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创新精神

民族创新精神

1.民族创新精神的基本内涵民族创新精神是一个特定的文化概念,不同于一般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生成、发展演化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民族生存哲学,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生存和延续的灵魂,亦称民族意识;而民族创新精神则专指民族精神中积极追求真理,不惧邪恶,求真、求善、求美、求新的精神气质。

民族创新精神是民族精神中的最优秀品质,是表征民族文化活性的关键特征。

同样,民族创新精神强,就说明这一民族朝气蓬勃,文化运行健康,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发挥良好。

民族创新精神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民族历史感强,有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

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一个有高度历史责任感的民族,自觉把民族的兴衰作为个人及团体的当然责任,对民族未来既充满希望又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表现为对国家、对民族生存与发展怀有高度责任感的一种深层次的高尚情操;具有这种忧患意识的人,能自觉地把民族和国家的尊严置于个人荣辱之上,把民族和国家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能为维护民族荣誉而积极工作,有很强的献身精神;具有这种忧患意识的人能从民族大计出发,胸襟开阔,放眼世界未来,勇于冲破旧思想,放弃自我和蝇头小利,有求新、求实、求善的大无畏气概。

历史上,凡是民族忧患意识强的民族,创新性度都很高,发明、发现以及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数量也多。

这是民族创新精神的首要特征。

第二,民族成就感强,有强烈的创新心态。

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都普遍具有高度的成就价值取向,自觉把创新作为个人发展和实现自我的必要手段。

整个社会充满人人好学、力争上游、追求成就的氛围,表现出对创新、对发明、发现以及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强烈的趋同心态。

这种创新心态是民族成就感的集中表现,也是民族进步的动力源泉。

许多现代化学者都把"成就取向"作为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准,可见,民族成就感是表征民族精神面貌的关键特征。

第三,民族理性强,有强烈的科技兴国意识。

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具有高度的民族理性,自觉客观地审视民族的发展历史和科学走向,有强烈的振兴科技意识。

全民族尊重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发展科技蔚然成风,并且已内化为民族的基本性格和价值取向。

既制定了完善的科技发展政策,鼓励发明创造,又大力投资科技事业,建立多元多级的发展科技体系。

更重要的是,不仅大力发展科技,深入民心,科技兴国成为国策,而且国家建立起科学的决策体系,崇尚理性,注重社会功效,在职业成就基础上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关系,民族自主性强。

第四,民族教育水平高,有强烈的办教兴邦意识。

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必然是现代教育水平高、教育创新倾向强、办教兴邦意识贯穿于全民族教育行为之中,具有很强的民族现代教育意识。

一是民众有良好的教育心态,把教育作为人生的根本需要;二是实现了教育的现代转型,国家注重教育服务经济发展,办教兴邦已成为全民族的共识;三是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培养出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人才;四是建立起系统的科技教育体系,培养出各层次的科技人才,民众具有较高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素养;五是公民道德教育水平高,遵纪守法,敬业爱业,社会安定。

第五,民族文化创新强,有强烈的文化再塑意识。

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其民族文化中创新频仍,各种发明、发现很多,并且积极不懈地引进外域的各种新技术、新思想、新思维和新方法等;其民族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世界性特征,思想开放,开明开化,有胸怀世界、放眼全球之大度,也有积极进取、敢立世界先进之林之壮志;其民族意识中具有很强的反思特征,善于对传统进行理性批判,检讨梳理,把传统与当代及未来联系起来,有重新阐释民族文化传统,对传统做出新定义之认识,又有重塑文化走向,再构民族文化体系之雄心,把文化置于未来发展的坐标上,充满着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

民族创新精神是民族文化长河奔腾不息的动力之源,是民族精神中灿烂的明珠。

它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挖掘开发这种精神,是民族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和重要工作。

因此,教育创新既是民族创新精神的一部分,又是民族创新精神之基础。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

刨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

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

例如:不满足已有认识(掌握的事实、建立的理论、总结的方法),不断追求新知;不满足现有的生活生产方式、方法、工具、材料、物品,根据实际需要或新的情况.不断进行改革和革新;不墨守成规(规则,方法、理论、说法、习惯),敢于打破原有框框,探索新的规律,新的方法;不迷信书本、权威,敢于根据事实和自己的思考,同书事和权威质疑;不盲目效仿别人想法、说法、做法),不人云亦云,唯书唯上,坚持独立思考,说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不喜欢一般化,追求新颖、独特、异想天开、与众不同;不僵化、呆板,灵活地应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都是创新精神的具体表现。

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一个方面,与其他方面的科学精神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

例如:创新精神以敢于摒弃旧事物旧思想、创立新事物新思想为特征,同时创新精神又要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只有当创新精神符合客观需要和客观规律时,才能顺利地转化为创新成果.成为促进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精神提倡新颖、独特,同时又要受到一定的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制约;创新精神提倡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并不是不倾听别人的意见、孤芳自赏、固执己见、狂妄自大,而是要团结合作、相互交流,这是当代创新活动不可少的方式:创新精神提胆大、不怕犯错误,并不是鼓励犯错误,只是出现错误认知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创新精神提倡不迷信书本、权威,并不反对学习前人经验,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精神提倡大胆质疑,而质疑要有事实和思考的根据,并不是虚无主义地怀疑一切…“总之,要用全面、辩证的观点看待创新精神。

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中华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的文化浓缩,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支撑和动力,是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灵魂。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民族是一个历史性的民众概念。

因此民族不能狭隘地理解为自然性的,如同人们所说的被“大地”和“鲜血”所规定。

民族必须宽广地理解为文化性的,这就是说一个民族在根本上是被思想和精神所铸造的。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一个民族就表现为其民族精神。

说起中华民族精神,人们一般都会想到爱国主义。

从屈原、岳飞到抗日战争的英雄等都是广义的爱国主义者。

爱国主义无疑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但它并不为中华民族所独有。

事实上,美国和欧洲的国家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甚至极端化为一种白人中心主义。

人们之所以将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特征,是因为十九世纪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外来民族的欺凌、压迫和剥削,而需要以爱国主义来凝聚人心,努力奋斗而获得民族解放。

除了爱国主义外,人们还认为勤劳、勇敢,热爱和平、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等是中华民族精神各种具体的表现。

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的确显现了这些美德。

但也必须承认,世界上其他优秀的民族也拥有这些美德。

这就是说,它们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特本性,而是人类文明所共有的属性,甚至可以说是普遍人性。

因此我们必须揭示出中华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不同的精神。

但何处可以寻找到它呢?民族精神不仅表现在其一般的日常生活和伟大的历史事件,而且表现为其智慧,并主要包含在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等形态之中。

其实,西方的民族精神也就是西方的智慧。

古希腊的智慧结晶为《荷马史诗》,它要人成为英雄。

所谓英雄具有如下美德: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

中世纪的智慧表达于《新约全书》,它要人成为圣人。

作为圣人的美德就是:信仰、希望和博爱。

近代的智慧见于卢梭等人的著作,它要人成为公民,也就是自由人。

一个公民的基本美德为:自由、平等、博爱。

这些不同时代的智慧铸造了西方人的民族精神。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拥有其独特的智慧。

中国的智慧主要表现在儒道禅(佛)的思想当中。

儒家主要是主张仁爱天下。

它要人如同爱自己的亲人一样而爱天下大众,因此就有“四海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之类的箴言。

仁义道德成为了中国人做人的基本规范。

与儒家不同,道家强调道法自然。

它认为文明压抑了人的天性,因此希望回归自然,让人性得到自由成长。

作为外来的文化,佛教在中国却生根、开花和结果。

佛教宣扬的悲智双运就是要求人们通过心灵的觉悟获得慈悲和智慧。

大乘佛教所具有的菩萨情怀不仅渡己,而且渡人。

唐宋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都行走在儒道禅(佛)之间,他们的思想也影响了一般大众的生活、思考和言说,从而陶冶中华民族的气质、性格和精神。

因此可以说,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就是儒家的仁爱天下、道家的道法自然和佛家的悲智双运。

这使中华民族不仅不同于西方民族,也不同于东方的其他民族。

毫无疑问,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传统也影响了每一个当代的中国人。

对它任何简单的否定或者肯定都是无济于事的,关键在于如何批判地对待中华民族精神。

所谓批判就是区分,也就是说要判别出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从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这才是真正的发扬传统。

与发扬传统的同时,是面向世界。

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主要是西方文明)的交融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命运,因此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而丰富自己。

但这一切不过是一种准备。

我们的目的是建立新的中华民族精神。

它既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无论身在故土还是异国他乡,每当听到这雄壮激昂、催人奋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刻,深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便会油然而升,不知有多少人为此而流下激动的热泪。

就像看到“神州五号”飞向太空,看到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国女排二十年后重新登上奥运冠军领奖台时一样,心朝澎湃,热血沸腾,泪水再也无法忍住。

这仅仅是平凡的泪花吗?不!她是一种化身,一种超越时间、空间的精神力量的化身,她有一个崇高而伟大、流芳百世传颂万年的名字——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所折射出的底蕴和更深一层的内涵则是纯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