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课堂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
如何创设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教师的课前精心准备,课上灵活机智,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参与获得知识,尝到探求知识的乐趣,并努力把外在的兴趣引向内在的学习。
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激发他们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语文素养是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非物质基础。
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语文综合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无论是哪个学段的学生,都应该具备本学段相应的语文素养。
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和语文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而且也表现为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等内容”,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
显而易见,语文素养,不仅是语文的素养,也是整合的素养。
•如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应具备的综合语文素养?根据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要求、现状和将来社会的要求,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本人作如下探析:•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情趣•新时代的小学语文课程,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从宏观到微观,给学生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美的世界。
多种体裁的课文以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文字,多方面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深入地刻画了社会生活美,具体地体现了语言艺术的美,散发出时代气息美。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
”可见,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当如此,要知道生活充实精彩,学生语言表达才可畅快淋漓,从生活中感受学习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小学语文教学从课堂走向生活,是生活中的场景在生活的再现。
不少儿童具有活动的天性,有意注意时间较短, 只有尊重儿童爱玩、爱动的天性,创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听说读写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设置情景进行了教学。
为了再现语文课文中活灵活现的生活场景,每次教授新课,我都准备好所有物品并扮成相应的人物。
记得上过一堂看图写话的作文课,是关于春天风景的,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图片,指导学生观察,感受,进而联想,然后在有所悟之中提笔写作。
然而让我惊讶的是,居然有个学生在动笔画画,在努力压制住对学生如此“不认真”的气恼后,倾听了学生平心静气的解释,才豁然开朗,原来,这个孩子特别喜欢美术,甚至每次写日记都会配上插图和花边,平时看她的日记也是一种美的享受,这次习作,她对春天的鸟语花香、万物复苏感悟很深,所以情不自禁地画起画来,我想:以画代写,以写描画,这不正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看图写作吗?想到这里,我便提议班上一个歌声甜美的女孩子为大家领唱了一曲《春天在哪里》,和着轻松的纯音乐,孩子们顿时文思泉涌,奋笔疾书,整个课堂也变得“鸟语花香”起来。
那堂课给我感触极深,原来,语文并不是文字的语文,还可以变得如此“绘声绘色”,正是通过美术、音乐等多学科的内容相互融合促进,这样轻松活泼的气氛,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快乐学习的情绪,才有了那堂别开生面的生动的语文写作课。
•二、以生活的体验,培养学生语言素养•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素质入手,帮助学生建构自主学习模式,营造一个能进行交际实践的学习环境,组织开展科学高效、生动活泼的学生活动,让学生通过视、听、说等综合活动, 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来学习新的知识,进行语言技能训练。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生活体验,增加生活积累。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生活运用中“易于动笔”,在生活的驱动下“乐于表达”,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出来。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建立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作文教学体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问题,通过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生活,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分析污染的原因,尝试提出解决的方法。
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笔写作,获得表达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中,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那么我们的教学应尽还原生活。
课前,我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
如:观察大堤海景、乡村的花草树木、小河田野、日出日落、小桥流水……并尽可能让学生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感受大自然。
通过一些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们的语言素质。
•(一)编故事小学阶段的课文内容较简单,学生一看手势、图片就明白,中间缺少思考过程。
虽然理解了,但对语音不能保持注意力。
如果教师能把语言材料编成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在讲述时再配以简单的手势、图片的提示,就能在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的同时,利用童话的故事情节所制造的悬念,使学生积极思维,保持注意力,最终使学生深刻地感知材料。
教师在讲述中配以简笔画,学生在整个呈现过程中保持了精神的高度集中,一边小声地学着教师用夸张的语调念, 一边思考句子的意思。
这样,即使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理解新句型并牢牢记住读音。
下课后教师还可要求学生自己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再一次进行了语言的技能训练。
•(二)表演讲故事可以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带领他们进入各种梦幻般的美好世界,从而使语文带上一种神奇的艺术色彩和魅力,使他们永远对它保持新奇感,永远被它所吸引,起到了维护积极情绪之作用。
在学习了一些、童话故事和寓言故事之后,我在此基础上将它们改编成一个个小短剧让学生演(老师当导演)。
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学起来兴趣盎然、轻松愉快、情绪高涨。
其实演剧的过程也是学生“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而不是机械的训练和模仿别人谈话,这样,学生学会了怎样表达,怎样使用语言。
在操练表演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重对一些学习有困难学生的积极情绪的培养,多给他们机会,在语气、语调上加以适当的夸张,而且适当降低难度,使他们感受到表演故事的乐趣,从而提高语言素养。
•(三)多媒体摆在我们面前的教科书就是教科书而已,不能说话也不能动。
在教学中本人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让教科书“活”起来、动起来、形象起来、发出声来,让“活”的教科书震撼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在备课时首先确立本课“寻找美—表达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美育主线,开课让学生看五彩池的录像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寻找五彩池的自然美,继而鼓励学生用过去所积累的语言文字自由表达五彩的自然景观,带着这些初步的感受进入课文的学习,在学习中体会、感悟文章所表达的语言文字美,作者的情感美,描写的五彩池的意境美、科学美,在此感悟的基础上再进入鉴赏和创造的环节。
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们知道了美来源于生活:奶奶的故事在作者孩提时产生的梦境,却在形态万千的大自然中找到了。
水本是无色、无嗅、无味的,可五彩的水却是交织、重叠着咖啡色、柠檬黄、天蓝色、橄榄绿等。
为什么会这样呢?课文中,作者用科学的光的折射原理,以优美的想象丰富的文字比喻,将池底的景色呈现出“石笋、山丘、山峰、宝塔、珊瑚”等绮丽风光,这本身就是一个出乎寻常的文字创造,这就是语文教学所独具的文学美的魅力,在此感悟的基础上,学生会自主地去鉴赏五彩池的美,激起赏读欲望,评美热情,甚至个别同学还会带着个人的体验批判美的不足,再生美的句子等。
如此,便水到渠成地激发出学生的创造与灵感,亦或创造写文,亦或口头表达创造文,亦或创造画文,学生画出了理解感悟后的五彩池的各种景观图。
•三、语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积累•因为积累是人的文化底蕴的积淀,是语文素养的基石。
积累的多少既是衡量语文素养的高低、优劣的显性标准,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
在课文学习过程中要发挥朗读的作用,在朗读的过程中,无声的语言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声,记于心,文中的人、情、景、物越出纸面,学生多方面的感知了教材,不假思索的感受到了文章所写事物的美。
如《观潮》教学中,当学生读到“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时,学生平时积累过好词“人声鼎沸”,一读到嘴里,语气就如词语所表达的意思一样,变得热闹非凡,人山人海,学生仿佛感觉自己变成了观潮的一员,站在大堤上感受江面的清风,倾听岸边的欢呼,感受“潮来了”的震撼。
•四、引导学生发展逆向思维学生除了对新奇的、没见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外,还对和他们的生活体验有反差的东西也特别感兴趣。
在教学中,我通过钻研教材,首先抓住教材中的内容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中彩那天》一课,同学们都清楚,如果中彩的话,全家就会皆大欢喜,但当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情节的冲突,提出:作者的父亲中了梦寐以求的彩票时,为什么全家却心事重重?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的经历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使他们产生了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他们认真阅读课文。
通过思考讨论后,才知道原来真正中彩的是父亲的同事库伯,而这中彩的奔驰汽车,父亲完全可以占为己有,因为外人都以为是父亲中了彩。
全家人心事重重的根本原因是违背道德信义占有这辆汽车呢?还是遵守道德信义,把这辆汽车还给库伯呢?全班同学围绕这个问题读读、想想、议议,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展开人生价值的讨论,让学生懂得人应有志气,人穷应志不短,金钱有价道德无价。
其次,教材与生活的强烈反差也是学生产生求知欲的主要因素,它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更客观地认识我们所生存的世界。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课文中“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学生发出了赞美:地球多美呀!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课文的主题,我随机提问:这个美丽的星球是不是坚不可摧,忍一会坏?学生急于往下学习课文。
一个学生说人类随意毁坏自然环境,地球已受到严重的威胁。
“是啊,我沉重地说,“由于人为的原因,地球妈妈已失去了她原来的面目,你打算怎样让地球妈妈恢复她美丽的面容呢?”此时,学生都很激动,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要呼吁所有的人都来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我长大后要像大禹一样治理河水,让所有的小河都变成清清的!”……这样利用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之间的反差进行教学,不仅使加深了情感体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并相机地渗透了环保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