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建三局一公司) (2)

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建三局一公司) (2)

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公司2015年5月目录1. 企业慨况 (2)1.1 申报企业发展状况 (2)1.2 具备的基本条件与优势 (3)2. 目的、意义及必要性 (6)2.1 产业化基地实施的目的、意义 (6)2.2 产业化基地实施的必要性 (10)3. 主要技术领域发展趋势及技术水平 (12)3.1 国外的技术发展趋势与水平 (12)3.2 国内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基础条件 (13)4. 产业化基地的总体目标、主要内容和计划安排 (16)4.1 产业化基地实施目标 (16)4.2 产业化基地实施的核心技术与主要内容 (16)4.3 产业化基地核心技术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 (19)4.4 产业化基地实施的进度计划安排 (28)5. 产业化基地实施的政策措施与组织管理 (28)5.1 政策措施保障 (28)5.2 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30)6 产业化基地实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综合分析 (32)6.1 效益分析 (32)6.2 对提高住宅建设质量和产业化程度所发挥的作用 (35)6.3 对地方和全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36)1. 企业慨况1.1 申报企业发展状况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建三局一公司”)始建于1952年,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的三级法人单位,具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建筑行业(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资质。

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公司已成长为合约额超过500亿、营业收入超过200亿元的国有大型建筑施工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建三局一公司秉承“争创第一”的企业精神,公司以完全竞争性的建筑业为核心业务,从千里冰封的北国到四季如画的江南,从美丽富饶的祖国到风光旖旎的异域,承建过各类民用和工业建筑,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中建三局一公司建造与投资并举,形成了房建、机电设备安装、钢结构、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海外、设计及监理业务竞相发展的经营格局。

先后45次荣获鲁班金像奖和国家优质工程奖(含参建)。

为打造新的品牌,推动武汉市建筑业转型升级,助力住宅产业化向前发展,在中建三局一公司积极推动下,2014年10月24日,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简称“中建三局”)与武汉市新洲区签订了《中建三局武汉绿色建筑产业园一期项目投资建设协议》,标志着中建三局绿色建筑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项目正式落地,由中建三局一公司负责实施开发。

产业园项目总投资30亿元,占地面积1080亩,主要包含“五厂一中心”:PC构件厂,建筑面积5.1万m²,年产能25万m³,产品类型有预制叠合板、内墙、外墙、阳台、楼梯、管片等。

钢结构制造厂,厂房占地300亩,建筑面积10万m²,年产能15万吨。

机电数字化加工厂,厂房建筑面积1.5万m²,年产能2.5亿元。

装配式装饰部品厂,建筑面积(不包含附属)4.8万m²,年加工能力5亿元。

中建临时设施制造厂,厂房建筑面积8.8万m²,年加工能力8.5亿元。

产品研发中心,建筑面积1.3万m²-1.5万m²。

其中,PC构件厂计划于2015年7月投产。

1.2具备的基本条件与优势(1)区位优势武汉市地理位置优越,长江和汉江两江交汇,九省通衢,是华中地区最大都市,华中金融中心、交通中心、文化中心,长江中下游特大中心城市,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城市。

随着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2015年4月,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将武汉城市圈作为促进中部崛起、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之一,明确了将其打造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的战略定位。

产业园所在的新洲区位于武汉市东北部、大别山余脉南端、长江中游北岸,为武汉东部水陆门户,区域优势明显:一是资源优势。

新洲依托阳逻港,河沙、碎石运输方便,园区里有三家大型水泥厂,原材料采购供应便捷;阳逻电厂能提供充足的蒸汽,满足工厂生产的工业需求,并能适度降低工厂生产成本;新洲作为建筑之乡,建筑产业工人数量及质量方面均有明显优势。

二是交通优势。

位于新洲阳逻的建筑产业园,从运输距离看,可以便捷覆盖江汉、江岸、硚口、青山、东西湖等区域,为产品提供了较好的销售市场。

三是新洲区政府与中建三局在建筑产业现代化上的发展思路高度契合。

(2)人才优势中建三局一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4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和有突出贡献专家;1名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测量师;12名全国优秀项目经理;97名博士、硕士研究生;360名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415名国家注册建造师(其中一级建造师381人); 202名高级技工。

(3)资质优势中建三局一公司具备齐全的资质和产业链,涵盖了从规划设计、投资开发、基础设施建筑、房屋建设四位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具备推进住宅产业化的硬件条件。

先后获评全国实施用户满意工程先进单位、全国最佳施工企业、全国用户满意施工企业、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施工企业、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众多荣誉称号。

(4)经验优势早在2005年,中建三局一公司就承建了珠三角地区第一个产业化住宅——深圳万科第五园。

还以工业化模式建造了国内最大的工业化保障房项目深圳龙华保障房0008地块,项目建成后建筑垃圾减少80%,材料损耗减少60%,建筑节能50%。

并参与建设首创旭辉嘉定北项目,建筑面积125200 m²,预制装配率15%,外墙、阳台、楼梯等为PC构件;上海浦东张江A01-05地块项目,建筑面积137000 m²,预制装配率30%,阳台、楼梯、叠合板、外墙采用PC构件;武汉阳逻开发区保障房项目,总建筑面积约50万m²,该项目的设计、施工、PC件供应均由我司负责。

(5)技术优势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中建三局一公司在工业化建筑、绿色建筑、BIM技术、铝模等方面具备了支撑产业化住宅的技术体系,先后攻克了预制组合管道技术、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数字化加工厂技术等多系统的产业化住宅技术,《整体装配式框架结构施工工法》获国家一级工法;主编1项深圳市地方标准《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负责完成的深圳万科中心“绿色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承建的深圳万科中心也成为国内第一座荣获美国LEED绿色建筑铂金认证的工程。

(6)创新发展模式产业园以“五厂一中心”建设为起点,吸引上下游绿色建筑相关产业入驻,整合社会金融和科研机构对相关产业进行投资和孵化,搭建产融结合平台,打造全产业生态链,推动武汉市建筑业转型升级。

第一步是实现产业链集聚。

以产业园“五厂一中心”的筹建和建筑工业化基础能力的培养为突破口,为实现产业集聚培育微环境。

逐步实现核心产业、关联产业和支撑产业的集聚。

其中,核心产业由以PC制造厂为代表的五厂一中心组成,形成实体产业,担负建筑工业化核心部品的生产任务;关联产业由与核心部品相关的辅助产业组成,担负部品制造及施工过程中的配件供应功能;支撑产业由设计院所、技术研发中心、物流企业、IT服务等企业组成,担负标准制定、新材料研发、物流运输、信息共享等服务功能。

伴随着建筑产业园内三大产业的聚集,三者相互依存、互为支撑,形成功能较为齐全的产业集聚。

第二步是打造集成平台。

以产业集聚为基础,打造融合技术、市场、政策、金融的集成平台,形成新的商业业态。

其中,核心平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支撑平台。

包括知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设计研发单位等,为产业链提供基于统一标准下的技术研发、配件研发、部品设计、技术整合等服务;二是市场支撑平台。

以目标项目为单元,通过大数据库,集成产业链上企业市场整体服务能力,形成以产业链为基础的大市场概念,共享资源,提升整体的市场竞争能力;三是金融支撑平台。

与政府和金融投资机构合作,为产业链提供配套政策支持和投资融资支持,让产业链相关企业具备成长和孵化能力,保持平台的成长性;四是公共服务平台。

为产业链提供公共服务,包括办公、生活、物业管理、公共商业、市政配套等服务。

在集成平台的打造过程中,派生出新的商业运营业态。

第三步是融入“互联网+”。

随着产业集聚和集成平台的不断扩张成长,充分发挥互联在各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实现建筑高度集成化,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建筑中。

在此基础上,吸聚传感、控制、通讯、网络、智能家居等相关企业,共同将绿色环保的工业化建筑升级为智慧建筑,带动整个建筑产业现代化生态融入“互联网+”的新经济形态中。

2. 目的、意义及必要性2.1 产业化基地实施的目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创造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总体来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产业素质不断增强,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是不可否认,长期以来,我国住宅建设仍然沿袭了传统的建筑模式,现阶段还处于一个劳动密集、资本密集的粗放型的行业,建筑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总体偏低,资源与能源消耗严重,建筑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建筑施工人员素质不高,建筑寿命偏低,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我国建筑业一直以来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采用传统人工操作,现场浇注的方式进行生产有关。

传统浇筑作业方式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现象比较普遍。

据北京、上海两地的统计数据显示,每1万平方米的住宅建筑施工就要产生500~600t的建筑垃圾,而建筑施工产生的垃圾占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传统木质或复合模板周转次数低,消耗量惊人;现场混凝土养护方式落后,用水消耗量与养护效果不成比例,造成传统可用水资源大量浪费,扬尘、噪声污染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了环境等等。

未来是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加快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不仅是建筑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提高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提升住宅的质量和性能,降低物耗、能耗是我国住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大力推行住宅工业化是实现建筑业“四节一环保”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1999年,建设部联合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科技部、建材局等八家部门制订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办发〔1999〕72号)。

文件中提出了“促进住宅建筑材料、部品的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加快住宅产业发展”等指导思想,明确了“积极开发和推广新材料、新技术,完善住宅的建筑和部品体系”的工作方向,要求积极发展通用部品,逐步形成系列开发、规模生产、配套供应的标准住宅部品体系。

2006年,为推动住宅产业现代化,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提高住宅质量、性能和品质,满足广大城乡居民改善和提高住房条件,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颁布《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试行办法》(建住房[2006]150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