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强、张人礼等聚众斗殴案辩护词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人民陪审员:我受被告人张人礼的委托和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的指派,担任张人礼的辩护人。
首先,我对公诉人表现出的专业法律素养和法庭风度表示敬意。
对于法庭审判程序,我认为,除了个别问题上有所失误,尤其在全程播放询问证人张家敏的录像问题上我至今仍然认为不妥以外,总体上还是合法、公正的。
法庭对被告人的权利、对辩护人的权利,也给予了比较充分的尊重。
我希望法庭在本案实体问题上的处理,也能充分做到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公正处理本案。
其次,我要向法庭、尤其是向被告人表示歉意。
在经过四天庭审之后,我由于课务繁忙,不得不中途离开,让我的搭档钟颖律师继续坚持法庭审理,而在庭审过去五天之后,才再次于昨晚12点飞机、今天早上凌晨4点再次来到常熟。
我顺便说一下我为什么接受张人礼的委托为其辩护。
我是作为一个普通的法律人,基于一种朴素的正义感,基于一种没有因为半桶水的法学教育而丧失了基本的常识和良知的法律人,免费为本案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
尽管没有参与全部庭审,但经过查阅案卷,参与法庭调查,我认为我对案件实事的把握是完整的,对案件证据也有深刻和全面的了解。
现依据法庭已经查明的事实,从事实、法律、公理三方面,就本案以及被告人张人礼的行为性质发表如下辩护意见,请法庭予以考虑。
一、事实之辩(一)关于本案两个关键证据的认定经过法庭调查以及艰难的质证,辩护人认为案中两个争议事实值得强调,并对其认定方向发表意见。
1.证人徐建中的证词应当如何认定。
公诉人出示了证人徐建中的书面证言,其中提到本案被告人均不是其公司员工。
但在法庭上,徐建中否定了其在公安机关的证言,明确承认何强等六人均为其公司员工。
至于其在公安机关为何否认,他在法庭上的解释是公安机关找过他40余次,说领导对他的说法不满意,希望他给一个更满意的说法。
最后他不得已给了领导一个更满意的说法。
徐建中在法庭上明确表示,对他以前在公安机关提供的证言中与法庭上证言不一致的地方,应当以法庭上的证言为准。
辩护人认为应当以徐建中在法庭上的证言为准。
根据《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证人在法庭上的证言与其庭前证言相互矛盾,如果证人当庭能够对其翻证作出合理解释,并有相关证据印证的,应当采信庭审证言。
”据此规定,辩护人认为徐建中对自己在庭上的证言与之前在公安机关所作的证言之间的矛盾给出了合理解释,应当采信其在法庭上提供的证言。
2.被告人何强打给曾勇的电话应当如何理解。
公诉人认为何强有挑衅的言辞,对此辩护人认为公诉人没有举出充分的证据加以证明。
“钱在我这里,有本事你来拿”。
我也承认这句话本身具有一定的挑衅意味,但是是不是就是说你有本事过来打架,我认为证据不足。
我们自己平常说话,很多时候也具有挑衅的意味,难道只要语气不够友好,就可以认为是相约打架吗?鉴于本案曾勇曾经殴打、威胁过被告人的老板徐建中,何强对曾勇不客气完全在情理之中。
至于他说这话就是邀请打架,连证人曾勇都表示否认,公诉人又怎能替当时当地的当事人进行判断呢?公诉人的判断怎么可能比证人曾勇的判断更加准确呢?因此,辩护人认为,对于何强的电话,不应当认定为相约打架,不应当认定为挑衅。
尤其是联系到电话挂断之后何强还感到害怕,又打电话回去想问问对方到底什么意思这一事实,更说明何强只是语气不够友好,并不能证明何强具有基于斗殴的故意而挑衅的事实。
(二)对本案起因、经过、结果的完整叙述由于公诉人在出示第二组证据时对于本案的全过程并未完整展示,对于法庭、对于公众都容易引起误导,因此,辩护人想在这里再简单地再现本案的完整过程,希望能对法庭完整、全面、真实地认定事实有所帮助。
1.起因。
本案的起因,是由于曾勇等人的不法行为。
根据证人徐建中的证言,本案的最初起因,是因为徐建中欠了叶加烨赌债,委托曾勇等人进行催讨,催讨过程中对徐建中进行了殴打、辱骂。
徐建中因不希望与这种崇尚暴力完全不讲道理的黑社会打交道,曾经向常熟市公安报过警。
在没有获得警方充分重视和足够保护的情况下,徐建中想让自己的手下何强来帮着处理这个事情。
我要着重解释一下,让何强来解决这个问题,并不等于让何强通过打架斗殴来解决这个问题,辩护人对事实的理解是,由于曾勇等人殴打徐建中在先,徐建中不愿意再与曾勇等人接触,所以让何强来接手这个事件。
在案件进入第二阶段后,根据法庭查明的事实,本案当中,2011年4月2日上午12:45左右,曾勇等人进入被告人所在公司,进门就将刀架在被告人张胜的脖子上,并两次将被告人何强打倒在沙发上,对本案其他被告人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殴打。
在这种情况下,被告人不得不奋起反击。
从上述事实来看,无论是曾永殴打辱骂徐建中的行为,还是案情发展到第二阶段后对何强等殴打的行为,都是曾勇一方肇事于前,何强等人防卫于后。
对于案件的发生,曾勇等人有明显的过错,是明显的犯罪行为。
何强等人完全是防卫的姿态。
就案件的直接起因来看,则是由于曾勇等人的上门殴打和伤害。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本案都是由曾勇等人的不法侵害所引起,何强等人的行为都是为了防止自身合法的人身权利不受非法侵害采取的自卫行为。
2.经过。
在本案打斗的过程中,由始至终,被告人的行为都是被动防御,没有一个画面显示被告人主动出击。
从公诉人出示的现场录像来看,何强在刚开始时虽然向门边走了一下,但是其走到门边行为的目的是想看看当时的情况。
在曾勇等人进入房间之后,何强立即退回房间,并没有主动向曾勇挑衅,也没有主动击打曾勇。
之后,曾勇等人主动将匕首架在张胜的脖子上,龚军一拳将何强打倒在沙发上,何强从沙发上站起来之后,龚军第二次将何强打倒在沙发上。
何强在愤怒的情况下拔出菜刀,与对方进行打斗。
3.结果。
打斗之后,对方受轻微伤,本案被告人也各有不同程度的受伤。
之后对方砍刀队成员扬长而去,离开的过程中又将一行人撞倒,在交通肇事之后没有采取任何救助即从容离开。
在这里我要着重指出公诉人观点中两个致命的错误:第一,公诉人说,何强谈判的行为,与敲诈勒索没有区别。
我想再次强调其他辩护人已经提到的事实:曾勇并非徐建中赌债纠纷的当事人,徐建中从未欠过曾勇赌债。
徐建中欠下叶加烨赌债,本身是受到叶加烨的蛊惑和欺骗。
其事后与叶加烨的谈判,也是基于一种事后的补救,是一种事后的反抗。
在这个过程中,本来是黑社会敲诈勒索在先,公诉人却视而不见。
我真不想说,但又不得不说,公诉人对为澳门赌博集团保驾护航的热情勇气可嘉。
第二,公诉人说,何强掌控局势,何强指挥整个过程。
之所以有这种错误认识,就是因为公诉人片面地截取了事实,从而颠倒了因果关系。
如果我们把事实推进到2011年春节之前,推进到曾勇等人到中发公司对徐建中殴打、辱骂、强迫其签下本不存在的债务欠条,我们还会认为是何强在掌控局势吗?曾勇等人打完架之后扬长而去,从容地在苏州的大街上蹓跶了三个多小时,之后又从容不迫地地到九华山烧香,其行动、其气派,多么象一个黑社会老大!了解了这些事实,我们还会认为是何强在掌控局势吗?掌控局势的人身陷囹圄,被掌控局势的人在大街上蹓跶,在九华山烧香。
世界上有这样的掌控局势吗?(三)被告人张人礼在本案中的作用在上述过程中,被告人张人礼并没有参加何强与杨佳之间的谈判,其对曾勇等人到来的具体情况并不知情。
虽然张人礼也预料到可能会有打架,并且也准备了刀具,但是从主观上看,张人礼对于打架的事情并不希望发生。
在进入打架过程时,张一直躲在何强的后边。
虽然也挥舞了菜刀,但是没有伤到任何人,说明其并没有斗殴的故意。
尤其是,当杨佳等人试图从后门攻入继续进行不法侵害时,张人礼尽力将后门堵住,说明张人礼并不希望打架。
可见,本案被告人并不具备斗殴的故意。
其所有行为,都具有明显的防卫性质。
二、法律之辩(一)本案曾勇等人的行为属于不法侵害刑法第21条第1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本案曾勇等人,刚开始对徐建中进行了殴打、威胁、侮辱,对徐建中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在委托何强等人与曾勇的手下杨佳谈判未果的情况下,徐建中的人身安全持续处于曾勇等人的威胁之下。
在何强希望曾勇等人不要继续骚扰之后,曾勇等人误认为何强是在向其挑衅,因此纠集了24人,浩浩荡荡开到何强所在的公司,进门即将匕首架在张胜等人身上,二话不说即将何强两拳打倒在沙发上。
估且不论曾勇等人是否黑社会,其案前侮辱、殴打徐建中,发案时纠集20余人浩浩荡荡来到何强公司,见面后不由分说即行打杀的行为,正是刑法所规定的典型的不法侵害。
被告人对曾勇等人进行打击的行为,正是为了保护他们的人身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完全符合刑法规定的正当防卫的要件,因此属于正当防卫,不应当负刑事责任。
(二)本案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挑衅值得指出的是,本案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防卫挑衅。
所谓防卫挑衅,是指为了加害而故意以言语、行为等方式,通过侮辱、辱骂、等策略,故意激怒对方,使对方处于非理性状态,意图使对方主动对自己进行攻击,从而达到加害对方的目的。
本案当中,被告人何强并不具备挑动对方攻击自己以达到加害对方的故意。
从证据来看,何强与对方在茶楼喝茶,并没有语言挑衅对方,双方虽然不是相谈甚欢,也是语气平和。
回到公司后何强应董事长要求给曾勇打电话,也只是说了一句话,对方就将电话挂断,这时候何强并没有挑衅对方。
相反,在听到对方语气不善之后,何强再次打电话给对方,就是因为感到害怕。
可见何强并无挑衅对方的故意。
至于何强的语气,这是各人说话的习惯不一样。
即使有不恰当的地方,也是作为对方行凶的被害人有微不足道的过错。
这并不妨害对方行凶的事实和本案被告人实际上属于加害行为的被害人这一事实。
(三)被告人不构成聚众斗殴聚众斗殴,在主观方面要求有斗殴的故意,客观方面要求有斗殴的行为。
首先从主观方面看,从庭审查明的事实来看,本案各被告人均无斗殴的故意。
各被告人在接受讯问时均表示,何强曾经告诉大家,不要主动打人。
被告人张人礼明确表示,他不想打架。
如果是有斗殴的故意,各被告人在对方上门时应当表现出很兴奋,但本案被告人都是感到害怕,主观上并没有希望打架。
其次从客观方面来看,各被告人也都是在被人殴打行凶的时候奋起反击,并没有主动打人。
很多被告人是在被刀架在脖子上的时候不得已采取的防卫行为。
尤其值得强调的是,张人礼主观上并无斗殴的故意。
一是张人礼并不知道究竟要发生什么事情。
二是张人礼虽然准备了刀具,但是公诉人自己也承认,本案关键并非是否有准备,二是准备做什么。
公诉人并没有任何证据证据证明张人礼准备刀具的目的是斗殴。
关于张人礼有斗殴故意的事实,没有任何证据证明。
相反,张人礼没有斗殴故意的事实,反而昭然若揭。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三点:在具体得打架过程中,张人礼躲在何强身后,并未与对方有过任何直接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