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当代大学生时代精神培育

论当代大学生时代精神培育

论当代大学生时代精神培育摘要:大学生时代精神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热爱祖国、服务人民、无私奉献、敢于创新等时代精神,加强大学生时代精神教育就要突出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凸显教育内容的“先进性”,实现教育手段的“多样性”。

关键词:大学生、时代精神、改革创新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优秀代表,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文化层次,青年人所固有的敏锐积极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决定了大学生是社会中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文化素质、专业素养,更应努力提升自身道德素质,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在全球化浪潮和多元文化冲击下的今天,大学生无疑是历经考验的一代,其总体精神面貌是好的,积极向上,充满活力,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部分大学生信念模糊,价值观呈现功利化倾向,社会责任感缺乏,缺乏团结协作精神,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忽视法纪公德等,这些与这个时代的先进文化格格不入。

当前,加强对大学生时代精神的培育和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素质的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一、时代精神基本内涵与特征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特有的、反应社会进步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的精神,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时代文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内在、深层的精髓与内核,是对现代文明最高层次的抽象,它决定于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时代文明的客观的、本质的潮流和发展趋势,并积极推动时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而任何一种独特的社会精神气质又都反映出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发展趋势和人们所从事的伟大事业的历史内涵。

时代精神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时代性,每个时代精神都是时代的产物,反映时代特征;二是民族性,时代精神是优秀民族精神在当代的表现,因民族的历史传统不同而不同;三是先进性,时代精神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是指引民众精神追求的方向;四是社会性,时代精神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一旦产生便反作用于整个社会系统;五是实践性,时代精神立足与实现实践并指导实践;六是变动性,时代精神不是一种“范式”或“模式”,它是一种文化流,具有更替性。

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不能没有自己的精神,这种精神从历史的角度看,称之为民族精神,而从现实的角度看,则指的是时代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民族的共同意志和思想状态的集中体现,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升华,是30年来我国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精神动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二、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时代精神当代大学生应铸就以下几方面的时代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发图强,建功立业。

1、胸怀天下的爱国精神爱国主义是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浓厚感情的崇高精神。

热爱祖国是对人的首要的、基本的道德要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至高原则。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1]”对于大学生来说,爱国主义应该表现为理想和现实的层面,在理想层面,要求大学生胸怀祖国,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建设国家的志向;在现实层面,要求大学生要把理想化作现实,在大学生活中珍惜时间、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全面发展,以期成长为社会栋梁人才,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2、无私奉献的服务精神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长期提倡的一种高尚道德。

高等学校的道德建设,也应当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在大学生中倡导服务和奉献精神。

要倡导大学生尊重人民,理解人民、热爱人民、关心人民,[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p3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要鼓励大学生响应国家号召下基层、下西部,深入群众,坚持从人民中来,回人民中去。

3、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科学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只有坚持科学、反对愚昧,国家才能发展,民族才会强盛。

站在时代前沿,拥有大量的科学知识的大学生不仅要自身崇尚科学,坚持创新,把科学的精神贯穿在学习生活工作当中,更应以所能及地在家庭、社会生活中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反对愚昧,敢于同愚昧落后作斗争。

大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也是未来科技领域里的精英,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更是当务之急。

有了科学精神,才能有正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开拓创新,才能进行发明创造。

4、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一种综合的精神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品质等。

创新是事物不断更新的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灵魂。

没有创新,就没有新陈代谢,社会就会成为死水一潭,就会停滞不前。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应该具有首创精神(创新精神)去适应新的21世纪人才深造和国家发展的需要;积极进取、勇往直前,让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经成为我们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保证和思想精神武器。

5、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团结互助是集体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是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发挥的是集体的作用,团结互助有利于凝聚人心、汇集人气,克服常人所不能克服的困难,取得常人所不能取得成绩。

“以团结互助为荣”要求学生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懂得关心、关爱他人,乐于助人,尊重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消除自私自利,讲求合作,讲求共同进步。

在当前,大学生自我意识凸现,集体主义教育、团结互助精神教育更是意义重大。

6、正直公平的守法精神法律是道德最底线。

法纪观念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补充和有效保障,法纪观念推动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中国向来注重遵纪守法,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加强大学生法纪教育就要树立大学生守法意识,增强大学生法制观念。

反映在校园生活中就应该自觉遵守校纪校规,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由党的性质和党的政治目标所决定的,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增强法制意识外,还应增强民主意识,培养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树立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观念,学会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法制、民主与纪律等关系问题。

7、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艰苦奋斗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讲的是要成大器,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

艰苦奋斗既是指不畏艰难困苦,与困难或恶势力作英勇顽强的斗争,又是指能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勤俭节约。

艰苦奋斗的要旨在于奋斗,对大学生进行奋斗教育,一是要鼓励大学生勇于面对挑战,不怕艰难困苦,敢于在奋斗中前进;二是要引导大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奢侈,不浪费。

8、放眼国际的开放精神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着特征。

实事表明,有开放意识的人才才能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勇敢地走向世界经济舞台,拓展国际市场。

在当代,国际主义精神被赋予新的内容,即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参与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如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等),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等等。

大学生在学校里,应当学会并懂得运用国际法律法规、国际惯例,培养处理国际经济交往和技术合作的能力,并且要努力学习和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为我所用。

三、加强大学生时代精神培育的途径根据时代精神的基本特征,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时代精神的培育,应突出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教育内容的先进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一)突出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是时代精神中最核心的内容。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新时期中共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反映,其价值指向是以促进社会广泛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人为本必然成为时代精神的内在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确立教育的主体性,“教育是主体为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唯在发挥人性,是指达到完美的境界”,“其目的是人性不是人力”,传统德育忽视了道德教育的主体性,道德教育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也随之丧失了主体的地位。

貌似具有绝对权威的教育者不过是一个由上向下传达信息的中介人,少有自己真正的参与,垂直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成为一种被模塑的对像、一种原料胚胎,教育的任务必然就是加工塑造,缺乏对学生主体的真正尊重,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失去了完善自身德性德内在动力。

我们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要把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其最终的目标指南。

从教育对象观的角度看,最重要的是确认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

(二)凸显教育内容的“先进性”1、发挥“主导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时代精神与时俱进的源泉,加强大学生时代精神培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时代精神教育中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个伟大的理论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体现。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伟大的理论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反映着自己时代的本质特征、历史潮流和时代要求,担负着自己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任务,并为同时代的各种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原则和思维方法,给人指明前进的方向,推动时代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学习马克思主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才能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

为此,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样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培养出合格的“四有”新人。

2、彰显“民族性”。

民族精神表现在一个民族的全部社会实践中,是对其社会存在的反映,而时代精神体现在一个时代,多个民族的生活实践中和精神生活中,是在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存在的反映。

加强大学生时代精神培育要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不乏超越阶级、超越时代的精髓内容,数千年来形成的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传统道德,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

要注意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的传统道德。

我国优良的传统道德,对我们高校的道德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当然,传统道德必然打着封建社会的烙印,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我们不能全盘照搬和继承,而应当有批判地继承,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加以科学分析,吸取其精华,扬弃其糟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