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干货)历史学——史学论文如何撰写
(干货)历史学——史学论文如何撰写
• 另外,给名家当学生或在名家手下做短期访问学者,致 谢也不能随意,利用题注(以及其他形式)向学术界表明这 种师承关系是无可厚非的,这是后者的一份荣誉。但是,我 们有时还应掂量一下,自己的这篇文章或这项研究的水平是 否有资格以题注形式向老师致谢。
17
• 作者注释:就是作者介绍,一定要将最重要的基本信息 介绍给读者(性别、年龄、工作单位、职称),作者注释具 有如下功能: • a)注明著作权人:这是作者注释的首要功能。署名就是 一种特殊的作者注释,它向社会表明:署名者是该论著的作 者,应享受该论著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规范的作者注 释应是署名人与著作权人相一致。 • b)提高作者知名度:作者注释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者 知名度,也为读者了解作者提供了方便。以课题组名义署名 的,还可注明课题负责人、课题组主要成员以及执笔人或撰 稿人等。 • c)提高作者单位知名度:学术论著的作者注释一般要以 适当方式交待作者工作单位,包括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 邮政编码。
14
• 注释又可分为: • 题目注释:如朱英《重评五四运动期间上海总商会“佳 电”风波》(《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题目注释为:“本 文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 助的研究成果。”又如:谢放《“绅商”词义考析》(《历 史研究》2001年第2期)题目注释为:“本文初稿承蒙章开沅 先生和马敏先生教正。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为笔者查阅 资料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特此表示衷心感谢。” • 题目注释往往是针对论著的题名而言的,也可对该题目 的研究和写作活动作必要的交待。题目注释往往以脚注方式 出现,其基本形式是在题目后面加一个“星号”作注,或者 和正文释义性注释一起编号作注。
3
• 下面我们摘录几篇论文的引言: • 其一,胡如雷《论唐太宗》(《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2期) • “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少见的杰出政治家,开明的封建皇帝。他不 但受到古人的同声赞颂,而且在今天史学家的笔下也是一个非常受重视 和给予肯定评价的历史人物。关于他一生的政治成就和政治思想,内容 极为丰富,远非短短一篇论文所能全部涉及。在这篇文章里,仅就唐太 宗的特点。产生这个政治家的条件和他的局限性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 这段引言150字左右,三句话,三个意思。第一句话说明李世民是个 重要人物,既然是个重要人物,就有研究的价值。第二句话,表明本文 不是研究其政治成就和政治思想,因为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以往很多。第 三句话说明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唐太宗的特点、产生条件及局限性,关于 这些方面恰恰是以往几乎没有涉及的。所以读者一看到这引言,就产生 了阅读此文的极大兴趣。
7
• 2、正文:这是最重要的部分,全文的精华部分、主要观 点、史料都要在这一部分充分展开,学术价值也在这一部分 体现,所有的论证过程也在这一部分完成。正文一般都会分 好几个部分。 • 3、结论(结语):一般是全文的结束,或是总论点的归 纳,或是中心论点的再次强调,以加深读者印象。 • 例如:侯旭东《北朝乡里制与村民的生活世界——以石 刻为中心的考察》(《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 • 本文主要针对传统观点而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学界一般 认为:北朝时期,乡村因实行三长制而不存在乡里编制。作 者通过研究,推翻了这一观点,认为北朝在实行三长制的同 时,乡村仍然存在广泛的乡里制,当然这种乡里制与前代也 有一些区别。
9
• 4、余论(附论):余论所论述的内容虽然不是本文的主 题,但与主题有密切的关系,或由主题派生出来的内容,表 达出来,能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 例如,刘浦江《辽朝国号考释》(《历史研究》2001年 第6期) • 本文主要阐述辽朝的国号变迁问题。全文分七个部分: 一、辽朝国号之谜。二、太祖建号“大契丹”。三、双重国 号制:“大辽”与“大契丹”并称。四、圣宗改号“大契 丹”。五、辽宗复号“大辽”。六、契丹文和女真文中的辽 朝国号。七、附论“大蕃”名号问题。
10
• 这第七部分即附论,为什么要附论“大蕃”名号问题呢? 因为在1976年在北京房山县清理一座辽塔塔基中,出土了一 块辽代纪年文字砖,上有墨书“大蕃天显岁次戊戌五月拾三 日已未”共15字。其中“大蕃”二字,有人认为很可能是辽 朝曾经使用的国号之一,而作者又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正 文完全是按年代来考证辽朝国号的,关于“大蕃”的论述不 便在正文中表述。而这个问题如果避而不谈,又显得不完全, 必然会引起学界的疑问,故作为“附论”的形式放在最后论 述,最为适宜。作者认为“大蕃”应是“当地汉人对辽朝的 尊称,意若‘大朝’,而非正式的国号。”
16
• c) 表达谢意:论文的致谢一般是作为题名注释来处理 (也有把致谢纳入论文主体的方式)。接受了资助应该致谢, 标明课题就是一种常见的致谢方式。更多的情况是向帮助过 自己的研究和写作的同行致谢。
• 规范的致谢不能使他人受“累”,如果一项研究涉及论 点性问题,那么致谢应该特别慎重,应表明自己是“独立研 究者”,说明自己对研究结果负责,而不应使他人看明代奴仆》(《历史研究》1985年第6期) • “明代的奴仆数量大、使用广,辨明其实际地位与作用,是正确认识明代阶 级关系的重要一环。 • 明代是我国古典小说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佳作。 这些作品,也是研究当时阶段级关系的重要资料。在以往关于明代奴仆的研究中, 有的历史学家已注意到这些生动、具体的论述,但总的来说,利用的还很不够。 最近,我们重新翻检了冯梦龙编辑的短篇小说集“三言”,搜集了其中关于奴仆 的资料,并结合其他文献,做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三言”中有关明代奴仆 的资料,不仅生动地印证了许多文献的记载,而且起了重要的补充和订正作用, 弥足珍贵。现将主要之点缕述如下,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 这个引言分两段写成,第一段说明研究奴仆的重要意义:“认识明代阶级关 系的重要一环。”第二段1简要说明小说中有大量资料。2以往关于明代奴仆研究 史虽然注意到了,但利用得还很不够(也许是没有专文论述,故未点出具体文 章)。3点出本文的研究角度:从小说中进行研究,而且小说中的材料对文献材料, 不仅印证,更是补充和订正,这就说明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第4章 史学论文撰写方法
第一节 史学论文撰写方法 第二节 论证方法
1
第一节 史学论文撰写
• 一、基本结构与要求
• 史学论文要遵循基本的结构组成。一般来说,组成如 下: • 1、引言(导言、绪论)。 • 即文章开头,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 a) 开宗明义,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让读者了解这篇 文章的基本观点; • b) 解决论题中各概念定义; • c) 说明研究背景、所研究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d) 说明研究缘由,点出研究本专题的目的;
13
• 注释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古已有之,我国古代就有注、 解、传、笺、疏、章句等多种形式,一是解释经书的字词, 一是阐发经书的微言大义。而学术论文的注释与此不同,它 也分为两大类:一是对论著内容、词汇的含义进行解释说明 和评论;一是交待所引经典和史料的出处。 • 根据作注者的不同,注释可分为:原注、编者注、译者 注。 • 根据排版位置的不同,注释又可分为:脚注、夹注、边 注、尾注。现在边注已经很少见了。过去,边注常用于译著 中,标明译文所对应的原著页码,便于读者进一步核对,这 的确是很必要的。
2
• e) 论证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f) 摆出所要批驳的“靶子”; • g) 回顾本专题的研究史,指出他们的长 处和不足,表明自己研究的角度和重点。这 一条尤为重要,大凡比较重要的课题,引文 必须交待本课题的研究史,从交待中就可发 现你对这一问题研究史掌握的情况以及认识 的高度,从你选取的角度和论述的重点,一 般就可判断出这篇文章的价值。
15
• 题目注释的功能如下: • a) 交待发表情况:一般说来,一稿多投的重复发表,改 头换面的重复发表都是不规范的行为。不过,有一种重复发 表不属此例。大家知道,一本书的形成和写作,往往有较长 的周期,把书稿的某些章节先行发表,或者在一系列已发表 的单篇论文基础上形成了书稿。这都是正常现象。这里,较 为规范的做法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交待它们之间重复 发表的关系,说明是否修改等。 • b) 交待课题:交待课题可暗示其研究或论著的价值。纳 入课题管理的项目一般都是经过专家审定的,价值不高的研 究很难立项。课题和资助又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受到资助 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时有义务把它标示出来(除非属于保密 范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资助成效”的反映,这是科 研的基本规范。
5
• 其三,王育济《论“杯酒释兵权”》(《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3期) • “杯酒释兵权”是宋初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人们熟知的一则历 史典故。三十年代,著名史学家聂崇岐先生的长文《论宋太祖收兵权》, 正确区分了“杯酒释兵权”与“收藩镇之权”的不同,并着重阐述了 “收藩镇之权”的问题。四十年代,丁则良先生撰《杯酒释兵权考》, 认为“所谓杯酒释兵权”一事,全来自传闻,不可置信。八十年代以后, 徐规、方建新、顾吉辰等知名学者,亦各有讨论“杯酒”一事的专文, 但由于他们对此事的真实性仍多有怀疑,甚至断为伪造,这又不能不限 制其对相关问题的探讨。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杯酒释兵权” 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并着重从“杯酒”一事的政局背景,它的真实性, 成效及其意义等方面,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 这段引言对“杯酒释兵权”的研究史交待得十分清楚,从三十年代 到八九十年代,作者都注意到了,而且以往的结论基本是怀疑或否认, 而作者在本文中显然是持相反观点,并交待了本文研究的重点:“杯酒” 一事的政局背景、真实性和成效及其意义。读者一看,就知道本文会提 出一些新观点,这个引言写得非常清楚。
6
• 其四,顾诚《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历 史研究》99年第1期) • 作者在前言中首先就提出沈万三值得研究的理 由:富翁的代名词、民间的沈万三热。然而,史学界 对沈万三的研究严重滞后,举《辞源·沈万三》以 及近年来史学著作为例。接着作者指出研究沈万三 的重要意义。因为沈家事迹关联着元、明政治史、 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诸多领域,不可忽视。这 就阐明了作者研究这一问题的缘由、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