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摘要】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动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平衡状态,以激起学生急于获取新知识的愿望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有了对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和兴趣,就能促使他们激活积极思维,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本文从四方面阐述了问题情境的创设,即问题情境生活化、问题情境故事化、问题情境游戏化、问题情境悬念化。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造成问题悬念,展现矛盾冲突,让他们的才华得以展示,让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优质高效。
【关键词】问题情境;生活化故事化;游戏化;悬念化高效课堂
数学教学的问题情境创设,是指教师运用直观形象的具体材料或营造具体环境氛围,创设问题情景和氛围,设障布疑,增强数学问题的现场感和直觉性,借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的一种教学方法。
美国当代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P.R.HaImos)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将“问题”摆在关系数学发展的动力位置,切合了学科知识的本质。
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动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平衡状态,以激起学生急于获取新知识的愿望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有了对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和兴趣,就能促使他们激活积极思维,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数学教学的问题情境创设,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
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触发学生产生弄清问题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强烈求知欲望。
在新课改形势下,数学教学过程的问题情境创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那么,如何创设自然而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1问题情境生活化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在《不过如此》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38岁生日前一天,我从噩梦中醒来,心狂跳不止,刚才又梦见数学考试,水池有一个进水管,5小时可注满,池底有一个出水管,8小时可以放完满池的水,如果同时打开进水管和出水管,那么多少小时可以把空池注满?呸,神经吧,你到底是想注水还是放水?”,如果数学知识脱离实际,枯燥乏味,那就正如崔永元所说:“对我来说,数学是伤疤,数学是泪痕,数学是老寒腿,数学是类风湿,数学是股骨头坏死,数学是心肌缺血,数学是中风”。
因此,在教学中总是从学生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生产和生活中寻找数学模型,经过加锤炼工,形成数学概念,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同时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创设生活情境,把数学问题置于学生的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所要解决的问题就在身边,通过对生活情境的体验,从事理中明确算理。
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千数的简便计算一课中,教师创设了生活中的购
物情境:在教室的一角“开设”超市,货架上陈列着文体类商品,其中篮球标价96元/只,排球42元/只,……一位同学跑上去,营业员连忙说:“欢迎光临,我能为你做点什么?”同学说:“我想买一只篮球。
”营业员:“96元。
”学生拿出100元,营业员找给学生4元,学生说:“谢谢。
”营业员:“欢迎再次光临。
”通过“买篮球”,让学生感悟:①96元靠近100元,②多付就要找零(蕴含多减要加)。
这样为学习新知扫除障碍,让学生从生活事理中明白为什么“多减要加”,同时让学生通过这一情境,学习社会交往,体验生活即数学,激发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问题情境故事化
美国学者彼得韦尔曾给传统的数学课堂打了这样的比方:“在课堂里,我们常常这样看待数学,好像我们是在一个孤岛上学习似的。
我们每天一次去岛上学习数学,埋头钻进一个纯粹的、洁净的、逻辑上可靠的、只有清晰线条而没有肮脏角落的书房,学生们觉得数学是封闭的、呆板的、冰冷无情的、一切都已发现好了的。
”他认为,在教学中融入数学发展的真实故事,可以将学生从数学的孤岛上挽救出来,并将他们安置于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大陆上,这个新大陆包含了开放的、生动活泼的、充满人情味的并且总是饶有趣味的数学。
例如在《十几减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了“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课件出示)猫弟弟和猫哥哥进行了一场比赛,它们从美丽的池塘里钓回
了好多金鱼,放在一个鱼缸里。
看着美丽的金鱼在鱼缸里玩耍,它们高兴极了,猫哥哥说:“瞧,我钓的鱼多”。
猫弟弟抢着说:“不,我钓的鱼多!”它俩越争越厉害。
猫哥哥说:“这里共有13条金鱼,我钓的是7条花金鱼,你钓了几条黑金鱼?看看吧!”可是金鱼游得太快,猫弟弟数也数不清,它无可奈何地说:“小朋友,用你们所学的知识帮帮我吧!”学生跃跃欲试,纷纷喊出“有6条黑金鱼!”老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有6条的呢?”先让学生思考片刻后,各p3问题情境游戏化
新课标倡导向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通过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获取数学知识,以游戏为背景数学问题的方法往往能使抽象数学内容具体化,符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例如:在教“循环小数”时,教师通过新颖别致的游戏把“循环”概念与同学们熟悉的踏步联系起来。
上课后,教师出人意料地叫全体学生起立,在座位上原地踏步,教师喊口令:“一二一,一二一,……”中途突然喊“立定”,然后提问:师:你们为什么踏得这样整齐?
生:因为我们是听着你的口令来踏步的。
生:我们踏步是先左脚后右脚,这样不断重复下去,是有规律的。
师:如果我不叫停,你们要不断得复几次?
生:无数次。
师:如果不叫停,踏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生:无限的。
(板书:有限、无限)
师:老师的口令有什么特点?
生:你先喊一,再喊二,最后喊一,按照这样的次序不断重复下去,“一二一”的个数也是无限的。
师:你能把这些数字写出来吗?
学生在黑板上写出121121,然后思索了一会,又在后面添上省略号。
师:你们为什么要在后面添上省略号?
生:因为后面还会出现无数个“121”。
师:对,像这样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在小数中就有。
(板书: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在数学课堂中引进了“游戏活动”,营造一种和谐、宽松、活泼的环境,从而吸引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讲到:“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因此,以游戏为起点创设数学问题
能使学生较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又能巧妙地渗透新的教学内容,真正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4问题情境悬念化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巧妙设置悬念,制造认知冲突,通过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悬念设置于课始,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置于课尾,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的魅力。
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小学好动、好奇、好胜,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密的问题意识。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利用游戏开场,创设这样的情境:一上课,我便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数字游戏,看谁能考倒老师。
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不用计算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你们可以用手中的计算器去验证。
”游戏开始了,学生们争先恐后,有的想难倒老师,说的数比较大,但我却对答如流。
学生们都震惊了:“为什么老师比计算器还快呢?”惊叹之余,便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呢?老师又有什么绝招呢?”学生都急于想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在老师的引领下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
创设悬念情境能激发求知的火花,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学生在猜想、验证、推理和交流活动
能够中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要让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生机,具有魅力,提高课堂实效,必须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造成问题悬念,展现矛盾冲突,让他们的才华得以展示,让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余静《新课程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教学月刊》,2004年第3期
[2]孙晓天《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3]周日南《新课堂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4]张广祥《数学中的问题探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