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

第八章力一、什么是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教学重点】力的概念【教学难点】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的现象做一个调查。

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力的现象的普遍,同时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增加其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教学反馈】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

探索是经过某些活动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可通过设计观看有关力的作用的演示实验、录像以及学生自己动手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学生的课堂反应积极主动,学习轻松活泼,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二、力的描述【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力的描述课件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的三要素;(2) 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 知道力的单位;(4)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教学难点】力的图示【实践活动】观看足球比赛,观察运动员踢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体会力的三要素在生活中的应用。

运动员在长传和短传时用力有何不同?收集相关资料,做一个小报告。

【教学反馈】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的过程。

本节可通过观看力的作用的录像,激发学生兴趣。

其中部分内容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通过练习对知识进行巩固。

课堂严谨而又不失活跃,学生掌握内容深刻而又牢固。

三、弹力力的描述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授课时间:1~2课时【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弹簧、弹簧测力计、钩码、钢尺、学生也可自己准备圆珠笔上的小弹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弹力;(2)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实践活动】课后“发展空间”中的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教学反馈】本节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

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四、重力授课时间:2课时【仪器材料】弹簧测力计、50g钩码4个、铁架台一个、带有细线的小球、水平仪、一把直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的现象,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等能力;(2) 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并学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3)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4) 能用公式 G = mg 计算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2)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学会用比值处理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2)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3) 通过物理知识与自然、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难点】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实践活动】1. 根据重垂线的原理,制作一个简单的水平仪,检查家中的家具是否放置水平。

2. 制作不倒的“小丑”。

3 如果没有重力,生活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写出你能想到的情况,越多越好。

【课后练习】学生活动手册的练习。

【教学反馈】本节重点是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难点是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到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学生对重力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基础。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

探究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个实验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做好这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学会用比值法处理数据,通过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

让学生从探究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研究活动的乐趣和科学方法的重要。

五、摩擦力【仪器材料】弹簧测力计、木块、砝码(或钩码)、木板、毛巾、棉布、装米的杯子、筷子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的存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2) 知道在一般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3)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4) 知道摩擦力的利和弊,培养学生初步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及摩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体会探究过程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2) 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认识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3)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探究日常生活相关现象中的物理规律的习惯,具有把物理知识用于解释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摩擦现象,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学难点】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教学反馈】摩擦现象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教学中,要多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直观的感性认识出发,认识摩擦现象。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是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因为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究经历和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力的合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合力、分力和力的合成的概念;(2) 学会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实验的探究方法;(3) 了解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实验结论;(4) 会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实验结论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过实验探究,学会怎样求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等效的物理思想。

【板书】第一节合力与分力一、力与分力:一个力对物体的作用与几个力对物体的作用,如果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已知分力求合力,就叫做力的合成。

二、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1)提出问题: (2)制定方案: (3)分析论证:沿同一直线上两个方向相同的力的合力,其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其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沿同一直线上两个方向相反的力的合力,其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的绝对值,其方向跟这两个力中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

二、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仪器材料】书本、铅笔、毛巾、木板、光滑玻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2) 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原理,学会牛顿第一定律实验的探究方法;(3) 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经过举例理解并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从实际现象中分析并获得物理规律的推理意识。

【实践活动】在百科全书或互联网上查找有关牛顿和伽利略的资料,制作一份关于两位伟大科学家的小报告。

【板书】第二节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一、二力平衡同时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我们就说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称为二力平衡。

二、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1)猜想:(2)制定方案:(3)结论: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或合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4)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三、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仪器材料】扣子,卡片,瓶子,小铁球,强磁铁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惯性的定义,会用惯性解释有关问题;(2) 通过观察,了解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的变化;(3)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4) 知道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将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量生活实例,理解和掌握惯性;通过实例和实验探究,掌握力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实践活动】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并做好记录,写一篇题为“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的小论文。

【板书】第三节惯性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一、惯性(1)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我们把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惯性只与质量有关。

二、力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静止的物体要想运动,必须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并且运动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相同的合外力的作用,它将由慢到快。

(3)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合外力的作用,它将由快到慢。

(4)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将发生改变。

一、压强【仪器材料】一头削尖的铅笔、酒瓶、海绵、橡皮泥、沙盘、细沙、体重计、方格纸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压强概念和压强公式,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2) 结合生活实际明确改变压强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3) 在实验探究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控制变量法;(2) 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3) 通过简单估算处理,使学生体会、学习估算的思想和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