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维护安全管理制度设备维护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维持设备精度或功能而进行的设备活动。
由于其维护过程是在设备运转过程中进行的,在接近设备和设备范围内进行维护时,具有高度危险性。
为此,针对维护特点,特制定本制度。
在设备维护中,涉及到设备检修活动,其安全规定按《设备检修安全管理制度》中相关条款执行。
1 本文特定称谓的定义:1.1 机械设备组成:由动力设备将各种形式的动力能变为机械能输入,经传动机构转换为适宜的力或速度后,传递给执行机构,通过执行机构与物料的直接作用,完成作业或服务任务,而组成机械的各部份,借助支承装置连接成一个整体。
1.2 动力设备:提供机械工作的动力源。
主要有电机、泵、油马达、压空气源等。
执行机构:通过某种器具与物料的相对运动或直接作用来改变物料的形状、尺寸、状态、位置的机构。
1.3 电工安全用具:电工在进行设备点检、检查、维护、检修作业中,所使用的,对电能的传递、转换具有安全保护作用的专用器具。
主要构成有:起绝缘作用的绝缘安全用具如绝缘杆、绝缘手套、绝缘靴、绝缘垫、绝缘站台等;起验电或测量作用的携带式电压和电流指示器;防止坠落的登高作业用具,如梯子、高凳、安全腰带等;保证检修安全的临时接地线、遮栏、标示牌;起防护作用的护目镜、手套等。
其中,绝缘安全用具又分为基本安全用具和辅助安全用具。
1.4 基本安全用具和辅助安全用具:基本安全用具——指其绝缘强度能长时间承受电气设备工作电压。
如绝缘杆、绝缘夹钳、高压验电器等;辅助安全用具——指其绝缘强度不能承受电气设备的工作电压,只能加强基本安全用具的保安作用,或用来防止跨步电压触电及电灼伤。
1.5 操作区:执行机构及其周围区域供操作者进行作业的主要区域。
1.6 传动机构:是用来将动力设备与工作机构联系起来,传递运动和力(力矩),或改变运动形式的机构。
1.7 控制操纵系统:是用来操纵机械的启动、制动、换向、调速等运动,控制机械的压力、温度、速度等工作状态的机构系统。
1.8 危险区域:把使人面临损伤或危害健康风险的机器内部或周围的某一区域称为危险区域。
主要有运动部件本身和附件的外形轮廓随其运动轨迹运动而形成的空间范围;工件及其工具的输送设备、变形设备所形成的流水线范围;能量设备(部件)中能量的分布、储存处及能量作用范围(如电器控制柜、高压容器、行车上及下方等)等。
1.9 电气设备归类:电气设备是为机械机构提供动力,控制、操作的设备。
在上述设备组成中,电气控制系统、操作系统包括在“控制操纵系统”中,电气传动系统包括在“传动机构”中。
1.10 维修:指对设备技术状态劣化后,使设备的功能、精度难以满足产品的质量、产量要求,或者发生故障后,为恢复设备性能、精度,采取更换、修复磨损、失效的零(部)件,并对局部或整体设备进行检查、调整的技术活动。
是对设备隐患、故障进行修复,是一种恢复设备性能、精度的工作。
1.11 维护:指为保持设备的正常技术状态,延长使用寿命所必须进行的日常工作。
主要有:检查、润滑、清洁、调整、检测、紧固、补充、安全件及易损件的更换、保养类作业等到工作。
是一种保持设备性能、精度的工作。
1.12 交叉作业:在对同一作业面或作业区、作业对象进行作业时,存在着在空间上或时间上、工序上有二个或以上的重叠。
2 总则:2.1 设备维护首先必须遵守厂下发的有关生产安全管理方面的各种制度和规定。
2.2 设备维护包括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的设备点检、保养、维护、清洁、隐患或故障的处理等。
2.3 设备维护过程中,因工作需要而进入设备范围内时,如进行点检、检查类作业时,应避开设备中运动部件和附件,避开运动部件本身和附件的外形轮廓随其运动轨迹运动而形成的空间范围。
2.4 设备维护过程中,因工作需要而进入设备范围内时,如进行维修类工作时,必须按操作牌制度执行。
2.5 需要进入设备的危险区域时,应停机。
并严格执行操作牌制度。
2.6 处理要影响生产线上设备的运行或使用;或处理与设备操作者在操作室内所能接收、了解的信息相关的设备时,而又不在前述几条范围内时,应进行书面告知操作者后才能进行,并在结束时明确告知操作者。
2.7 因设备维护、修理等需要,需对机组设备中某一部位进行局部动车,则必须取该机组专业点检员的同意,且同意顺序为:提出动车专业的专业点检员同意后,由该点检员向其它专业的专业点检员提出申请,再获同意后才能进行。
同时,动车前必须作好监护措施(包括监护人员、监护方法、联系方法、具体办法等)。
在局部动车时,严禁进行自动化操作,应采用操作室(台)或现场人工手动方式进行。
2.8 当操作位置与执行机构间构成远程操作或控制方式(即操作者的位置与执行机构间距离相隔一个部位及以上的)时,在开、闭其动力阀门、或操作操作台、阀台时,必须专人确认相关设备的完整性,并在相关人员撤离其危险区域,同时采取监护措施后才能进行。
专人确认原则按上条执行。
2.9 在设备维护中的检修活动,应遵守《设备检修安全管理制度》中相关安全规定。
2.10 在进行工作量较大,危险性高的维修项目(如上述2.3 至2.7各条和与之类似情况)开始前,应组织施工班组各成员召开专项安全会议。
在会中,应着重说明维修中的危险情况和防范要求,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其中对互保对子的任务和要求应作出特别说明,结合设备结构特点对特定的工序和技能要求、起重要求、专用工具要求、质量要求等作出说明。
会议内容以书面形式留存备档。
2.11 保产维护队伍必须对自己单位内容的所有人员进行相应的安全培训,并具有相应专业的技能证书(资格书),组织维护人员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培训合格者才能进入设备维护岗位。
3 上岗及交接班时维护安全规定3.1 在未停机时,进行上岗点检、检查作业时,不得进入设备的危险区域。
3.2 交接班时,进行设备作业前,必须先收取操作牌,按《操作牌制度》执行。
3.3 在该时段内,如需进行局部动车,则按总则相关条文执行。
3.4 进入轧制线上的封闭设备内时,应切断进入该封闭设备的其它部件的动力源。
如进入穿孔止推座内时,应停掉止推小车电源;进入连轧机主机桶形机架内时,应停掉限动齿条电源等。
对因某种原因不能停止动力源时,必须按《机械安全锁止装置使用规定》中相关要求,安装机械锁止装置后,才能进入。
3.5 在维护中处理各机组或具有相对独立,且有特定功能的重要部位的传动机构(动力设备如电机等→联轴器→减速机→传动轴→被传动部件。
如穿孔轧辊主传动、连轧机连轧辊主传动、限动小车主传动、排管锯锯头箱、矫直机矫直辊主传动、环炉进出料小车主传动等)时,由于其动力设备功率相对较大(一般超过75Kw),一般机械锁止机构不能保证安全性,故在处理该机构时,必须切断动力源后才能进行相应作业。
3.6 在电气维护中,对高压电气设备应使用基本安全用具如绝缘杆、绝缘夹钳、高压验电器等。
辅助安全用具不允许用来直接操作高压电气设备。
4 生产过程中设备维护安全规定4.1 生产过程是指除交接班时段外,各机组操作牌在生产工人手中时的时段。
该时段不能以某一机组或部位是否运转来判断。
4.2 本节是指生产过程中,在生产线上,及其邻近周边范围内,进行设备维护时应遵守的安全规定。
4.3 进行设备点检、检查、维护时,在未收操作牌的情况下,不得进入设备危险区域。
4.4 在进行设备点检、检查时,必须严格执行互保对子的规定。
在点检、检查中,互保对子中的一人应主要负责对环境、设备运转情况、生产情况的观察和对互保方的监护。
互保双方不得同时专注于设备的点检或检查工作。
4.5 专业点检员到现场时,应自动与自身工作范围最近的设备维修/维护人员组成互保对子。
在独自作业时,严禁进入设备危险区域。
4.6 在点检、检查、维护时,对非本专业的设备,不得进行点检、检查、维护。
对非本专业的场所,不得长时间滞留。
4.7 在进入安全设施(安全栏杆、安全网、安全罩、安全隔离板等)保护范围内进行设备点检、检查、维护时,必须先确认其周围和保护范围内的环境、危险范围、安全撤离通道和方式等,并对其危险程度进行评估,存在明显危险或自己无安全把握时,不得进入。
4.8 在进行设备维护时,应首先确认维护范围内是否存在危险,确定好安全动作范围和安全应急撤离通道。
4.9 对某些不需中断生产过程的在线设备部位进行维护时,应先通知本机组生产操作工人。
在维护结束后,同样应通知生产操作工人。
4.10 在进行设备隐患或故障查找、诊断、监护时,应避开运动部件本身和附件的外形轮廓,随其运动轨迹运动而形成的空间范围,以及避开工件和其工具输送与变形流水线范围。
事先确定好安全应急撤离路线,以及确认人员停留、站位位置的安全性,并不得长时间停留。
4.11 进入沟、坑、遂道以及相封闭的空间作业时,应在入口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进入前确认其通风状况,并带好照明设备,确定好联络方式,进入时应两人以上,并事前通知所在班组长或其他不参与作业的人员。
在其中作业时间半小时及以上的,应在入口留专人看护。
4.12 进入有毒、易爆等场所/设备范围时,应遵守其相关专项规定。
5 生产线以外场所设备维护安全规定5.1 本节是指在生产线及其邻近范围以外的区域,进行设备维护作业(包括进行辅助设备维护、备件装配场地等)时的安全规定。
5.2 对辅助设备进行维护时,应事前告知相应的生产操作人员。
结束时,也应告知相应生产操作人员。
5.3 在对辅机进行维护时,常常是在线设备处于正常运行时,故在开始维护前,在不影响在线设备运转前提下,应先切断与在线设备相连的各阀门、开关等。
如要影响在线设备运转,则必须收取操作牌后才能进行。
5.4 由于辅助设备常处于偏僻地方,在进行维护前,必须在维护班组内通报维修时间和人员,并取得专业点检员的同意或授权。
在维护前,应规定好联络方式。
5.5 由于辅助设备安装地方一般较狭小,多油(脂),易燃物多,故在维护时,特别是动火前(氧割、加热等),必须提前办好相关手续,先准备好灭火器,作好防火准备后才能作业。
5.6 受辅助设备安装条件的限制,在对其维护、点检、检查前和过程中,必须准备好照明器材,并根据其环境状况,作好防爆、防尘、防毒、防水、防触电等专项工作。
5.7 在备件组装场地或工作间(包括某一房间中的工作区、休息室中的工作区)作业时的安全规定简称为场所安全规定。
以上内容的作业称为场所作业。
5.8 在场所作业时,应按定置管理的要求,对场所内的各种物品摆放进行确认,应使物品不因自身原因或一般较小的意外外力作用产生倾倒、移动、摆动、旋转等动作。
5.9 在场所作业时,应满足人员动作范围、安全撤离通道、工具和工件运动范围所需空间。
5.10 在室外(指厂房内的各建筑物外)场所作业时,应避让行车和所吊重物。
5.11 在场所作业时,必须保证有足够的人员安全停留空间和撤离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