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20172018年七年级上语文期末考试————————————————————————————————作者:————————————————————————————————日期:2017~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初一年级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6 页,共100 分。
考试时间120 分钟。
2.所以答案一律用钢笔或圆珠笔(蓝色或黑色)写在答题纸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否则为无效。
一(26 分)1. 请将下面语句用楷书或行书准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3 分)学问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参考答案】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汉字书写,难度系数较低,但是想得满分较难。
书写时应注意抄写正确,其次要尽量做到工整和美观。
2.根据课文默写名句及作者。
(10 分)(1)子曰:“,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2),洪波涌起。
(曹操《》)(3)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4),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5),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6)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7)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8)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参考答案】(1)不义而富且贵(2)秋风萧瑟观沧海(3)影入平羌江水流(4)不知何处吹芦管(5)夜阑卧听风吹雨(6)便引诗情到碧霄1(7)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8)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识记能力,难度系数不高。
最后一题理解性背诵,《诫子书》中“修身养性”“淡泊宁静”的提示已经比较明显了。
但是个别字词属于易错字,应注意区分,比如“霄”。
此外,现代文的背诵默写一直是很多同学的难点,应格外注意,这些名句在我们的秋季班入门测中都有所涉及。
3.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4 分)(1)掺和(.)(2)晕眩()(3)nüè()待(4)荒dàn()不经【参考答案】(1)huo (2)xuàn(3)虐(4)诞【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难度系数不高,但是要求学生能够清晰地掌握这些易混淆的字音字形。
比如这道题里面的“诞”就很容易记混,还有“huo”的轻声也很容易搞错,同学们应认真对待。
这些字音字形在我们的秋季班入门测中都有所涉及。
4.下列汉语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2 分)..A.“愿望”“冷静”“浏览”分别是名词、形容词、动词。
B.“美丽的大自然,万物鼎盛。
”这句话中的“美丽”和“鼎盛”是褒义词。
C.“喜悦”“直爽”“轻捷”是一组近义词,都是形容高兴、快乐的样子。
D.“在我眼里,他就想着快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参考答案】C【解析】“轻捷”的意思是动作轻快敏捷,与“喜悦”“直爽”并不是近义词,也不是形容快乐的样子。
5.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 分)A.为保障游客权益,是游客在参差不齐的旅游信息中不受骗,国家大力整顿了旅游市场。
....B.《科学报道》中的电视节目就是想以刨根问底的方式来解读世界奇特的事情。
....C.全县干部群众要以精益求精的态度认真对待工作,全身心投入,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D.他们俩虽是孪生兄弟,但性格一刚一柔,大相径庭。
....【参考答案】A【解析】A. 参差不齐本意是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旅游信息不能是整齐的,错误。
B.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这里用来形容《科学频道》的电视节目是恰当的,正确。
C. 精益求精指好了还求更好,这里用来形容全县干部群众的工作态度,符合句义,正确。
D. 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这里说孪生兄弟性格一柔一刚,正确。
6.下列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 分)A.《猫》的作者是现代文学家郑振铎,文中详写了“我”冤枉第三只嘛的事情,表现了“我”的难过、自责、愧疚之情。
B.《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选自《伊索寓言》,这本书是古埃及作家伊索所著。
书中的故事篇幅虽小却寓意深厚。
C.《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在文中表达了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D.《天上的街市》诗人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想象成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把空中的流星想象成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期盼之情。
【参考答案】B【解析】伊索是古希腊人,B 选项错误。
7.鲁迅评论吴承恩《西游记》“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你认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四人中,哪一个人最富有人情味?请联系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3 分)【参考答案】示例:我认为猪八戒最有人情味,他吃苦耐劳,对师傅忠心耿耿。
唐僧在宝象国遇难后,八戒为了救师傅,不畏艰难,专门去花果山用激将法请悟空出山。
【解析】此类题目为开放性题目,回答言之有理即可,不过要注意结合小说具体内容。
(一)古诗阅读。
(5 分)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梦逐春风到洛城。
8. 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 分)A. 诗中描绘的景物有杨柳、细雨、残花、流莺等。
B. 从春景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这里是运用了诗歌表现手法中起兴的传统手法。
C. 从诗中的描写来看,这首诗所写的季节是早春时节。
D. 诗中“阴阴”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
【参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残花落尽见流莺”,残花已经落尽,可知已经是晚春了。
C 选项错误。
9. 诗的最后两句语言平易自然,而想象却非常新奇,意境也十分美妙,请简要赏析。
(3 分)【解析】本题为赏析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诗句的理解与分析。
通用公式:手法+具体运用+艺术效果+情感表达。
学生需根据诗句内容,将诗人的想象描绘出来,再分析这样的想象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上句写春风吹梦,下句写梦逐春风,一“吹”一“逐”,都很富有表现力。
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
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
在诗人笔下,春风变得特别多情,它仿佛理解诗人的乡思,特意来殷勤吹送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而无形的乡梦,也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10 题-13 题。
(13 分)【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天瑞篇》【乙】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4——《韩非子·外储说左上》10.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1)若屈伸呼吸()(2)其人舍然大喜(..(2)先自度其足()(4)及反,市罢(..))【参考答案】(1)你(2)同“释”,解除、消除(3)测量(4)等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翻译能力,前两个小题是课内文言字词,学生只需要按照书下注释答题即可;后两个小题是课外文言文字词,难度较低,第一个“度”字,读duó,有成语“审时度势”,所以是测量的意思;第二个“及”字,也是比较常见,是等到的意思。
11.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与例句中“之”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A. 久之,目似暝,意瑕甚B. 两狼之并驱如故C.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D. 反归取之【参考答案】D【解析】“因往晓之”的“之”是代词,指忧天的杞人。
A. “久之”,音节助词,不译。
B. “两狼之并驱如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 “宋之丁氏”,宋国的丁氏,之,的。
D. “反归取之”,代词,指鞋。
12.翻译句子。
(4分)(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参考答案】(1)杞国有人担心天地崩塌坠毁,身体没有寄托的地方,不能睡觉吃饭。
(2)郑人说:“我宁可相信尺寸,也不会相信自己的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学生在答题时应做到“逐字逐句,字字落实”,切忌意译。
同时,关键字词一定要翻译准确,比如“忧”“宁”等。
13.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各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参考答案】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并给人以启示。
甲文是说人不应有不必要或无根据的忧虑,乙文说明墨守成规,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解析】本题考查寓言的定义及学生对选文的理解。
甲文是课文,不再赘述。
乙文的郑国人因为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
揭示了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
【参考译文】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郑国人)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
(郑国人)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
”就返回家中拿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三)课内现代文阅读。
(11 分)皇帝的新装(节选)安徒生当布料还在织布机上的时候,皇帝就很想亲自去看它一次。
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
然后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所在的地方去。
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线的影子也看不见。
“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
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
”“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的满意!”于是他就点头表示出他的满意。
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因为他不愿意说出他什么也没有看到。
跟随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有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