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概况南通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居长江入海口北岸,南临长江,东濒黄海,三面环水,形同半岛,与上海、苏州隔江相望,素有“江海门户”之称,是江苏沿海南北交通的枢纽。
全市总面积8001平方公里,人口780万。
南通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属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约15度。
境内河流交织成网,分为淮河水系与长江水系。
五六千年前,南通大部分地区还是茫茫海域。
从公元前一世纪到20世纪初,经过四次大规模的沙洲并接,南通境域基本形成。
唐代以前,南通地区以县为最高地方行政单位,五代以后曾设有路、州、直隶厅、军、监、县几种地方行政单位。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初南通城设为静海军,不久升为通州,并设静海、海门两县归通州管辖。
通州由海路北上可达齐燕辽东,南下可抵闽越,沿江南可至三吴,西可到楚蜀。
四通八达,因以为名。
辛亥革命后,1912年民国政府废州厅设县,为了与河北省的通州(俗称北通州)相区别,改称为南通县,南通之名,即始于此。
1949年2月南通解放,建南通市,南通县仍然保留,县治移至金沙镇(今南通县改称通州市),市、县分治。
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后,南通市管辖海安、如皋、如东、通州、海门、启东、崇川、港闸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南通人文荟萃,名贤辈出。
三国名臣吕岱,宋代杰出教育家胡瑗、明代名医陈实功、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末状元张謇等名人为南通历史增色添彩。
100多年前,清末状元张謇(1853-1926)在家乡南通兴实业、办教育的基础上既继承历史传统,又兼容西洋风尚,创造性地开展城市建设,领时代潮流,开风气之先,影响及于全国。
在中国近代史上,南通以创办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民间博物苑、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中国人办的盲哑学校和第一所气象站等七个第一而占有重要地位。
张謇以南通城区为主体,构建了“一城三镇、城乡相间”的独特城市格局,把世界近代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诸多要素包容其中,办工厂、开农垦、修水利、兴教育、发展交通,还振兴商业、改善环境、推动市政建设,筹建电厂、电灯电话公司等等,集多方面的成就于南通一地,开花结果,泽及后代。
张謇通过中国近代史上这一了不起的“早期现代化试验”,将滨江临海的南通建成为一个“新世界的雏形”,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处于江海之会的南通是一座富有灵气的水城。
宽阔清澈的濠河静静地穿过城市中心地区,象一条缓缓飘动的玉带,给城市增添了动感美。
濠河两岸,有全国最早的博物苑和韬奋纪念园、张謇纪念馆、沈寿艺术馆、赵丹纪念亭、王个簃纪念馆、蓝印花布艺术馆等。
现代建筑群与历史文化建筑相映生辉,呈现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入夜,华灯齐放,泛舟濠河,可体验“城在水中坐,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
南通城南,有全国八小佛教名山之一的狼山及军山、剑山、马鞍山、黄泥山,合称“狼五山”,矗立在长江岸边,绵延4.5公里。
登山可观海阔天空的水天美色,可览阡陌交通的田园风光。
自古以来,五山风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文天祥、王安石、米芾都在这里留下了诗篇墨迹,这些又为五山风景增添了醇厚的文化底蕴。
郊县如皋是著名的长寿之乡和花木盆景之乡,如皋古城由内外双城河环抱,其格局世所罕见,城内有苏北名园水绘园、定慧寺和中国如皋花木大世界;海门有海上奇礁蛎蚜山、江海风情园和中国最大的家纺市场叠石桥家纺城;启东有中国四大渔港之一的吕四渔港、有江海交汇的圆陀角;通州戏剧古镇石港镇、生态休闲胜地开沙岛;海安被称为中华花鼓龙舞之乡,有青墩遗址和新四军七战七捷纪念馆;如东有著名的海上迪斯科――南黄海踩文蛤基地。
南通民间艺术源远流长,门类齐全。
旅游纪念品有通派风筝、通派盆景、沈绣、剪纸、红木雕刻、扎染、蓝印花布、启东版画等。
到南通旅游可以欣赏通剧、僮子戏、如东跳马夫、海安花鼓、海门山歌表演,可以吃到江海河三鲜,南通的文蛤以天下第一鲜闻名于世,还有长江刀鱼、鲥鱼、鮰鱼更是鲜嫩可口,味美无比。
江海风光和江海文化,赋予南通鲜明的旅游特色和发展潜力。
目前,南通已形成一批颇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和线路,如“中国近代第一城之旅”、“江海之旅”、“文博之旅”、“冠军之旅”、“教育之旅”、“长寿之旅”……这里,万里长江奔腾入海的壮观,千年古城山水相拥的秀美,鱼米之乡三鲜荟萃的美味,将使你充分领略南通的江海风韵;乡情浓郁的民间歌舞,崇川福地的长寿奥秘,体育之乡的夺冠奇迹,会让你的旅行增添几多知识情趣。
南通景点:1、狼山狼山位于南通市南郊,是著名的自然风景区,由狼山、马鞍山、黄泥山、剑山和军山组成,南临长江、山水相依,通称五山。
狼山居其中,海拔106.94 米,最为峻拔挺秀,文物古迹众多,其他四山如众星拱月,狼山成为五山之首。
相传狼山曾有白狼居其上,又传因山形似狼而得名。
北宋淳化年间(990~994年)州牧杨钧觉得狼山之名不雅,便改狼山为琅山,后又因山上的岩石多呈紫色,故后人又称之为紫琅山,南通市因而也得了“紫琅”这个雅致的别称。
狼山的来由还有另外一个说法:以前南通都是海,狼山就是一个礁,慢慢由于水冲击,泥沙淤积,海水下降,就形成南通。
这里成了一个陆地,人们在这江海之地居住。
有一天有一群狼来到狼山,觉得这里江海汇集,景色优美,很适合居住。
就在山上留下了,一开始也怕地面的人,后来狼越来越多,危害起人来,人们就叫这个山叫狼山。
又过来很长时间,狼越来越多,越来越危害人类了。
在那附近的人准备离开,在路上他们碰到一个得到高僧,高僧答应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高僧来到狼山和狼王谈判,叫狼不要侵害人类。
狼王当然不答应。
高僧就说那我在这座山上盖做庙宇可否,狼王想有庙宇人就会来,那就不用下山就...。
于是就答应了,叫高僧自己划地方,划多少谁变他。
高僧说不要多大只要袈裟那么大就可以了。
狼王说,好,只要你袈裟盖住的地方狼决不踏足半步。
于是和尚脱下袈裟往山顶上一盖,只见那袈裟一下只把整个狼山都盖住了,没有办法,狼王有言在,于是只好迁走了,于是和尚就在山顶盖了庙,有了现在的狼山胜景。
狼山原在长江之中,唐代高僧鉴真第三次东渡日本曾在狼山停留避风,北宋时狼山才与陆地涨接。
自宋至清陆续兴建了庙宇殿塔,总名广教寺。
佛教中狼山为大势至菩萨道场,列为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一。
进狼山南麓山门,即为法乳堂,原为广教寺的“大雄宝殿”,又称释迦殿。
堂内三面瓷砖壁画是中国自东汉到近代的十八位著名高僧的画像,为当代著名画家范曾所作。
出大殿西侧拾级向上,是一座七级四面的实心砖塔,称幻公塔。
纪念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一983年)狼山广教寺的住持和尚智幻。
塔北有一碑亭,内有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所立《抚台平倭碑》,记载明代抗击倭寇的史实。
塔西首为紫琅园,原为“三仙阁”,现辟为餐厅。
再上,路右侧为白雅雨烈士墓。
白是南通人,爱国学者,李大钊的老师,辛亥革命时领导滦州起义,后壮烈牺牲。
山东南坡万松岭建有望江亭,在此可俯瞰浩荡长江,江南福虞两山隐约可见。
其上为竹葵山房,其前有康熙御碑亭。
登上狼山之巅,即见广教寺的主体建筑群,庙门前大观台,视野开阔,山水田野尽收眼底。
庙门两侧有对联:“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
进门就是萃景楼,是座两层小楼,昔日为戏楼。
据戏剧界人士说,这样完好的“寺院舞台”,在全国也属罕见。
穿过萃景楼,迎面就是圆通宝殿,内供大势至菩萨,佛像高达4.5米,是狼山寺庙中最大的佛像。
两侧塑有“十六尊者”像。
殿后的支云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高35米,五级四面为南通三塔之一(另两塔为市内的文峰塔和光孝塔)。
塔后就是著名的狼山大圣殿。
狼山大圣为唐代的释僧迦,他南游江淮,为民医病、治水,深受爱戴。
唐中宗尊他为国师,乃一代高僧。
殿内大圣菩萨身披龙袍,法相庄严;两旁为他的弟子度慧岸和木叉。
殿内终年青烟袅袅,香雾氤氲。
山下东南麓有唐代骆宾王墓;骆是“初唐四杰”之一的著名诗人。
曾随扬州刺史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流亡南通。
与骆墓并列的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僚属金应和清《五山全志》编纂者刘南庐的墓,三墓稍上还有朝鲜爱国诗人金沧江之墓。
狼山南畅北幽,北麓以山为屏而构园,悬崖陡壁上题刻甚多,称题名坡。
园内崖下为曲流溪水,西部临水巨石,近代著名书画家吴昌硕题为“大磊落矶”。
至今尚留有张春所建的“赵绘沈绣之楼”和“林溪精舍”、“语梅楼”等建筑。
还有松巅阁、海月岩、鹁鸪岩、夕阳洞、仙人洞、寒玉泉等景迹。
狼山向西500 米,马鞍山西坡的梅林春晓是一座具有江南园林风味的建筑群。
院内曲径连接7 个亭阁,依山势起伏联成一体,造型别致,花木满园,早春时节,暗香浮动,乃赏梅佳处。
再西黄泥山东冈建有狮踞亭,是观日出、听涛声的好去处。
龙爪岩在黄泥山的最西部,多半浸于江水中,那嶙峋黑褐、凸凹不平的脊石,如龙爪伸进江中,故名。
岩头还建有全国第一座风力发电航标灯。
南通市内还有啬园(南郊公园)、人民公园、文峰塔、天宁寺及光孝塔等名胜。
南通特产:1、文蛤南通东濒黄海,在13万公顷的滩涂上盛产数百种浅水贝类,尤以送文蛤最为丰富,占中国出口量的三分之一。
文蛤雅称“天下第一鲜”,属于腮纲兼蛤纲的海产贝类。
明代李时珍云:“还中诸蛤之利有余人者,统称蛤蜊,白壳紫唇,或壳上有花纹故称文蛤或花蛤。
”宋朝诗人梅尧臣也曾有过“车蝥与月蛤,寄自海陵郡”的诗句。
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姑苏吃到文蛤,便御封它为“天下第一鲜”。
文蛤,生活在浅海盐度较低的沙滩上,雌雄异体,性腺成熟期在6月至7月,产出的精、卵子在海水中受精、孵化,幼蛤经三周后进入沙底栖息。
从幼蛤到长成采捕需二三年。
幼蛤由海潮带到十几米深的滩涂地带活动,最适宜的水温为15-25度,以藻类、浮游生物为食,长大后逐渐向潮下带迁移,平时常露出沙面,冬季潜入沙底的约二三十厘米处越冬,但留有气孔可以通气。
文蛤其壳如彩色扇状,其肉鲜嫩无比,且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10%,脂肪11.2%、碳水化合物2.5%以及人体所必需的钙、磷、氨基酸、其味鲜而不俗,食而不厌。
食用文蛤,能开胃、催乳、健身,且有清热、化痰、利湿、散蛤等功能。
色彩斑斓的贝克可以作蛤蜊油的精美包装盒,也可制作成大雅之堂上的工艺品。
文蛤的食法颇多,可将其作为主菜,以旺火速炒;或作为配菜,调色提味;或佐料腌制,生炝生吃;或斩成肉泥,煎成饼。
特别是近年来,如东制药厂将其开发成粉剂精品,冠名为“天下第一鲜”,蜚声海内外。
生于海边长于海边的人们,习惯了现炝现吃,他们将文蛤肉洗净后,用盐腌制少时,在洗净,佐以烧酒、麻油、酱油、醋、生姜、白糖、便成了最好的下酒菜。
可异乡人看后无不瞠目结舌、唯恐避之不及,但来久了,也经不住诱惑,大有“唯有牺牲多戆直”的“英雄气概”。
在闭上眼睛吞上几只后,顿觉眼界大开,相见恨晚。
海边人还有制文蛤酱的好手艺。
把鲜文蛤装进罐或瓶,放上盐、姜、葱、酒等佐料,在将口封上,置于阴凉通风处,过上一段时间,揭开盖子,泌出的香味,使你垂涎三尺,食欲徒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