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安知识100问1、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定义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在煤矿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系统中已知规律的危险源进行预先辨识、评价、分级,进而对其进行消除、减小、控制,实现煤矿“人-机-环-管”最佳匹配,使事故降低到人们期望值和社会可接受水平的煤矿生产安全管理过程。
2、本质安全基本原理本质安全强调从根源上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消除或减少。
概括起来,本质安全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下面四个:(1) 最小化原理采取措施消除或减少系统中的危险因素。
系统中的危险因素越少,发生事故的概率就越小;危险物质的数量越少,发生事故所可能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就越小。
在无法彻底消除系统中的危险物质时,应尽可能减小危险物质的数量。
这样即使发生事故,其影响程度也会相对减小。
(2) 替代原理在系统中使用相对更安全的物质替代危险的物质。
例如在井下可以用不可燃物质替代可燃性物质、用不使用危险材料的工艺替代使用危险材料的工艺。
(3) 稀释原理必须使用含危险性事物时,采用危险、有害物的最小危害形态或造成最小危险的环境、工艺等条件。
强调作业环境的安全特性。
(4) 简化原理保证系统中的工艺、设备、管理程序、制度等保持最简洁、科学、合理。
简化的工艺、设备、管理程序运行所包括的部件、要素较少,结构简单、明确,运行效率高,可以减少失误。
3、本安体系的实施流程煤矿企业本质安全管理实施方案采用戴明的PDCA管理模式设计,PDCA循环强调持续改进。
PDCA的含义为:计划、实施、检查、改进。
4、本质安全管理特点(1)全员性。
人人有责任搞好本质安全质量管理,人人都必须提供安全信息。
上自矿长、下至工人,从井下直接工人到地面辅助、服务人员,都要参与本质安全管理工作。
(2)动态性。
煤矿24小时连续生产,而且矿井生产情况不断变化,本质安全管理必须昼夜不断线,并进行动态适时地管理。
(3)整体性。
本质安全管理贯穿整个生产过程的各系统、各环节、各部门、各层次、每项工程、每个工种、每道工序,是全员、全部门、全过程、全方位参与的过程。
(4)闭合性。
本质安全管理通过各种信息载体,收集、筛选、整理、分类、整改、反馈各种安全信息,针对事故链,进行周而复始地循环、无漏洞、无死角的闭环管理。
(5)超前性。
及时收集筛选不安全信息,对发现和分析可能发生事故和隐患部位,进行超前预测预报,做到防患于未然。
(6)可控性。
强调本质安全不是绝对安全,是控制住已知规律的事故,是消除人因事故,预防可以管理的事故,是使事故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本质安全管理是一个不断改善的过程。
5、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组成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系统由安全管理环境、安全目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监督保障体系、信息系统、监管(评审、评价)等要素构成。
6、煤矿危险源辨识的定义煤矿危险源辨识是对煤矿各单元或各系统的工作活动和任务中的不安全因素的识别,并根据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要求,分析其产生方式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
7、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主要规章制度本质安全管理责任制度是煤矿各类规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矿应建立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所要求的各项责任制度,这些制度应该包含现有的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应该涵盖人、机、环、管四个方面,并且形成一套完整的能切实保障安全生产的制度体系。
8、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目的是使煤矿人-机-环系统达到最佳安全匹配,使整个系统达到稳定、可靠与和谐。
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应主要围绕人的本质安全性、机的本质安全性和环境的本质安全性三个方面展开工作,同时要重视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自身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高效性。
9、人员的本质安全化,要求操作者有较好的心理、生理、技术素质,即有想(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会(安全技能+专业岗位知识)、能(能遵守制度+能创造安全环境+能正确操作设备),要加强本质安全化和法治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科技文化素质。
10、人员的本质安全要求:员工具备相应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较强的安全意识,具有良好的安全素质,不论在何时何地何种作业环境和条件下,都能按规程操作,杜绝“三违”,杜绝人为失误,实现人员的本质安全。
11、机的本质安全化机器的本质安全包括机器的可靠性,安全特性,安全维护系统及安全保护系统与整个人-机-环系统达到最佳的安全匹配。
12、设备的本质安全要求:一方面是对机器设备系统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要求,要求机器设备具有故障检测和安全防护功能,安全可靠性高;另一方面是要求,在使用过程中要确保机器设备正常运转不存在安全隐患,达到本质安全管理标准。
13、机器的可靠性:是指机器在规定的时间内及规定的条件下运行,保持其功能品质的可能性,其高低取决于设计、制造及维护的质量。
提高机器的可靠性可以提高机器的安全可靠度。
14、机器的安全特性:是指机器在工作过程中不会引发事故的特性。
15、安全防护系统:是指当人员出现某些行为失误时,不会受到机器的伤害的设施。
16、安全保护系统:是指机器具有主动保护系统安全的性能,一旦人员出现操作失误或设备失控,机器具有纠错,安全释放失控能量,切断能源等自动保护功能。
17、环境的本质安全化:作业环境的本质安全化,即生产场所应确保职工的作业安全,在空间、气候等创造舒适安全的环境,作业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空间环境和时间环境。
18、作业环境本质安全化建设的目的:是使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空间环境和时间环境以及整个系统达到最佳的安全匹配,为职工创造一个安全、良好的工作环境。
19、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模式:就是为实现煤矿人-机-环系统在安全性能上的最佳匹配而创建的一种管理手段20、传统的安全管理的特点:是具有强制性、被动性、事后性经验性;21、现代的安全管理: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注重全面、系统、超前和过程控制。
22、本质安全理念的核心:是消除或减少危险。
要从煤矿设计、建设、生产、废弃等全寿命周期过程以及火灾、爆炸、透水、顶板等主要灾害危险全方位开展风险辨识、评价。
23、安全文化:是指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体现为每一人、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群体对安全的态度、思维程度及采取的行为方式。
24、创建安全文化的意义:大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时刻警醒和引导职工搞好安全生产。
会对职工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作用。
25、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目标:本质安全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以预控为核心的、持续的、全面的、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闭环式的安全管理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做到人员无失误、设备无故障、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进而实现人员、机器设备、环境、管理的本质安全,切断安全事故发生的因果链,最终实现杜绝已知规律的、酿成重大人员伤亡的煤矿生产事故发生的煤矿本质安全目标。
26、管理标准应做到:“每一条已知规律的风险的产生原因,都应有相应的管理标准予以消除”;27、管理措施应能够做到:“只要员工按照管理措施要求,尽职尽责,每一条管理标准都能够得到落实”;28、相应的监督保障体系和预警系统应保障:“每一项管理措施都有具体的人员负责,如果责任人失职,能够及时发现、制止,并有反馈信息”。
29、煤矿本质安全管理定位:本质安全管理定位为: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以切断事故发生的因果链为根本目标的,以预控为核心的,以危险源辨识和本质安全管理标准、管理措施为基础的,与传统安全管理相比更有效、更科学、更系统的管理,使煤矿安全状况得到根本改善,达到国际先进安全管理水平。
风险管理知识30、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对煤矿生产或生活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风险评估、风险预控、监测、风险预警、风险控制等工作,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值,从而达到控制或消除风险,遏制事故发生的一种动态管理过程。
31、风险在煤矿安全管理中,风险一般定义为煤矿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
风险的大小由风险值来刻划,风险值即期望损失值,是事故发生的概率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的函数。
对煤矿风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以便于全面准确地分析风险,并有针对性的加以控制。
(1)按煤矿风险的大小分类可分为:特别重大风险;重大风险;中等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
(2)按照风险可能导致的煤矿事故类型分类可分为:瓦斯爆炸事故风险;瓦斯燃烧事故风险;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风险;煤尘爆炸事故风险;顶板事故风险;透水事故风险;中毒窒息事故风险;运输提升事故风险;冲击地压事故风险;火药爆炸事故风险;放炮事故风险;机械伤人事故风险;触电事故风险;其他事故风险。
(3)按照风险来源分类可分为:来自人员的风险;来自机器设备的风险;来自环境的风险;来自管理的风险。
(4)按照风险产生的管理层次分类可分为:来自决策层的风险;来自执行层的风险;来自操作层的风险。
32、危险源煤矿危险源是指煤矿中存在(或潜在)的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或诱发)煤矿事故发生,造成人员伤亡、职业危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环的各种不安全因素。
煤矿危险源根据其属性可分为两类:(1)本质型危险源:是由煤矿自身特点决定的,存在于机器设备、设施、自然地质条件、工作场所等中的固有的危险因素。
比如:断层、褶曲、地质破碎带;破碎的顶板;井下存在的煤尘、瓦斯、有毒气体、冲击地压、地热;通风井及溜矿井等易发生坠落的场所;易发生坍塌、冒顶的采空区等都是煤矿固有的危险源,危险是它们的本质属性,它们是系统产生风险和事故的内因。
本质型危险源其危险本质是无法改变的,对其控制更多的依赖于技术、工艺水平。
(2)非本质型危险源:凡不是煤矿本质型危险源的不安全因素都是非本质型危险源。
非本质型危险源大多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对其控制需要依靠有效的管理。
33、煤矿危险源辨识煤矿危险源辨识是对煤矿各单元或各系统的工作活动和任务中的不安全因素的识别,并根据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要求,分析其产生方式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
34、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工作内容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工作内容包括:(1)制订风险管理工作标准,确定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明确管理流程;(2)组织员工学习风险管理知识;(3)辨识煤矿各阶段、各层次、各环节中存在的所有危险源,然后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4)建立煤矿危险源信息管理系统,对危险源进行审核、增减、和升降级管理;(5)建立各岗位风险管理制度和标准;(6)对危险源进行连续和定期的监测,及时进行风险评估,预报警情,并实施风险控制。
(7)监控风险控制过程,评估风险管理效果。
(8)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其他工作。
35、危险源辨识的范围:煤矿所有的系统(生产系统、非生产系统)(工作任务、生产工艺、紧急与意外情况)。
36、辨识的依据事故发生机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程、条例;相关的技术标准、企业内部信息37、煤矿危险源分级煤矿危险源分级是首先对煤矿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定量分析,以确定其可能引发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的范围和程度,根据计算出的风险值确定各危险源的风险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