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 社会组织

第十章 社会组织


3. 科层制的局限性——官僚主义
官僚主义不等于科层制,是由于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组织 活动偏离目标或组织功能失调的现象。
官僚主义是在科层制的负功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
主要表现有:
①信息失真; ②训练无能; ③文牍主义; ④保守主 义; ⑤压抑个性; ⑥相互推诿; ⑦产生腐败。
三、人际关系组织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产生并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工业化 发展的必然结果。
科学管理理论试图创造出一种理性技术,以便建构那些能
使组织各分支之间关系协调的结构和过程。 科学管理理论认为如果找到确定的理性技术和方法,组织 就能够更好地实现它的目标。 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弗里德里克· 泰罗(1856— 1917)、弗兰克· 加尔布雷斯、亨利· 法约尔(1841—1925) 等。
总之,社会上的各种组织错综复杂具独立性。
四、现代中国社会组织
1.现代中国社会组织概况:
我国的社会组织(也叫单位)是指社会成员所依存的、获取生
活资料来源的工作或劳动单位。 a.改革前组织结构的特征
资源的独占性、功能的全面性、控制的严密性
b.改革后组织结构的变化 (1)性质与作用:出现了许多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的新型 组织市场化 (2)自主性增强;开放度增加
(4)权力分层体系和科层化管理体制
(5)一定的物质条件
二、社会组织的功能
社会组织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随着社会生产 和生活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组织与人们的社会关系
愈加密切,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愈加重要。
1.整合功能 2.协调功能 3.维护利益的功能
四种功能不是相互割裂的,
而是作为一个系统发挥作用。
其内容具体包括: (1)总体结构(整合) (2)职务工作结构(分化)
2.社会组织正式结构
含义: 即指组织成员根据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而形成的一
种规范的群体结构。 表现形式:直线制/职能制/直线参谋制/直线职能参谋制/事 业部制/矩阵制 3.社会组织非正式结构 含义: 即指组织内部的成员以共同的观点、爱好、情感
五、组织权变理论
权变理论的基本命题是:一个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关系, 以及与总的环境的关系“依赖于具体情况” 。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 摩尔斯和伊杰· 洛斯哥创立了 “Y”理
论,其基本观点是:
1.人们是带着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加入工作组织的。 2.不同的人对组织的管理方式要求不一。 3. 组织目标、职工素质、工作性质等与组织结构和领导 方式有很大关系。
3.控制与参与
正式控制: 运用正式的规章制度和各种条例、奖惩手段运用
组织等对组织成员进行控制,又叫硬控制。
非正式控制: 通过一些观念和意识如职业道德等的灌输对组织 成员实行一种非强制性的控制,又叫软控制。 控制三种手段:自发、诱发和强制。
第三节 社会组织理论流派
一、科学管理理论 二、科层组织理论 三、人际关系组织理论 四、组织系统理论 五、组织权变理论 六、组织经济理论
第十章 社会组织
组织是一个用规章制度限制外人进入的封闭的团体。
——韦伯
第一节 社会组织概述 第二节 组织结构和组织过程 第三节 社会组织理论流派
第一节 社会组织概述
一、社会组织的含义及特征
1.社会组织的含义 即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标,执行一定的社会功能而有意 识地组织起来,以一个相对独立单位存在的社会群体。 2.社会组织的特征 (1)特定的目标和目标体系 (2)组织成员角色化 (3)严格的规章制度
志愿者协会或称自愿结合组织,是指组织、 协调志愿者活动的民间组织。
参加这类组织的人通常是自发的、自愿性
的,而且其活动总是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 间里进行。 这类组织有慈善组织、义工组织、青年会 等。
第二节 组织结构和过程
一、社会组织结构
1.社会组织结构的含义
即组织为了实现一定目标而使各组成部分相互协调起 来的、组织内部正式规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
“霍桑实验”
1.人是“社会的人”;
2.正式组织中非正式 结构的积极作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麦克雷戈“X、Y理论”
四、组织系统理论
组织的系统理论是指运用一般系统论的原理和研 究方法去分析、研究组织和组织行为过程的理论。
该理论不仅强调了组织内部关系对组织存在和发
展的影响,而且还强调了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外 部环境的关系对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影响,从而把影响 组织生存的生态环境拓展到它的外部世界。
(3)资源配置发生变化市场配置
2.社会团体
a.社会团体的含义: 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
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社会组织。
我国的社会团体的范围包括各种协会、学会、联 合会、研究会、基金会、商会等。 b.社会团体的特征: ①群众性; ②民间性;③社会性。
3.志愿者协会 (Voluntary Associations)
1.领导与决策
2.沟通与交往
3.控制与参与
1.领导与决策
领导----组织的核心 决策----择出最优方案 经验决策/科学决策
赫伯特· 西蒙之决策的四阶段:
情报阶段
设计阶段
抉择阶段
审查阶段
2.沟通与交往
沟通与交往是组织进行合理决策和控制的基本前提。
原因:
严格的角色分工、规范的科层化管理 组织沟通的方式: 垂直沟通----信息过滤 / 信息下达 水平沟通---- 单位内沟通 / 单位间沟通
二、科层组织理论
1.产生的历史背景 :
工业革命 城市化、工业化
2.韦伯科层制的基本观点:
科层组织是通过“公职”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 袭”的方式进行管理的。 “理想类型”的科层组织有以下六个特征:基本职能的 专业化和劳动分工、 明确的职权等级、稳定不变的规章制 度 、官员的非人格化、量才用人、 行政效率 。
为基础自发形成的一种群体结构。
功能: 缓冲角色压力、丰富控制及沟通形式、推动改革、
有损系统有效性
二、组织结构设计的一般原则
1.目标任务原则(因事设职/因职设人) 2.有效管理跨度原则
3.分工协作原则
4.统一指挥原则(只对一个上级负责)
5.责任对等原则
6.精简与效率原则 7.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
三、组 织 过 程
六、组织经济理论
代理理论
(agency theory) 交易费用理论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应用社会学之窗
学校组织剖析
本章完
4.实现目标的功能
三、组织类型划分
(一)根据规范程度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二)根据社会功能
政治、经济、整合和维护组织 (三)根据对成员的控制方式 强制性、功利性和规范性 (四)根据目标与受益者的关系 互利组织、营利组织、服务性组织和公益组织
此外还有诸多划分方法: 经济组织、政治组织和文化组织 小型、中型、大型和巨型组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