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电子设计应用软件训练总结报告
学生姓名:王鹤
班级学号:8402103/2008040201010
指导教师:张丽丽
训练时间:2011年 7月18日至 2011年7月24日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子设计应用软件训练任务
【训练任务】:
1、熟练掌握PROTEUS软件的使用;
2、按照设计要求绘制电路原理图;
3、能够按要求对所设计的电路进行仿真;
【基本要求及说明】:
1、按照设计要求自行定义电路图纸尺寸;
2、设计任务如下:
利用51单片机,8个按键,8路发光二级管构成一个独立式键盘系统,按下8个按键,点亮对应的灯。
3、按照设计任务在Proteus 6 Professional中绘制电路原理图;
4、根据设计任务的要求编写程序,在Proteus下进行仿真,实现相应功能。
【按照要求撰写总结报告】
指导教师年月日
负责教师年月日
学生签字年月日
成绩评定表
电子设计应用软件训练总结报告
一.任务说明
本次任务是利用51单片机,使8个按键控制8个发光二极管的亮灭,要求独立简单可控。
8个按键有高低电平两种状态,可通过这两种状态来改变发光二极管的亮灭。
此次任务主要应用单片机汇编语言的编程,使用Proteus及Keil软件进行仿真。
从而熟练掌握Proteus软件的使用、电路原理图的绘制及电路仿真。
二.原理图绘制说明
1、原理图说明
原理图见附录I。
本设计选用p1口为按键输入口,接地。
发光二极管接p2口,另一端接高电平。
振荡电路:MCS-51单片机内部有一个用于构成振荡器的高增益反相放大器,该高增益反相放大器的输入为引脚XTAL1,输出端为引脚XTAL2,这两个引脚跨接石英晶体振荡器和微调电容,就构成一个稳定的自激振荡器。
如图1是MCS-51内部时钟方式的振荡器电路。
图1 振荡电路图
电路中的电容
C和2C典型值通常选择为30pF左右。
该电容的大小会影响振荡器1
频率的高低、振荡器的稳定性和起振的快速性。
复位电路:最简单的上电自动复位电路如图2所示。
上电自动复位电路是通过外
部复位电容充电来实现的。
当电源
V接通时只要电压上升时间不超过1ms,就可以实
cc
现自动上电复位。
当时钟频率为6MHZ,
C取22μF,R取1KΩ。
3
图2 复位电路图
2、原理图绘制
(1)打开Proteus软件,进入其界面,然后新建一个图纸文件,软件默认为LandspaceA4纸张,符合我们的要求,所以不需要修改。
(2)开始绘图,点击按钮P,弹出选择添加器件框图,如图3所示,在keywords 里直接输入所需器件的名称或者在category的下面各个选项里一次查找所需的器件名称,然后点击ok
图3 选择添加器件框图
(3)依次添加AT89C51芯片,8个发光二极管,8个按键,9个电阻,1个晶振,3个电容,地及电源。
(4)按照设计的要求正确连接电路,连接时注意管脚的分配及AT89C51的工作原
理。
(5)对连接好的电路图进行仿真,如有错误要先按下暂停,然后对电路作进一步的调整与修改,再进行仿真,保存原理图文件。
三.流程图绘制以及说明
默认8个按键初始断开为高电平,首先将p1取反变为低电平,8个发光二极管全部点亮,然后将p1口的内容送入p2口,按键接通取反后为高电平,相应的发光二极管灭,循环程序,从而实现多次按键控制。
流程图如图4。
图4 程序流程图
四.Protues仿真说明
仿真结果如下:
将此程序在reil汇编器中生成的“.hex”文件,导入AT89C52芯片中,用鼠标右键点击AT89C51,然后点鼠标左键,弹出编辑元件的框图,如图5所示,在program
file里添加.Hex文件,再点OK。
图5 载入“.hex”文件
将此程序在Keil中进行编译生成“.hex”文件,将其导入单片机中,OK确定。
导入程序后,开始仿真。
二极管最初灭二极管初始状态如图6所示:
图6 二极管初态
按下按键1,即给P1.0口高电平,此时二极管D1亮,状态如图7所示:
图7 二极管状态
五.课设体会及合理化建议
1、课设体会: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熟悉了Proteus软件工作环境以及掌握基本的操作,wa完成了电路原理图的绘制及电路仿真,同时我巩固、充实了我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
从设计之初冗杂的设计思路到最后的最终方案,在这其中增强了我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力;通过proteus软件的使用,提高了我的绘图能力;通过编写课程设计报告,提高了我的资料收集整理能力。
希望学校能组织更多的相关课设题目,来锻炼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理化建议:
建议把课设成果转变为实物的形式。
参考文献:
[1] 楼然苗,李光飞.51系列单片机设计实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1.
[2] 松井邦彦,梁瑞林.传感器应用技术141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39-44.
[3] 李朝青.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4.
[4] 张洪润,张亚凡.传感器技术与应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 张毅刚,刘杰.AT89S52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
社,2004.
[6] 黄河,郭纪林.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7] 刘灿军.实用传感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8] 何希才.传感器及其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
[9] 陈雪丽.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M].西安: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附录I 系统设计电路原理图
附录II 元器件清单
附录III 程序org 0000h
ajmp main
org 0030h
main: mov p1,0ffh
mov a,p1
cpl a
mov p1,a
loop: mov c,p1.0
cpl c
mov p2.0,c
mov c,p1.1
cpl c
mov p2.1,c
mov c,p1.2
cpl c
mov p2.2,c
mov c,p1.3
cpl c
mov p2.3,c
mov c,p1.4
cpl c
mov p2.4,c mov c,p1.5
cpl c
mov p2.5,c mov c,p1.6
cpl c
mov p2.6,c mov c,p1.7
cpl c
mov p2.7,c ajmp loop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