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概念高粱,禾本科,高粱属。
1年生草本。
秆实心,中心有髓。
分蘖或分枝。
叶片似玉米,厚而窄,被蜡粉,平滑,中脉呈白色。
圆锥花序,穗形有带状和锤状两类。
颖果呈褐、橙、白或淡黄等色。
种子卵圆形,微扁,质粘或不粘。
性喜温暖,抗旱、耐涝。
按性状及用途可分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帚用高粱等类。
我国栽培较广,以东北各地为最多。
谷粒供食用、酿酒(高粱酒)或制饴糖。
糖用高粱的秆可制糖浆或生食;帚用高粱的穗可制笤帚或炊帚;嫩叶阴干青贮,或晒干后可作饲料;颖果能入药,能燥湿祛痰,宁心安神。
中文名称:高粱别称:蜀黍、木稷、荻粱、乌禾、芦檫二名法:Sorghum 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属:高粱属起源与历史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起源问题目前尚未定论,但是许多研究者认为高粱原产于非洲,以后传入印度,再到远东。
高粱分布广,形态变异多。
非洲是高粱变种最多的地区。
斯诺顿(1935)收集到17种野生种高粱,其中有16种来自非洲。
他所确定的31个栽培种里,非洲占28种;158个变种里,只有4个种在非洲以外的地方。
中国高粱(S.bicolor var.kaoliang)又名蜀黍、秫秫、芦粟、茭子等。
关于它的起源和进化问题,多年来一直有两种说法:一说由非洲(或印度)传入。
二说中国原产。
因为高粱在中国经过长期的栽培训化,渐渐形成独特的中国高粱群,许多植物学形态与农艺性状均明显区别于非洲起源的各种高粱。
中国高粱叶脉白色,颖壳包被小,易脱粒,米质好,分蘖少,气生根发达,茎成熟后髓部干涸,糖分少或不含糖分等。
另外,中国高粱与非洲高粱杂交,F1容易产生较强的杂种优势。
说明两种高粱遗传距离差异较大。
高粱是我国最早栽培的禾谷类作物之一。
有关高粱的出土文物及农书史藉证明,最少也有5000年历史了。
如《本草纲目》记载:“蜀黍北地种之,以备粮缺,余及牛马,盖栽培已有四千九百年”。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3~4米。
茎圆柱形,节上有黄棕色短毛。
叶互生,狭披针形,长达50厘米,宽约4厘米;叶鞘无毛或被白粉;叶舌硬膜质,先端圆,边缘生纤毛。
圆锥花序长达30厘米,分枝轮生,无柄小穗卵状椭圆形,长5~6毫米,成熟时下部硬革质而光滑无毛,上部及边缘有短毛。
颖果倒卵形,成熟后露出颖外,亦褐色。
有柄小穗雄性,其发育程度变化甚大。
花、果期秋季。
品种分类简介中国建国以来经历了全国高粱地方品种的普查、征集、整理和从地方品种选择到杂交育种的转变。
育种目标从单一产量育种到高产前提下的品质育种,再到高产、优质与多抗的育种变化。
尽管中国高粱产区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生产目的各异,比如粒用、饲用、糖用、造酒或工艺用等,但是有了良种才使亩产由20世纪50年代的73公斤,提高到近年的313公斤;在播种面积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而总产量趋于平稳。
品种高粱有很多品种,有早熟品种、中熟品种、晚熟品种,又分常规品种、杂交品种;口感有常规的、甜的、黏的;株型有高杆的,中高杆的,多穗的等;高粱杆还有甜的与不甜的之分。
粮食(面粉做出的食品)颜色有红的、白的,白脸红面的,不红也不白的等多种。
按性状及用途可分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帚用高粱等类。
高粱属有40余种,分布于东半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高粱起源于非洲,公元前2000年已传到埃及、印度、后入中国栽培。
主产国有美国、阿根廷、墨西哥、苏丹、尼日利亚、印度和中国。
变种经过培育和选择形成许多变种和品种。
按其用途和花序、籽粒的形态不同分为4类:粒用高粱、糖用高粱、饲用高粱和帚用高粱。
粒用高粱的籽粒外露,品质好,有卡佛尔变种,具大而扁的颖果;都拉变种,有紧密下垂的果穗;中国高粱有直立的长果穗和近圆形的颖果;糖用高粱-芦粟秆节间长、髓具甜汁,含糖量10~19%;帚用高粱茎皮柔韧,编织用,花序分枝长,帚用。
饲用高粱分蘖多,生长旺,籽粒较长,有苏丹草、约翰逊草等。
粒用高粱的颖果,含淀粉60~70%,蛋白质、脂肪及钙、铁、维生素B和烟酸等。
中国主要种植区为西北、东北和华北,播种面积约占全国高粱总面积的2/3,常作主食,由于种皮含单宁,带涩味,又易与蛋白质结合,难消化。
美欧各国多用于畜牧业发展上。
人类食用高粱的最早发现在莫桑比克的一个溶洞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10.5万年前的各种石器,有刮削器和研磨器,而且石器上面粘着许多当地的一种高粱的颗粒。
由于洞穴中很黑暗,不适合作物生存,这些高粱颗粒肯定不是洞穴中自然产出的。
显然,原始人从洞穴外收集大量的高粱作物,然后在洞穴中用石器处理外壳后食用它们。
这是迄今为止人类食用高粱的最早发现。
高粱品种资源与育种建国以来经历了全国高粱地方品种的普查、征集、整理和从地方品种选择到杂交育种的转变。
育种目标从单一产量育种到高产前提下的品质育种,再到高产、优质与多抗的育种变化。
尽管中国高粱产区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生产目的各异,比如粒用、饲用、糖用、造酒或工艺用等,但是有了良种才使亩产由20世纪50年代的73公斤,提高到近年的313公斤;在播种面积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而总产量趋于平稳的高粱用途与生产意义综合利用高粱的籽粒、穗荛(花序)、穗颈、茎秆,是中国高粱栽培的传统习惯。
高粱籽粒加工后即成为高粱米,在我国、朝鲜、原苏联、印度及非洲等地皆为食粮。
食用方法主要是为炊饭或磨制成粉后再做成其他各种食品,比如面条、面鱼、面卷、煎饼、蒸糕、粘糕等。
除食用外,高粱可制淀粉、制糖、酿酒和制酒精等。
⊙20世纪50年代初,高粱籽粒曾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主食。
⊙茅台酒、汾酒等名酒,主要以高粱为原料。
⊙甜高粱的茎秆含有大量的汁液和糖分,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糖料作物、饲料作物和能源作物。
关于营养高粱的主要利用部位有子粒、米糠、茎秆等。
其中子粒中主要养分含量:粗脂肪3%、粗蛋白8~11%、粗纤维2~3%、淀粉65~70%。
蛋白质在子粒中的含量一般是9~11%,其中约有0.28%的赖氨酸,0.11%的蛋氨酸,0.18%的胱氨酸,0.10%的色氨酸,0.37%的精氨酸,0.24%的组氨酸,1.42%的亮氨酸,0.56%的异亮氨酸,0.48%的苯丙氨酸,0.30%的苏氨酸,0.58%的缬氨酸。
高粱子粒中亮氨酸和缬氨酸的含量略高于玉米,而精氨酸的含量又略低于玉米。
其他各种氨基酸的含量与玉米大致相等。
高粱糠中粗蛋白质含量达10%左右,在鲜高粱酒糟中为9.3%,在鲜高粱醋渣中是8.5%左右。
高梁秆及高粱壳的蛋白质含量较少,分别为3.2%及2.2%左右。
高粱蛋白质略高于玉米,同样品质不佳,缺乏赖氨酸和色氨酸,蛋白质消化率低,原因是高粱醇溶蛋白质的分子间交联较多,而且蛋白质与淀粉间存在很强的结合键,致使酶难以进入分解。
脂肪脂肪含量3%,略低于玉米,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也略高,所以,脂肪熔点也略高些。
亚油酸含量也较玉米稍低。
高粱加工的副产品中粗脂肪含量较高。
风干高粱糠的粗脂肪含量为9.5%左右,鲜高粱糠为8.6%左右。
酒糟和醋渣中分别为4.2%和3.5%。
子粒中粗脂肪的含量较少,仅为3.6%左右,高粱秆和高粱壳中含量也较少。
无氮浸出物无氮浸出物包括淀粉和糖类,是饲用高粱中的主要成分,也是畜禽的主要能量来源,饲用高粱中无氮浸出物的含量变化于17.4~71.2%之间。
高粱秆和高粱壳中的粗纤维较多,其含量分别为23.8%和26.4%左右。
淀粉含量与玉米相当,但高粱淀粉颗粒受蛋白质覆盖程度高,故淀粉的消化率低于玉米,有效能值相当于玉米的90~95%。
高粱秆和高粱壳营养价值虽不及精料,但来源较多,价格低廉、能降低饲养成本。
矿物质与维生素矿物质中钙,磷含量与玉米相当,磷约40~70%,为植酸磷。
维生素中B1、B6含量与玉米相同,泛酸、烟酸、生物素含量多于玉米,但烟酸和生物素的利用率低。
据中央卫生研究院(1957)分析,每千克高粱子粒中含有硫胺素,(维生素B)1.4毫克,核黄素(维生素B)0.7毫克,尼克酸6毫克。
成熟前的高粱绿叶中粗蛋白质的含量约13.5%,核黄素的含量也较丰富。
高粱的子粒和茎叶中都含有一定数量的胡萝卜素,尤其是作青饲或青贮时含量较高。
丹宁属水溶性多酚化合物,也称鞣酸或丹宁酸。
丹宁具有强烈的苦涩味,影响适口性;丹宁能与蛋白质和消化酶结合,影响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利用率。
种植栽培地区高粱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强的抗逆能力,无论平原肥地,还是干旱丘陵、瘠薄山区,均可种植。
山西地区是高梁主要产区之一。
高粱的种植可分为春作与秋作两种。
春作播种期约在农历三月底至四月中旬,时间不宜过早,因早期播种气温低,生长缓慢,遇到寒流易枯死,秋作则选在农历五月下旬至六月下旬之间播种,时间不宜太迟,以免生育中后期遇低温,影响生育而延迟成熟期。
其栽培过程大致如下:整地:先将堆肥撒施于耕地上,然后耕犁12~15公分(4~5寸)深,充分耕碎土块,除去杂草,并耙平土面,按照行距50公分开挖4~6公分深的植沟。
播种量:每公顷约需15~20公斤种子,种子可向当地乡镇农会购买。
播种法:播种法分点播及条播两种,一般以条播为主,把种子均匀播于植沟内然后覆土厚约3公分。
施肥法:(1)春作及秋作:堆肥于整地前撒施於田间,然后翻入土中,磷肥全量及氮钾肥半量作基肥,于播种前施用,余半量氮钾肥於播种后30天施用。
(2)宿根栽培:半量肥料于主作收获后10天施用,余半量于主作收获后30天施用。
肥料施用位置应离植株10~15公分,以免伤及植株。
田间管理:(1)间苗补植:高粱播种后20~25天,苗高15公分时,实施第一次间苗,到苗高25~30公分,实施第二次间苗,最后株距保持约10公分,如发现缺株时,可挖取间苗中要拔除的健壮苗来补植。
(2)中耕除草:高粱生育期间,按照杂草发生情形,实施中耕除草2~3次,尤其生育初期,特别注意将杂草除净,以免影响发育。
若使用除草剂时,应在播种覆土后萌芽前喷施。
(3)培土:第一次中耕除草后,随即施追肥於植株旁,并将土壅培於植株茎部,以防止倒伏,促进发育。
(4)灌溉排水:高粱耐旱,但在幼穗形成期(播种后35天左右)、(播种后60天左右)、乳熟期(播种后75天左右)如遇乾旱,影响产量很大,应加以适量灌溉。
在多雨季节,应随时排除积水,以免发生病虫害及延长成熟期。
宿根(再生)栽培:(1)切茎:春作收获时,即时於离地面1~2公分处将茎切断,切茎的时期越早越好。
(2)施肥:施肥量及肥料种类施肥时期如前述进行。
(3)疏芽:切茎后每株萌芽数可达2~5株,但每株以留健芽二枝为原则,其余的芽应早日摘除,以免吸收养分。
(4)其他管理:如中耕除草,收获调制等作业均与高粱的一般栽培法相同。
高粱田的化学除草高粱田的化学除草具有除草及时、效果好、劳动强度轻、工效高、成本低等优点。
推广和应用化学除草,可以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粱田的化学除草主要在播种至出苗前,和出苗后5~8叶两个时期进行,具体使用方法和药剂分述如下:(一)播后苗前土壤处理播后至出苗前的化学除草是利用时差选择法除草的方法,它是在高粱种子播种后,幼苗未出土前,喷洒除草剂,而杂草萌发早的,遇药后会迅速死亡,达到除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