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卷客观题部分(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B.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C.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 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A. 不仅反映自然界而且反映社会B. 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C. 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D. 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3.“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A. 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 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4.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B. 量变和质变的观点C. 对立统一的观点D. 辩证否定的观点5. 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 抛弃B. 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 纯粹的否定D. 既克服又保留6. 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A. 感觉B. 知觉C. 表象D.分析7. 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A. 揭示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B. 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C. 认为理性认识可以脱离感性认识而存在,是错误的观点D. 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完全否认感性对认识的作用8. 下列选项中属于意识形态的是:A. 哲学B. 逻辑学C. 语言学D.物理学9.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10. 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A. 辩证法B. 历史观C. 劳动价值论D. 剩余价值论11.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 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 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 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12.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A.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B.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C.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D. 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13.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时,其特点是:A. 可以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B. 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C. 必须是现实的货币D. 可以是支票或电子货币14.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
对此,他解释道:“每只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短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
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
每断一次,必然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
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
”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
就是要A.注重量的积累 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C.坚持适度原则 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15. “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
它由体温推动,由食料支持。
没有食料,心灵便渐渐瘫痪下去,突然疯狂地挣扎一下,终于躺下,死去。
”这里所表达的观点属于:A.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B.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16. 列宁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1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广延性B. 持续性C. 可知性D. 客观实在性18. 认为“上层建筑只要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就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这一观点是:A. 违背了历史的辩证法的错误观点B. 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C. 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D. 曲解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错误观点19.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A. 资本家靠自身勤劳致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B. 劳动者自愿脱离土地到城市做工,为资本家进行积累C. 资本家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D. 通过暴力手段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把大量财富集中在资本家手中20. 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A. 原料和燃料B. 劳动力C. 机器设备D. 商业设施21. “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事”这两种观点:A. 都正确表达了杰出人物、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B. 都否认杰出人物发挥作用从属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C. 前者是唯物主义命题,后者是唯心史观D. 前者是唯心史观,后者是唯物主义命题22.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A. 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 否认真理的主观性C. 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 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23.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A. 社会形态B. 地理环境C. 人口因素D. 生产方式24.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A. 人可以创造规律B. 人可以消灭规律C. 人可以改变规律D. 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25. 认为“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一观点是:A. 承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作用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正确观点B. 否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的错误观点C. 承认所有的个人都起到一定作用的历史合力论的正确观点D. 否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贡献的错误观点26. 在世界历史上,19世纪经济落后的德国却成为欧洲最先进思想的发源地,这一事件最突出地表明社会意识:A. 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B. 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一致的C. 不完全由社会存在决定D.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7.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哲学上这段话包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是:A. 非理性因素是人的重要认识能力B. 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C. 意志对人的认识的进行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D. 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8. 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上的辩证法。
对真理相对性的正确理解是:A. 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B. 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可以是真理C.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很多种的D. 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29. 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A. 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B. 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C. 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D.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30. 阶级实质上是一个:A. 思想范畴B. 经济范畴C. 政治范畴D. 文化范畴31.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A. 资本积累B. 资本集中C. 资本积聚D. 生产集中32.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主义在哲学的各个领域都曾受到过致命的批判和打击,唯独在历史观方面一直处在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的创立最终将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中驱逐出去,其根本的原因是唯物史观承认:A. 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B.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 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D. 社会历史规律是可知的33. 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这句话揭示了:A. 人们总是依据生产工具以及分工状况来建立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B.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C. 社会形态的更替必然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变化上D. 资本主义社会比封建社会优越,其优越性表现在生产工具的进步上34. 社会各种矛盾中最基础的是: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关系C.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D. 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35.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A. 理论斗争B. 议会斗争C. 经济斗争D. 政治斗争36. 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A. 普遍性和特殊性B. 同一性和斗争性C. 绝对性和相对性D. 对抗性和兼容性37. 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认为世界万物像一阵旋风,瞬息万变,不可捉摸。
这是一种:A. 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B. 形而上学观点C. 唯物辩证法观点D. 庸俗唯物主义观点38.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A. 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 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 工人罢工和起义D. 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39.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A.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B. 务实精神和奋斗精神C. 奉献精神和献身精神D. 探索精神和诚实精神40.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指出:“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这一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说明:A. 国家的社会法律制度、民族精神都根源于地理环境的本性B. 人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因素决定着社会法律制度的形成C. 地理环境影响并作用于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D.地理环境即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也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 下列例子中属于否定之否定现象的有:A. 冰-水-冰B. 生产粮食-粮食被人消费-生产粮食C. 团结-批评-团结D. 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象说2.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A. 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B. 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C.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D. 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3. 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A. 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B. 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C. 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D. 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操作系统4. 对于同一颗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A. 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 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C.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 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5. 1971年,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获得了“世界最佳设计”奖,设计师格罗培斯却说,“其实那不是我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