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机密(Confidential)编号(No.):13-14-2-8003A试题(Test)课程名称(Subject):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核类别(Type of test):考查课程类别(Type of course) : 公共必修课考查形式(Test type) : 论文使用范围(Target group):2013级全体学生要求:一、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自选"考查论文参考选题"中的一题,完成论文。

二、撰写论文要求1.主题明确,要有新意;观点正确,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能运用所学本课程的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

2.要独立自行完成论文写作,不得抄袭,剽窃他人文章,违纪考生的论文成绩为零,并自行承担由此带来的一切后果。

3.论文字数:2000字以上。

4.文章格式要规范:具体要求:页面设置:纸张A4,上、下边距均为2.5厘米;左边距2.5厘米,右边距2厘米。

行间距:1.25倍行距。

左侧装订。

正文字体和字号:正文标题用宋体四号字,加粗;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字,内容摘要、关键词要加粗。

1)文章开端要有100字左右的内容摘要,其次要有3―5个关键词;2)凡引用他人的文章内容及观点,必须以[参考文献]的形式标明出处,放在文后;引文中不要有错别字,否则将酌情扣分。

3)考查论文题目布置后,在下周同一授课时间交论文。

考查论文参考选题:1.试析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2.论近代以来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的启示。

3.论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4.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5.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

6.试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内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

7.抗日战争时期两个战场的比较研究。

8.论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原因。

9.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10.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摘要:一部辛亥革命的历史,正是以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为出发点的。

无数爱国志士的奋起和不屈不挠的抗争,汇合成辛亥风雷的最强音。

风雷激荡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和清朝政府反动统治长期抑郁的愤怒的大爆发。

关键词:辛亥革命、孙中山、清王朝、帝国主义侵略“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致使中国一直做着清王朝是世界第一大国的美梦。

直到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才把她从美梦中惊醒。

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中国不但没有奋起反击,而是一味的挨打退缩。

怎样将中国从极端危殆的局势下挽救出来,以成为一切爱国者日夜苦思焦虑的中心问题。

在如此危急的时刻,革命是解救中国的唯一途径。

一、列强的侵略与清政府的腐败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随着垄断资本主义在英、美、法、德、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次取得支配地位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

这一时期,帝国主义为了在中国进一步划分势力范围,相互之间签订《英国同盟条约》、《日法协定》、《日俄密约》、《英俄协定》。

它们都以牺牲中国主权为前提条件,表明列强企图任意宰割中国。

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激起中国人民极大的愤怒。

谭嗣同曾经激愤地写下这样的诗句:“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帝国主义列强纠集成“八国联军”,由天津大沽口登陆,进行疯狂的屠杀。

其血腥暴行令人发指。

这场战争以清政府签订屈辱卖国的《辛丑条约》而告终。

这个条约规定中国支付赔款达4.5亿两白银,清政府在条约中还承担了镇压种种“与诸国仇敌”的爱国活动的责任。

在这个时期,沙皇俄国的军队一直占领着、并准备进一步吞并整个东北。

在这样极端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人们所期望的是有一个能够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政府。

但事实恰恰相反,清廷宁肯大量出卖国家利益以换取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镇压人民的反抗,维护她国内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

二、这一切,使中国人民感到极大的痛苦和愤怒,空前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潮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壮大都与怎样解决危难中的中国联系在一起。

既然清朝政府把自己和帝国主义侵略者紧紧捆绑在一起,中国人民也就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斗争同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紧紧连结在一起。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

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

”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侵略,中国人民不断起来奋起反击。

戊戌维新,就是一次影响深远的爱国救亡运动。

“百日维新”虽然归于失败,而且在变法期间宣布的那些变法措施,由于顽固守旧官僚们的阻挠,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贯彻执行。

但因为它是用皇帝圣旨的名义下达的,在国内引起的震动仍是巨大的。

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康广仁等“戊戌六君子”的惨死,更使人们在震惊之余更多的去思索。

爱国士大夫们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失败了,下层劳动群众中反抗外国侵略斗争紧接着就上升到高潮,并采取更为激烈的形式,那就是义和团运动。

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只是单纯的农民斗争,它本身还存在着笼统的排外主义、对清朝政府的本质认识不足和愚昧迷信等严重弱点,终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者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但是,这场斗争充分显示出广大下层群众中蕴藏着何等英勇无畏的反抗外来侵略者的巨大力量。

如御史刘家模在奏折中所记述的:“方今天下强邻虎视,中土已成积弱之形,人心愤激久矣。

每言及中东一役,愚父老莫不怅然泪下。

是以全民倡义,先得人和,争为投钱输栗。

父兄莫可拴束,妻子不阻挠,度悻悻以杀敌致果心。

”三、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力图用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取代腐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达到外御列强、内建民国的奋斗目标的革命运动。

从1895年到1912年前后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妥协性的特点,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客观条件造成的。

在近代中国,为拯救民族危亡最早树起资产阶级民族革命旗帜的,是孙中山。

1894年10月孙中山离国经日本到美国的檀香山,在华侨中宣传反清革命得到一些人的响应。

11月24日,他在檀香山发起成立兴中会,有20多名华侨参加。

孙中山从革命事业一开始,就把武装起义提到最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1905年7月30日,孙中山与各省有志革命的留日学生和旅日华侨数十人,在东京召开中国同盟会筹备会。

到会的除孙中山外,还有黄兴、冯自由、宋教仁、何天炯、陈天华、刘道一、曹亚伯、蒋作宾、田桐等76人。

同盟会比起兴中会来,主要生活在国内的人士所占的比重大大增加,学生、小资产阶级分子的人数也大大增加。

前者,使它同国内社会的联系大大加强了:后者,又增强了它的民主革命派的色彩。

同时,由于它团结了当时各个革命团体和各种革命势力,它的力量和影响大大增强了,步伐也较齐整了。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与改良派大论战的同时,也在积极筹划和发动武装起义。

从1906年至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之前,同盟会领导的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约有十多次。

武昌起义是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士兵发动的。

武昌起义的胜利,给清朝统治以决定性的打击。

由于起义发生在旧历辛亥年,所以以它为起点的这场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震动了全国,使各省的革命火山一个一个地喷发。

虽然清朝政府千方百计制止革命,但是首义的武昌还是有惊无险,继续在全国发挥它的影响,吸引着各省起而响应。

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宣告了辛亥革命的失败。

四、辛亥革命的影响首先,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更具有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中国人民“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场革命。

由于资产阶级和同盟会的组织和领导,提出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在广大工农和其他劳动群众多种方式反抗斗争所汇成的革命怒潮中,赶跑了狗皇帝,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个共和国产生了一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

虽然这部文献不久被北洋军阀废弃,但经过这次革命,民主共和国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政治上打击了封建势力,民主主义思想潮流已不可抗拒,正因为这样,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洪宪帝制,张勋的复辟帝制,都是昙花一现,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也为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作了思想准备。

再深透点讲,辛亥革命实际上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虽然革命失败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国成立后,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设工厂、设银行都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里有了显著的增大,无产阶级队伍也日益壮大。

辛亥革命还打落了亚洲第一个皇冠,具有国际意义。

辛亥革命沉重了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对于世界人民,特别是东方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个巨大的鼓舞。

在中国革命影响下,如一九一三年荷属爪哇以及其他殖民地,都广泛掀起民主革命运动。

中国人民的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使欧洲资产阶级统治遭到破坏。

总之,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为中国的发展趋势,铺开了一条金色的道路。

【参考文献】:《有感一首》,《谭嗣同全集》(增订版):谭嗣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40页《唯心历史观的破产》,《毛泽东选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1402页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540页《中国20世纪全史-辛亥风雷》:胡绳武戴鞍钢/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2001年5月北京第1版《辛亥革命》:胡毅华徐锋/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2年8月第1版(历史聚焦书系)《辛亥革命史》:朱育和舒文/著人民出版社 2001年3月第1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