的馨香,牧歌传达着对大自然的感激心情,这种喜悦、安宁、欣慰的情绪一直贯穿这个乐章,整部交响乐在
这样祥和的气氛中结束。
我们看到这这个乐章的中间,某些地方似乎又露出贝多芬原来英姿,就如同是,经历了一切(暴风雨)痛苦和欢乐后的贝多芬,又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该交响曲写此内容的原因
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创作于1807年前后,那时他37岁,已历经了包括耳聋在内的许多噩运,而他的音乐创作事业仍在顽强地前行发展。
现实的世界是残酷的,贝多芬几度失落,疼他爱他的母亲过早的离世,贵族小姐背叛了他的感情,中耳炎夺去了他作为音乐家最可宝贵的耳朵,和出版商之间的不愉快……而最给他致命打击的是1804年,他崇拜的拿破仑称帝,使贝多芬的心情坏到极点,因此他中断了献给拿破仑的第三英雄交响曲的创作,开始了隐居生活,期间创作了该曲。
在该曲中,我们似乎看到一个伟大的躯体躺倒其中,躺倒在淳朴的乡民当中,深切的呼吸,仿佛一个疲惫的人在清晨柔风拂过的原野中轻轻地睡着了。
《田园》是贝多芬的内心暴风雨同自然界外在暴风雨以及雨后的宁静相对照、相汇合和相融洽的诗意写照。
只有内界的暴风雨才能真正理解自然界的暴风雨;自然界的暴风雨也只有透过人类灵魂深处的暴风雨才能完全显示出它的全部丰富性和神性的内涵。
他热爱大自然和乡间生活,用“田园”这名称绘出一幅幅美丽的“乡间图画”。
《田园》交响曲没有用确定的音乐主题来描绘英雄的形象,而采用了大自然的主题,这正是贝多芬独特风格的体现,但整部交响曲还是充满着英雄强有力的呼吸,并体现出英雄以哲学的观点理解大自然和大自然对人的思想感情所起的影响。
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是他唯一的一部标题性交响曲,贝多芬称这部作品是“对农村生活的回忆”,并说:“只要对农村生活有一点体会,就不必借助于许多标题而能想象得出作者的意图。
”《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它是感情的表达多于音乐的描写。
这部交响曲所表现的主要是人的精神世界和人对生活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