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知秋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
这是唐朝一位诗人写的两句诗,意思是说,看见树上叶子落了,便知道秋天来到了。
在远古时代没有历书,人们可以观察落叶推算季节。
今天人们还常用:“无边落木萧萧下”形容秋季的风光。
落叶,对植物来说,是它的生活历程中的重要环节,所有的植物都是要落叶的,只是时间长短上的区别。
通常人们据说的“常绿植物”也并不是它的叶子永久常绿不落,而是在一部分叶子凋落以前,另一部分叶子已经长出,因而一年四季都保持绿色,像生长在南方的椰子、柑橘、茶树,都是这样的常绿植物。
生长在北方的松树和柏树,无论春夏秋冬都是挺拔苍翠。
松柏常青,也并非叶子不凋落,只是叶子寿命长一些。
松叶能够存活三五年,冷杉的叶子寿命可达二年。
它们的叶子不是一齐落掉,而是“自由”地脱落,不等老叶落光,新生的小叶早已露出头角,所以,看上去它们总是一树翠绿、生机勃勃。
“一叶知秋”只适用于那些一年一落的植物,比如杨、柳、桃、李、杏、槐等。
植物落叶的原因很多,最直接的原因是气温。
秋天来临,气温逐渐下落,植物的生活能力减弱,叶绿素被破坏,由于叶黄素、胡萝卜素的作用,叶子的颜色变成黄色、红色或紫色。
叶子在落以前,先是在叶柄处形成一个细胞“离层”,离层细胞间的物质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结果引起细胞彼此之间互相分离。
叶柄上的输水管也失去效力,叶子变得干枯、衰老。
这时在风雨的吹打之下,树叶便纷纷落地了。
树木的落叶可以保护树木的生存。
叶子是植物的蒸腾水分的器官,一棵大树每天要通过叶子蒸发500公斤左右的水。
秋冬时节,土凉地冻,植物得不到足够的水分,如果让叶子照样去蒸发水分,那么植物会因失掉水分而“渴死”的。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把叶子脱掉,保存植物体内的水分,维持生命的正常活动。
北温带的树木多用落叶的办法来安全度过冬天,这是植物对环境的巧妙适应。
“一叶知秋”当然不那么精确,因为不同种类树木的落叶时间不一致,就是同一种树生长在不同环境中,落叶时间也不一样。
例如洋槐,在北京西山10月中旬开始落叶,可是在华北平原上,11月它才开始凋零。
城市里的靠近街灯的树木,由于受灯光的照射,延缓了落叶时间,叶子落得就稍晚些。
至于那些常绿植物和热带的植物,“一叶知秋”就完全不适用了。
比如在非洲西部生长着一种巨大的植物,叫“百岁兰”。
它的叶子可以活到100年,如果想看到它落叶,除非自己也长寿。
因为,那里没有春秋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