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李璟词《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的赏析 - 2010

对李璟词《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的赏析 - 2010

对李璟词《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的赏析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凤愁起绿波间。

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先简要介绍一下李璟这个“词人”。

李璟(916-961)南唐皇帝。

字伯玉,原名李景通,徐州人,南唐烈祖李昪的长子。

公元943年(升元七年)即位,改元保大。

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又为避后周信祖(郭璟)讳而改名李景。

庙号元宗。

好读书,多才艺。

“时时作为歌诗,皆出入风骚”,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

经常与其宠臣如韩熙载、冯延巳等饮宴赋诗,于是适用于歌筵舞榭的词,便在南唐获得了发展的机会。

其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对南唐词坛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存词五首,其中《南唐二主词》收四首,《草堂诗余》收一首。

南唐是五代十国时的一个小国,李璟的父亲烈祖李昪是南唐开国皇帝,他治国有方,鼓励垦荒,奖励生产,倡导节俭,南唐在他的治理下逐渐强盛起来。

公元943年,李昪去世,李璟即位。

即位之初,李璟很想有一番作为,他大规模对外用兵,开疆拓土,打了一些胜仗。

然而李璟无治国之才,他昏庸奢侈,忠奸不分,喜欢任用冯延巳这样在文学上有杰出成就但没有治国才能的文人,导致政治腐败。

南唐在李璟的治理下,国力日衰。

公元957年,后周世宗柴荣乘虚而入,派兵进攻南唐,南唐
连续兵败,李璟被迫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割让给后周。

后周的强大让李璟寝食难安,特别是后周占领江北后,与南唐首都金陵仅一江之隔,随时都可能挥师渡江。

李璟如坐针毡,惶惶不安,无奈之下,决定在南昌建立南都。

公元961年,李璟将太子李煜留在金陵监国,自己率文武百官迁都南昌。

可是到了南昌后,李璟的心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更加郁闷。

他回首往事,后悔当初不该贸然用兵,以致南唐一蹶不振。

李璟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他经常呆坐宫中,北望金陵,潸然泪下。

几个月后,南唐中主李璟便在抑郁和恐惧中离开了人世。

对于这首词,首先总体来讲,这是一首秋思词。

上片着重写景,菡萏,荷花的别称。

文字的语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来就说:“菡萏香销翠叶残”。

说“香”,点其“味”;说“翠”,重其“色”。

此时味去叶枯确实使人惆怅。

西风,秋风之谓也。

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

如果说上句是重在写秋色,那么这一句则重在写秋容。

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于是,外在的景物也霎时同作家的内在感情溶为一体了,词作也因之而笼罩了一层浓重的萧瑟气氛。

首两句从荷花香气的消逝与荷叶颜色的暗淡、形体的改变揭示景物的凋残,中间已有无穷的悲秋之感,这是一种生命消逝的悲哀。

王国维评论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还与荣光看憔悴,不堪看。

”由物及人,触景伤情,拍合人物,将人的主观情感加到词中,表现出了人对荣光憔悴、年华老去的的无限伤感之情。

“不堪看”更是笔力千钧,沉郁至极,较之易安“人比黄花瘦”一句,的确有仙凡之别,但也有自己的一番引人
感伤之力。

三、四两句,由景生情,更进一步突出作家的主观感受。

荣光,指春光。

在这里,作家以其独特而深刻的感受告诉人们:在这秋色满天的时节,美好的春光连同荷花的清芬、荷叶的秀翠,还有观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在浓重的萧瑟气氛中又平添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

“不堪看”三字,质朴而有力,明白而深沉,活脱脱地抒发了诗人的主观感情。

“自古逢秋悲寂寥”(唐刘禹锡诗句)。

李璟虽然位高为皇帝,但是生性懦弱,再加上当时内外矛盾重重,境遇相当危苦,此时此刻,触景伤情,从而产生无穷的痛苦和哀怨是十分自然的。

李璟多才多艺,有着一副词人的风骨情怀,为词在南唐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他不善治国,更没有开疆辟土的壮志凌云。

词的下片着重抒情。

首句,托梦境诉哀情。

一梦醒来,雨声细细,梦境即便美好,但所梦之人毕竟远在边塞(鸡塞,鸡麓塞,在今陕西省。

这里泛指边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即。

的确是“雨亦绵绵,思亦绵绵”。

“小楼”句,以吹笙衬凄清。

风雨高楼,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彻,遍,段。

吹彻,吹完最后一段),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声咽,映衬了作家的寂寞孤清。

这两句亦远亦近,亦虚亦实,亦声亦情,而且对仗工巧,是千古传唱的名句。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

环境如此凄清,人事如此悲凉,不能不使人潸然泪下,满怀怨恨。

“多少”,“何限”,数不清,说不尽。

流不完的泪,诉不尽的恨;泪因恨洒,恨依泪倾。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一句别开一境,似断实连。

菡萏一句写近景,而此句写远景;前一句写实景,此句虚写。

这一句
凝想人在塞外,怅惘之极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鸡塞”,“鸡塞”是鸡鹿塞的简称,诗人往往用以泛指边塞。

这在《汉书》里有记载。

另,一说“鸡塞”指鸡禄山。

王国维对这一句有说过“大约词人取其字面,于地理史乘无甚关系”“若说梦中确有鸡塞,如何近法,醒来忽然跑了,非痴人而何?”这一句着实造就了一幅凄怆悲凉、催人泪下的画面。

思妇在梦中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夫君,醒来却发现他仍远在边塞,窗外下着细雨,稀稀拉拉的小雨使人心烦意乱。

孤寂的小楼彻夜回荡着凄清的玉笙的声音……多么惆怅的画面啊!以至于苏轼甚至认为此句高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关于这一句,还有冯延巳一句机智的评论“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一句”。

话说李璟读了冯延巳的《谒金门》中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而赞赏不已。

戏说道:“‘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于是就有了这句评论。

也有人认为此时思妇唯有吹笙以寄恨,但风雨楼高,吹笙既久,以致笙寒而凝水,每不应律。

这两句对举,隽永高华,是公认的名句。

陆龟蒙诗有“妾思正如簧,时时望君暖”,中主词的用意大概就在此吧。

而秦观有“指冷玉笙寒”一句,却是从中主的词翻出的。

这两句承上未尽之感,申述悲恨。

而“倚阑干”三字作结,含蓄不尽。

,写物写人更写情,脉脉深长,语已尽而意无穷。

这首词有些版本题名“秋思”,看来是切合的。

李廷机评论过这首词是“字字佳,含秋思极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