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影像-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1)

医学影像-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1)

肾旁后间隙的病变常常与其他腹膜后间 隙的病变有关。
(4)腹膜后间隙之间的交通: 尽管腹膜后三个间隙解剖上是完整的,
但它们之间存在潜在的交通,一个间隙的病
变可波及另外的间隙:
1)同侧的三个腹膜后间隙在髂嵴平面下潜 在相通。
2)两侧的肾旁前间隙在中线潜在相通。 3)两侧的肾周间隙在中线是否相通,存在 争议,多数人认为潜在相通。
软组织密度影,不要误认为淋巴结。
二,腹膜后肿瘤的CT定位诊断
腹膜后肿瘤常推压腹膜后脏器和大血管使之 移位, 定位征象主要有: 1,下腔静脉、腹主动脉外移或前移,肾静 脉前移。 2,胰腺和脾静脉前移。 3,胰头和肠系膜上动静脉前移。 4,肾轴旋转、肾脏移位及腰大肌受压变形。 5,十二指肠降部、水平部前移及升结肠、 降结肠前移等。
下方,止于股骨小转子。
腰小肌仅30%的人出现,它起源于第12 胸椎至第5腰椎椎体的侧方,行于腰大肌的 前方,止于耻骨隆突。
CT图像上,腰大肌为腰椎旁成对的对称软 组织密度影,从上到下其形态由三角形渐变
为圆形,体积也变大,在第3—4腰椎水平 直径最大,周围为脂肪组织。
腰小肌位于腰大肌前方,表现为小圆形
肾水平以上的部分形成,均位于膈肌后间隙
内。
奇静脉常可显示,平扫呈小圆形的软组 织密度影,直径约6~7mm,半奇静脉显示 约25%~50%,较奇静脉细。不要把这些 结构误认为淋巴结,增强扫描及连续层面的
观察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3.腹膜后淋巴结的分布及CT表现 腹膜后淋巴结包括腰淋巴结、膈肌脚
后间隙淋巴
结及部分器官的淋巴结。
• 上述两层筋膜在降结肠后融合,形成侧锥 筋膜。这三层筋膜将腹膜后间隙分为三个 间隙。
(1)肾旁前间隙:位于肾前筋膜与后壁腹 膜之间,外侧止于侧锥筋膜、两侧的间隙 潜在相通,其内含胰腺、十二指肠的降部、 水平部及升部,升、降结肠以及供应肝、 脾、胰腺和十二指肠的血管。
肾旁前间隙内的任何结构的病变都可 能引起肾前筋膜和侧锥筋膜的增厚,最常 见的病因来源于胰腺、结肠、十二指肠或 阑尾。而肾脏很少是肾旁前间隙病变的原 因。
(2)肾周间隙:位于肾前筋膜与肾后筋膜之间,内含 肾上腺、肾脏、肾脏血管、肾盂及周围的脂肪囊。 肾筋膜上方与膈筋膜相融合,外侧与侧锥筋膜相融, 下方肾筋膜前后两层与髂筋膜及输尿管周围的结缔 组织疏松融合或相连,因此,此间隙下部与髂窝相 通,内侧肾前筋膜融会于肠系膜根部围绕大血管的 致密结缔组织中,肾后筋膜则与腰大肌和腰方肌筋 膜融合。
(1)腰淋巴结:主要沿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 周围分布,共有30~50个淋巴结,可分三 组:
a,主动脉旁组:又称左腰淋巴结,包括主 动脉前、后和外侧的淋巴结。
b,腔静脉旁组:又称右腰淋巴结,位于下 腔静脉的周围,即下腔静脉前、后和外侧淋
巴结链。
c,主动脉、腔静脉组,亦称中间腰淋巴结, 位于主动脉与下腔静脉之间。
下腔静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相隔右侧膈 肌脚,膈肌脚的表现变异较大,有时表现为 圆形或类圆形小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不要 误认为淋巴结。
快速静脉团注法,下腔静脉早期出现 层流现象,一般在肾静脉水平及上方容易产 生,不要误诊为下腔静脉血栓或瘤栓,鉴别 的有效方法是重复扫描。
下腔静脉层流现象
(3)奇静脉和半奇静脉: 分别由胚胎时期的右、左上静脉干的
淋巴结的正常直径小于1cm
(2)膈脚后淋巴结:位于膈肌脚后间隙内, 直径小于6mm,有时不易与血管结构如奇 静脉、半奇静脉鉴别。增强扫描可加以鉴别。
(3)其他:这些淋巴结包括:胰腺、腹腔 及肠系膜淋巴结,正常情况下不易看到。
4.腰肌解剖及CT表现 腰肌包括腰大肌、腰小肌。
腰大肌起自第12胸椎至第5腰椎横突的 前面和下面,向下在第5腰椎至第2骶椎水 平与髂肌融合形成髂腰肌,经腹股沟韧带的
腹主动脉前移
胰腺和脾静脉前移
孔处起始、沿腰椎的前缘下行,至第3~4 腰椎水平分为左右髂总动脉。腹主动脉直径
一般小于3cm,由上至下逐渐变细。另外, 可见腹主动脉的主要分支如腹腔动脉、肠系
膜上动脉、肾动脉等。动脉壁一般不能显示。
(2)下腔静脉: 由左右髂总静脉在第4~5腰椎水平汇
合形成。下腔静脉的大小、形态变化较大, 一定程度上起决于呼吸相,可以是圆形、椭 圆形,直径约2—3cm,有时也呈裂隙状。
4)两侧的肾旁后间隙中线不相通,但通 过腹前壁的腹膜外脂肪层使两侧在前方潜在相通源自 5)另外,盆腔的病变可直接蔓延至
腹膜后三个间隙,直肠、乙状结肠的病
变也容易波及腹腹膜后间隙。 6)任何一个间隙的病变,可因为浓
液、胰腺消化酶的作用或肿瘤的侵蚀、
破坏筋膜的屏障作用而直接侵犯其他间
隙。
2.主要血管的解剖及CT表现 (1)腹主动脉: 是胸主动脉的延伸,从膈的主动脉裂
肾周间隙内器官的病变导致肾筋膜增厚,并侵 犯肾周脂肪囊。
(3)肾旁后间隙:位于肾后筋膜与腹横筋膜 (transversalis fascia)之间,内仅含脂肪组织, 内侧止于肾后筋膜与腰大肌、腰方肌筋膜融合 处,外侧与腹侧壁的腹膜外脂肪层相连,下方 在髂嵴水平是开放的。上方、肾旁后脂肪层向 上伸延至隔下腹膜外脂肪层。此间隙因为不含 重叠的器官,因此,病变很少来源于此处。
一,腹膜后间隙的解剖、划分及CT表现
腹膜后间隙是指壁腹膜与腹横筋膜之 间的间隙及其解剖结构的总称,上达膈下, 下至盆腔入口,两侧向外接连腹膜外脂肪。 除疏松结缔组织、脂肪以及淋巴、神经组织 外,还包含很多重要的器官和结构(肾和肾 上腺以及输尿管,胰和12指肠 等。)。
1。腹膜后间隙的划分
• 肾筋膜或称Gerota筋膜,分为前后两层, 分别称为肾前筋膜和肾后筋膜。肾筋膜的 厚度正常约1—2m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