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语文版七下册《乡愁》知识点梳理ppt课件

【最新】语文版七下册《乡愁》知识点梳理ppt课件


这首诗是按照时间顺序(小时候——长大后——后来——
现在)来写的,作者化抽象为具体,将乡愁依次比喻为______

达了诗人渴望 答案:邮票 船票


,结构严谨,表
的强烈愿望。 坟墓 海峡 亲人团聚、祖国统一
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2.精巧构思
(1)本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是按什么关
系排列的?为什么?
答案:递进关系。因为前三个意象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最后一
个意象抒发了思乡之情,感情越来越浓烈,前三个意象为最后 一个意象的感情做铺垫,最后一个意象是前三个意象感情的升 华。
便写出了《乡愁》。”
1.正音辨形

窄窄( 坟mù(
) )

矮矮( yóu(
) )票
浅浅(

) )
海xiá(
答案:zhǎi ǎi
qiǎn



2.据义填词
(1)
(2)
: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
:邮政部门发行的、用来贴在邮件上表明已付
邮资的凭证。
(3) 道。 答案:(1)乡愁 (2)邮票 (3)海峡 :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或两个洋的狭窄水
3.语言品析
这首诗歌语言精练,情感深挚,请仿照参考示例对诗句进 行赏析。 参考示例: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 那头。
点拨: 赏析语句的角度与答题模板 角度 修辞手法 答题模板 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 了„„ 运用了„„(骈句、散句等)的句式,增添了语言 的„„美,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语言„„(朴实、生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 的情感 这句话蕴含着„„的道理,给我们„„的启示,教 育(告诫)我们„„ 这句话从„„(视觉、听觉、触觉等)的角度描写, 表现了„„
(2)诗的四种意象前表示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何特
点?在本诗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 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 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 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意象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答案: 意象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情 感
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 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 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 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
(2)诗人借助以上这些代表着漂泊、隔离和诀别的具体意象, 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及渴
句式特点
思想感情 蕴含哲理
描写角度
赏析:这几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乡愁”比作“邮 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 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一试身手: (1)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答案:“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
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这句话蕴含着诗人渴望亲人团聚、
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四节诗歌的最后都出现“我在„„头/„„头”,这是使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反复。反复陈述分离之苦,使情感逐层加深,突出诗人 对家乡、对亲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学习本文过程中,灿烂阳光(网名)同学在班级QQ群中发出 了下面的帖子,请你跟帖。 阳光灿烂:这首诗在结构形式上别具一格,特色鲜明,请大家
3.走进文本
(1)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却通
过 、难以言尽的情感。 答案: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2)作者是以什么变化组织诗歌的? 答案: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织诗歌,即“小时候——长大后 ——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1.作者感情 (1)找出这首诗歌中的意象所寄托的情感。
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吧。
旭日阳刚:这首诗的结构形式非常美。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 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变 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
蓝色季风:同一位置上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 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效果,给全诗营造了一种徘徊怅 惘的氛围。
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
乡 愁
1.作者名片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 作者 春,现居台湾岛 评价 当代诗人、散文家和诗评家,被誉为 “诗坛祭酒” 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 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
作品
2.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72年。自20世纪60年代起余光中就创作了不
少怀乡诗,如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 度”。20世纪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 几乎隔绝。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 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 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