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内分泌干扰物: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严重的影响。
如有机氯化合物、二噁英、毒杀酚、五氯酚钠及某些重金属等。
3一次污染物: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4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如光化学烟雾。
5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
也存在着一些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
6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7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8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所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9迁移:指环境物质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的位移过程。
10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再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迁移的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11剂量-反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反应(定量反应或定性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12转化:化学物(或污染物)在环境中主要通过化学的或生物学的作用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叫化学物的转化。
13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joint toxic effect):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短期内先后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作用。
联合作用的类型包括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协同作用,增强作用,拮抗作用。
14易感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包括非遗传因素和遗传因素。
15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是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和效应造成严重影响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16健康危险度评价(HRA):是按一定的准则,对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
第三章大气卫生17气溶胶:大气气溶胶是液体或固体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
自然状态下的大气气溶胶主要来源于岩石的风化、火山爆发、宇宙落物以及海水溅沫等。
它的含量、种类以及化学成分都是变化的。
18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γ):高度每增加100米,气温下降的度数。
通常情况下为0.65℃。
即0.65℃/100米。
在实际情况下,由于太阳辐射和其他各种气象因素的影响,γ是经常发生变化的。
19逆温(temperature inversion) :在大气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其温度垂直分布与标准大气的相反。
这种现象称为温度逆增,简称逆温。
出现逆温的气层叫逆温层。
逆温层的出现将阻止气团的上升运动。
成因:辐射逆温、地形逆温、下沉逆温20空气离子化:大气中空气分子或原子在自然或人工条件下形成带电荷的正负离子称为空气离子化211h平均浓度限值:是指任何1h内平均浓度的最高容许值。
有些物质能使人或动植物在短期内出现刺激、过敏或中毒等急性危害,则该物质必须制订1h平均浓度限值,急性危害的上限值。
22温室效应:太阳发射的较短波长的辐射,可穿过地球外围大气层和其中所含的CO2和水到达地表使地面加温,而地面加温后反射出来较长波长的辐射被地表大气层中所含的CO2等气体吸收,不能全部返回太空,从而使地面气温转暖,犹如温室,因而称为“温室效应”。
23气块干绝热垂直递减率(γd):空气垂直移动过程中因气压变化而发生温度的绝热变化。
干燥空气的γd为0.986℃/100m,即每上升100m,温度降低0.986℃。
24风向频率图:又称风玫瑰图(wind rose ),将一定时期内各个风向出现的频率按比例标在罗盘坐标上。
风向频率图能够反映某地区一定时期内的主导风向,从而能够指示该地区受某一污染源影响的主要方位。
25大气湍流:是由于垂直气温的变化和大气中气团间的摩擦作用而引起的短暂性紊流,是一种不规则的空气流动。
湍流强,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
26光化学污染:是由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和碳氢化合物(HCS)在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所致。
27大气湍流:是由于垂直气温的变化和大气中气团间的摩擦作用而引起的短暂性紊流,是一种不规则的空气流动。
湍流强,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
28大气卫生标准:是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法定最高限制值。
它是防止大气污染保护居民健康,评价大气污染程度,制订大气防护措施的法定依据。
第四章水体卫生29浑浊度turbidity:水的浑浊度表示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物对光线透过时的阻碍程度。
浑浊度主要取决于胶体颗粒的种类、含量、大小、形状和折射指数。
30总固体:水样在一定温度下缓慢蒸干后的残留物总量。
31硬度:溶解于水中钙镁盐类的总含量。
32溶解氧(DO):溶解于水中的氧含量(mg/L)。
其含量与空气中的氧分压,水温有关。
33化学耗氧量(COD) :在规定的条件下,用强氧化剂氧化水中的有机物所消耗氧化剂的量,换算成氧的量。
34生化需氧量(BOD):是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所消耗溶解氧的量。
水中有机物愈多,生化需氧量愈高。
35总有机碳(TOC):水中全部有机物的含碳量,他只能相对表示水中有机物的含量。
评价水体有机需氧污染程度的综合性指标之一,但不能说明有机污染的性质。
36细菌总数:指1ml水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经37℃、24h培养所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
反映水体受生物性污染的程度。
水体污染越严重,水的细菌总数愈多。
37总大肠菌群:一群需氧和兼性厌氧菌在37℃生长时能使乳糖发酵,在24h内产酸产气的革兰氏无芽孢杆菌。
38粪大肠菌群:即在(44.5+—0.2)摄氏度环境中培养能生长繁殖使乳糖发酵而产酸产气的大肠菌群细菌为粪大肠菌群。
39富营养化:含氮、磷等污水污染造成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使水体有机物增加,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的现象。
40水体污染的自净:水体受污染后,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污染物不断被稀释、扩散、分解或沉入水底,浓度逐渐降低,水质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
41复氧过程: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消耗溶解氧的同时,空气中的氧可通过水面不断溶解补充到水中,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的氧也补充到水体,这就是水体的复氧过程。
42生物富集作用:是指某些生物不断从环境中摄取浓度极低的污染物,在体内逐渐聚集,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达到相当高,甚至引起其他生物或人中毒的浓度。
43食物链:是自然界中各种不同生物以食物摄取和被摄取关系连接起来的传递和循环链。
第五章饮用水卫生44介水传染病:指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而传播的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45氯化消毒副产物:系指在氯化消毒过程中氯与水中的有机物反应所产生的卤化烃类化合物46有机前体物:通常把水中能与氯形成氯化消毒副产物的有机物称为有机前体物。
47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 S):是指存在于环境中,对人类和动物体内的激素产生影响,干扰机体正常内分泌物质的合成与代谢,激活或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外源性化学物质。
许多内分泌干扰物排放到水环境中,导致饮用水受内分泌干扰物的污染。
48高层建筑二次供水:又称高层建筑二次加压供水,它是指供水单位将来自集中式供水或自备水源的生活饮用水,贮存于水箱或贮水池中,再通过机械加压或凭借高层建筑形成的自然压差,二次输送至水站或用户的供水系统。
49混凝沉淀:天然水中的细小颗粒,特别是胶体微粒,难以自然沉淀,是水浑浊的主要根源。
加混凝剂使水中悬浮颗粒和胶体物质互相粘附聚合成较大颗粒而从水中沉降的过程。
50余氯:为保证消毒效果,加氯量必须超过水的需氯量,使在氧化和杀菌后还能剩余一些有效氯,此剩余的有效氯称为余氯。
第六章土壤卫生51土壤的孔隙度:在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土壤中孔隙容积所占的百分率,称为土壤孔隙度52土壤的背景值:是指该地区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天然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53土壤环境容量:是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量,在不使环境系统污染的前提下,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54土壤有机质:系土壤中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及土壤生物。
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仅占百分之几,最高也不过10%左右。
55土壤腐殖质:有机物经过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再合成的一种褐色或暗褐色的大分子胶体物质,称为腐殖质。
土壤特有的有机物质,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由动植物残体通过微生物作用,发生复杂转化而成。
56土壤污染:是指在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排出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
57土壤自净作用: 是指受污染的土壤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作用,使病原体死灭、各种有害物质达到无害的程度,土壤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土壤自净。
58腐殖质:有机物经过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再合成的一种褐色或暗褐色的大分子胶体物质,称为腐殖质。
形成腐殖质的过程称为有机物的腐殖质化。
59持久性有机物(POPs):是指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并可借助大气、水、生物体等环境介质进行远距离迁移,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60大肠菌值:发现大肠菌的最少土壤克数称为大肠菌值。
第七章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61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造成某些地区的土壤和(或)水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 ),或地方病。
62碘缺乏病:是指从胚胎发育至成年期由于碘摄入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流产、早产、死产、先天畸形等。
63地方性氟中毒:由于一定地区的环境中氟元素过多,而致生活在该环境中居民经饮水、食物和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量氟而发生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氟斑牙和氟骨症,又称为地方性氟病。
64克山病:一种以心肌变性坏死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地方病。
第八章环境污染性疾病65军团病(LD):是由嗜肺军团菌引起的一种以肺炎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以肺部感染伴全身多系统的损伤为主要表现,也可表现为无肺炎的急性自限性流感样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