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化机制

城市化机制

城市化机制城市地理学作业一城市化机制的探讨——中国城市化内在机制与城市化发展规律姓名:亢姝学号:1012093073班级:城市规划1002指导老师:李涯丽城市化机制的探讨机制——本义是指机械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借用来指有机体内部各个部分的工作方式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现泛指事物的组织及其运行变化规律。

一、中国城市化的内在机制城市化的引力机制包括效益引力机制和社会引力机制。

其中效益引力机制是城市化过程中最为基本的动力机制。

马克思一直把物质利益看作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因,如果离开对人类活动的比较效益的分析,就很难令人信服地说明城市化的根本动因。

从人的活动动机上去挖掘城市化的根源和形成机制,此种方法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方法。

只有从这一方法入手,才能找出和发现城市化最深层的秘密正确说明城市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在国外,英国——依靠其军事、政治力量、现代交通工具,而日本则靠贸易发展;在中国,粮食基本自给,耕地数量,农业技术进步,粮食产量(现状)耕地减少: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政策,城镇、交通建设、农民建房等。

逐渐的,农村是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加的劳动力来源地,城市化本身就包含着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只有当农业生产发展到能将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流入城市Ⅱ、Ⅲ产业的行列中来,城市化才能发展。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随着资本主义现代工业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一大批农业劳动人口从农村转人城市工业部门。

到年解放前夕,中国已拥有一支几百万人的产业大军,城市化程度已达到。

解放以后,由于“左”的干扰,中国城市化进程出现几起几落的局面,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进程才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逐渐进人正常发展轨道,到年底,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左右。

认真研究一下这段城市化的历史,我们就可以发现,比较效益机制在吸引农业劳动人口向城市流动、向第二、三产业流动中起了多么大的作用。

从投人产出效益比较来看,第一产业的效益最差,第三产业的效益最好。

从单位劳动时间的报酬来看,也是第一产业劳动收人最低,一些地区甚至低到不足以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

所以,在比较效益机制的作用下,一些收人偏低、效益较差地区的农业劳动人口开始大量地向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农业劳动人口的跨产业流动最终造成了两个结果一是促进了农村小城镇的发展,使农村集镇逐步过渡到建制镇,建制镇过渡到县城,然后再向县级市、地级市发展。

二是农村人口大量流人城市,使城市本身膨胀起来,逐渐扩大,走向边缘城市化。

这就是中国城市化的基本方式。

可以肯定,如果没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较效益的吸引力,农业劳动人口断不会背井离乡,甚至弃田撂荒去重新选择自己的职业,特别是对观念比较保守的中国农民来说,更是不可思议的。

乡村-城市人口迁移的动因分析1、推—拉”假说:伯格曾对其概括为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李(E.S.Lee)对“推—拉”假说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将影响迁移行为的因素进一步概括为4各方面:与迁入地有关的因素、与迁出地有关的因素、各种中间障碍、个人因素。

推拉说主要用于说明城市化集中阶段的机制,然而在郊区化、逆城市化等分散阶段也有其意义:“城市病”——推力;优美的环境、低廉的土地——拉力。

2、两部门模型(“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式”)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从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的角度,提出了两部门模型。

模型有三个前提:假定现代部门的劳动转移率和就业创造率与现代部门的资本积累率成比例、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而城市实现了充分就业、现代部门存在一个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

3、迁移行为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舒尔茨提出:迁移行为是个人的一种经济投资过程,使人们追求更大经济收益的行为决策过程,迁移者预期通过实施这一行为将会得到比较大的收益。

4、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人口流动过程是指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而不是实际收入差异作出的反应。

预期差异是由实际的城乡工资差异和在城市部门成功获得就业机会的概率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5、斯塔克和布罗姆——移民的新经济学解释移民是由家庭集体决策的结果。

迁移不仅为了获得预期的收入,同时也为了使家庭收入的风险最小。

区域间的收入差异是人口迁移的必要条件。

6、马卜贡杰的城乡人口迁移模式(系统分析模式)城乡人口迁移的原因不仅在于移民本身,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于城市和乡村控制次系统及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调节机能,它们是控制移民数量的机制。

事实上,城市化的社会引力机制包括的范围十分广。

例如对社会性交拄的需要。

一些农村人口流人城市,并非完全出自经济利益的需要,他们许多人的收人并不低,甚至超过城市劳动力人均收人的许多倍。

但是,他们仍不愿意呆在农村,而一心向往城市生活。

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们认为农村人口稀少,人文环境质量较差,社会交往稀缺,太孤独,无法忍受。

在他们看来,虽然人也是一种“动物”,但他是社会性“动物”,他也需要社会性的满足,也有一种对高质量的人文环境和社会交往的需要。

根据马斯洛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看,人类的这种需要是完全合理的,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正是在这种需要的支配下,大量农村人口纷纷涌人城市,并成为城市中比较稳定的常住人口。

对城市文明的需要。

一般来说,城市文明是区域文明程度的最高标志。

对于生活在贫穷落后的农村劳动人口来说,接受城市文明之光的沐浴,显然是求之不得的幸事。

一些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的首要原因是使自己的后代能够接触到现代文明的教育,摆脱无知与愚昧的纠缠。

他们往往把后半生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期望从城市里找到子女成长的平等竞争的环境。

对信息传播的需要。

在现代大城市里,信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即使没有工业,也不能没有信息业。

但是,我国绝大部分农业地区,信息非常闭塞,通讯设施落后,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为此,一些农民进城寻找各种致富信息,甚至发展成为信息专业户,专门经营各种信息。

总之,一些较为富裕的农民不再满足于信息封闭的田园生活,不甘心于做一位什么都不知道的“阿斗”,他们为了使自己的头脑也充实起来,开始把眼光瞄准了城市,期望从城市生活中充分享受到现代信息的文明。

对生活舒适与方便的需要。

城市比农村优越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城市社会化程度较高,各种公共设施、娱乐设施、交通和通讯设施齐备完好给居民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条件这也是农村人口向往城市生活的原因之一。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农业人口的产业流动和区域流动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本身的内在需要。

正是这种需要的动力,推动他们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向城市进军。

二、中国城市化的规律城市化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动态发展过程。

从表面上看,城市化似乎是人口的流动过程,但这种人口的流动并不是随意的,它要受到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因而,城市化的过程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大致有如下几种。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步性规律世界城市化的历史早已表明,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密切相关,二者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世界银行《年世界发展报告》表明,年城市化水平为低收人国家,中下等收人国家,中上等收人国家。

万人口以上城市占城市人口的比重为低收人国家,中下等收人国家,中上等收人国家。

中国的发展状况也基本上如此。

建国后的前年,由于“左”的干扰,经济发展几起几落,城市化进程也随之波动。

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城市化的速度也逐渐加快。

大部分专区所在地、重要口岸、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县城、小镇由于工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较快,都先后设市建制。

但是,年下半年,由于西方各国同我国的经济贸易关系断绝,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我国实行治理整顿的措施,经济出现滑坡,大批企业开工不足,几十万家乡镇企业倒闭,大量产品积压,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疲软。

因而城市化速度也随之放慢。

可见,无论是世界城市化发展史,还是中国城市化进程,都表明了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从现实生活来看,制约和影响城市化水平的因素还很多,有人口因素、地理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心理等等因素。

但是,在这诸多要素中,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是基础。

中国以往的城市化道路之所以艰难曲折,关键的问题是我们不按城市化的规律办事,靠主观意志,凭想当然办事,不懂得城市和经济的制约与协同关系,致使经济发展速度与城市化发展水平双双受阻。

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城市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是,城市化本身也有自己的进化节奏性,即在不同的时期里,城市化的速度和发展重心则有差异。

我们把这种差异称之为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

据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城市化过程一般经历发生、发展、成熟三个阶段。

发生阶段城市化速度缓慢,城市化水平在以下发展阶段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水平达到一之间成熟阶段城市化速度又趋于缓慢,城市化水平达到于之间。

一些学者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全过程通过图表分析显示,城市化全程为“S”型运动曲线,生动地揭示出城市化过程的阶段性规律。

城市化过程为什么会产生阶段性规律呢首先,这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所产生的放大效应导致的。

在城市化进程曲线平面上,我们发现,在城市化的发生和成熟阶段上,曲线变化一般不大,比较平缓。

说明在城市化的发生时期,生产力发展不足,没有达到相当规模,经济集聚的放大效应还不太大,因而积累不足,城市问题较多,对千百年来习惯于农村生活的农民来说,吸引力不太大,加之城市容纳能力有限,故城市化早期发展速度缓慢。

当城市经济达到一定规模时,放大效应也随之倍增,城市问题开始得到解决,城市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由此吸引大批农村人口流人城市,出现了城市化的大发展时期。

当城市化水平达到左右时,城市建设和各产业的发展已处于“饱和”阶段,加上城市土地价格的飞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高级化进程加快,一些产业不得不迁出大城市,向市郊或中小城市发展,城市经济增长缓慢,其放大效应由于超过一定规模而降低,出现递减趋势,导致城市化的平衡发展。

其次,产业结构的变动与平衡也会导致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

在城市化发展时期,由于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可以吸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人口向城市转移,加速城市化进程。

而在城市化水平达到时,第一产业也需要一定的劳动人口来维持,以便保持产业平衡。

这样,城乡人口的变动基本上处于微调状态,如果没有大的社会变动因素,城市化就会保持相对平衡和稳定状态了。

再者,当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并装备社会时,城市社会文明也会同化乡村,使全社会每个角落里的人都能享受到现代城市文明之光的照射。

这样,人们就不必非得进人城市里生活,住在乡村照样能沐浴到城市里的现代文明之光。

这也许就是城市化水平达到相当程度后,城乡人口保持相对平衡和稳定的原因之一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