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小欢喜》,道尽了高三一年的紧张备考中,家长与孩子的喜怒哀乐;自播出一个月以来,它作为一部优秀的家庭剧受到网友热捧。
以下是大家创业网分享的小欢喜影评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这部电视剧所讲述高考这个令大家都产生共鸣的国民话题。
作为同龄人观剧,三位主角经历与父母冲突后的成长引起我的关注。
而冲突争论点,在于孩子和父母对理想的看法有别。
方一凡的成长——对未来的认识与希望方一凡的学习态度不认真,次次模拟考360,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是学习成绩差导致他对高考失去了部分信心,从而对学习和分数产生冷漠。
他所需要的,便是一点对未来的信心。
对于值得一试,甚至可能改变自己未来的机会——艺考,方一凡选择了尝试,而他母亲却保持迟疑,这便源于他们的观念差异。
当方一凡为自己的未来树立了一根标杆之后,便不像过去一样活得盲目和迷惘,而能够朝着这个具体的目标奋进。
在看到方一凡的改变后,方一凡的母亲不再固执地相信自己的经验,哪怕存在风险,她仍然愿意让他尝试新鲜事物。
母亲与方一凡之间的观念碰撞,实际上是母子两人对于事件本质的不同看法。
当两个人的看法统一了以后,双方才开始有效地为方一凡的艺考进行准备。
而方一凡本人,也从原来浑浑噩噩地度日的人,成长为一个对自己的未来有完整规划、有信心的成熟的人。
可见家长的理解是多么的重要。
乔英子的成长——父母的反思与单亲妈妈宋倩生活在一起,敏感的英子感受到了母亲“说一不二”带给自己的压迫感,而善解人意的她最初也只能向母亲妥协。
英子与母亲间最大的冲突在于择校,即前往自己向往的南京大学,还是选择母亲期望的清华北大。
面对冲突,英子的态度愈发强烈,她并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失落的情绪压在心底,而是通过找别人倾诉——与在天文馆工作的季杨杨母亲谈心……这便是她成长的重要一步。
长时间积压的负能量会渐渐把她压垮,向朋友说出自己的真心话,胜过自己与自己发愁。
行动上,她也通过各种努力去达到自己上南京大学的梦想。
尽管许多行为是不正确而叛逆的,但是不可否定的是,这都是英子变地勇于表达自己的梦想和需求的表现。
畸形的爱只能让英子陷在道德绑架的牢笼中。
过去所作的默默妥协,久而久之或许能让她过得平稳,却只能将梦想埋葬在脑海深处。
幸运的是,英子与母亲的冲突后,双方都进行了改变。
虽然有许多人有着与英子相同的烦恼,但能为自己的主见站出来的不多,而像宋倩一样能意识到自己问题的母亲又占少数。
本部电视剧中采用戏剧性的手法展现了英子和家人经历择校风波前后双方所做出的改变,希望观众们能够尽早意识到这样的错误。
季杨杨的成长——懂得体谅与理解季杨杨的成长可以说是最显而易见的:从最开始的桀骜不驯、游手好闲,到电视剧后半段的刻苦努力,善解人意。
高三一年中,父母的突然“空降”反而让他无法适应突如其来的关爱和监督,从而他选择了用叛逆的方式来表达不满。
对于自己的梦想,杨杨很明确地要当一个赛车手,因此他对学业不管不顾,但父母却希望改变他之前散漫的习惯,让他在家中学习。
对于杨杨来说,父母并不理解他的梦想,甚至想要对此阻拦。
然而此时的杨杨缺少对自己的解读和认识,想成为好赛车手不止需要熟练的体育技能。
杨杨与父母的冲突来源于误解,而叛逆与反抗只能火上浇油。
针对这件矛盾,父母应该敏锐察觉到杨杨心中缺少沟通的忧伤和突然感受到来自家长限制的烦恼,这样才能巧妙化解误会。
而心思细腻的母亲恰恰就是这样做的。
母亲让杨杨认识到自己对他的支持,每次拉着杨杨父亲一起去赛车场陪他练车,让他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支持,消除误解;她又可以巧妙地开导儿子,让他理解父母对他管教地原因并非出于反对阻挠。
从此我们看到,杨杨无时无刻不在用功学习,一步步向自己的梦想靠近。
这场矛盾,让杨杨和父母之间的沟通日益频繁,也让他理解了父母的苦心,变得更加懂事。
季杨杨强烈的主见,让他做出了之前那些叛逆的行为,另一方面又为自己构筑了清晰而远大的目标。
高三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如履薄冰,稍稍一点波折就会破碎。
在这样的情况下母亲能够仔细观察到孩子的想法,从而通过理解他的方式进行教育,让缺乏关注和理解的他感到自信,是勇敢而又智慧的。
化解误解的同时,让杨杨不再用偏激的方式来表示抗议,而是能够通过智慧的方式去取得沟通化解,这就是他的成长所在。
季杨杨通过这次矛盾理解了父母心意,融化了误解,让他把坚定的主见投入到了发展自己中,完成了蜕变展望未来高三一年紧张而又不乏成长蜕变的小小欢喜,这或许也正是编剧黄磊老师想要传达给各位观众的。
追梦路上,父母和孩子的隔阂在本剧中巧妙化解,或是一方的改变,或者双方都接受了改变,最终都达成一致,携手奔向未来与梦想;带给现实中的观众以积极的启示,希望每个孩子和父母的冲突都能以喜剧收场。
我已然升入的初三,学习中必会充满不同的经历,哪怕是经历的是挫折和失落,我相信我也会迎来令自己意想不到的成长。
当生活中出现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在议论《小欢喜》的时候,我感觉到此事并不简单,看了几集之后,发现要停下来更难。
从中考升级到高考,方圆和童文洁这对可爱的夫妻这次要面临一场属于“高三家庭”的战役!矛盾的升级加上导演汪俊生活细节上的高度还原,让无数人看了剧之后高呼“是我妈,没错了!”剧中其他两组家庭分别是由陶虹、咏梅、王砚辉、沙溢等实力演员出演,这几位组成的父母小队,简直就是神仙阵容。
看他们和孩子对戏,总是抑制不住代入自己,感觉每句话放自己身上,都合适!这哪是看电视剧,简直像是看自己的家庭矛盾录像带,那些张口就来的训斥简直让每个当过孩子的人肝颤。
讲的简单一点就是,好熟悉的感觉。
其实隐藏在轻快故事节奏下的是中国家庭多年来的沟通障碍,如何翻译“我爱你”是每个家庭的难题。
可以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最大的愿望,而龙和凤的养成在普通家庭中近乎等于高学历。
这就让很多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中每句话都能扯到学习和成绩上,就算整句话中没有“学习”“成绩”“作业”此类关键字,他们也总能靠合理地遣词造句,让你意会。
“还玩呢?去学习吧?”“督促你是爱你,你怎么能辜负爸妈对你的爱呢?”《小欢喜》中三个家庭更详尽地展现了这种状态,其中陶虹作为戏中的金牌教师,又是离异独自带娃的母亲,自然将全部的期望都寄托于女儿。
而这种期望,外化的表现就是对分数的苛刻。
她坚信女儿的成绩能再进一步,相信自己能独自抚养女儿成才。
这让她在高三这一年比女儿还紧张,取消了女儿一切课外活动不说,几乎要接管和女儿有关的所有事,就连女儿要去航天局的梦想,她都得插一手。
强加的心愿虽也算心愿,但它不属于孩子,更像是父母略带自私的奢望。
父母的那句“我们都是为你好”自从常被影视作品拿来作梗之后,生活中直接说出来这句话的父母减少了,但在他们心里这句话依然是对孩子施压管教的底气。
另一种方式则出现在方圆和童文洁家里,这两位城市白领在公司可以见招拆招,但面临孩子的问题却总是呈现着急嘛慌的窘态。
黄磊的猫爸形象再平易近人,也挡不住海清因为孩子一次分班考失利而扬起的杀气。
这次方圆和童文洁的对立面是成绩的重要性,一个平日钟爱花鸟鱼的父亲有着向往田园生活的心,他相信生活中有很多比成绩重要的东西要去学习和经历。
而童文洁这位母亲则是认定了分数决定文凭,文凭决定一生。
却又对辅导班、成绩提升方法不了解,导致“爱的很累”。
有这样一对父母,对孩子来说有时候也是左右为难。
但这种家庭配置其实更符合多数家庭的情况,也是最能引起共情的家庭。
毕竟你去问任何一个家长,想提高孩子的成绩么?他们都会是肯定的回答。
但你要问如何提高?可能只有当老师的父母能说出来个一二,其他家长都是懵的。
家长的心里都有一条想让孩子走的路,但走上这条路的方法,有些家长自己都说不清。
这就形成了“干着急”的状态,每天因为孩子没按照自己的想法做而焦虑,然后将这种焦虑传递给孩子,孩子受挫做的只会更差,父母焦虑升级,如此恶性循环。
而想解决这种状态的父母双方又常持不同意见,这就越解决矛盾越大。
若夫妻之间都无法有效地沟通、统一对教育和生活的理解,那夹在中间的孩子多半也是煎熬。
多说一句,这个状态不仅是为人父母,想必处于恋情中的少男少女看到这两口子的拌嘴状态,都感觉无比真实,隔着屏幕都能感同身受。
而相较以上两家,剧中季杨杨的家庭就相对特殊,王砚辉戏中的角色是区长,他和妻子咏梅因频繁的职位调动缺席了儿子的成长,也因此冰封了夫妻俩与儿子之间的感情。
正常说话都费劲的这家人可谓“无仇不成父子”的典范,同时也是中国多数父子关系的写照。
大学里我见过茫茫多与父亲打电话超不过90秒的人,以及从接听电话之后就只有:“嗯”“好”“知道了”“放心吧”的同学。
在孩子成长中缺席的父母很多不是源自彼此的物理距离,而是心理距离上的疏远。
对中国父母而言,所谓的交流不过是交待、嘱咐或生硬的道理。
很多情况下孩子不是不想多聊,只是无论聊什么都会收到千篇一律的回答,不是不同意就是加了茫茫多条件的同意,要么就是以过来人口吻的各种道理,甚至还有怒斥。
这让更多孩子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习惯性去答应父母的每件事,甚至他们心里不认同的,也不敢多说。
他们知道,即使说了结果也不会改变。
只有在双方都爆发之后,才能换回坐下来将心比心的交流。
《小欢喜》之于当代的意义不在于解决问题和分析孰对孰错,而是最大程度地展现生活,让观众去发现问题,反思片刻,回到生活中寻找答案。
《词不达意》是我们难逃的怪圈:我们就像隔着一层玻璃看得见却触不及虽然我离你几毫米你不会知道我有多着急无心的坐视不理我尴尬的沉默里泪水在滴我无法传达我自己从何说起要如何翻译我爱你怪圈里常跑来作怪的是:家长的控制欲。
这一点是《小欢喜》最可贵的真实:无论是海清对孩子学习状态的苛刻要求,还是陶虹令人窒息的生活管理,亦或是王砚辉那句:“我不允许自己的儿子进慢班”都从各个层面体现了当代家长的控制欲。
现实中的每个孩子不都是像方一凡,拥有逻辑鬼才的能力,可以暂时无视父母的控制。
也不会像季杨杨这样敢于反驳。
在面对父母强加的控制时,更多的孩子会选择忍耐,甚至在他们心中还会出现那句:爸妈这样是为自己好。
从海清出场就炫耀自己的高考成绩,王砚辉讲着自己复读一年考上大学的故事,不难看出他其实想让孩子成为另一个自己。
当季杨杨聊着自己的理想,想成为韩寒后,父亲会告诉他世界上只有一个韩寒,但他没想过自己也只有一个。
而陶虹身为单身母亲在对女儿的教育上就多了一层意思,她会想着用这种方法去向前夫证明自己,证明自己的教育方式,证明自己比他更胜任家长身份。
这种出于自己目的的控制欲,看似特殊,但现实中又有多少控制欲强的家长不是如此?试问,生活中到底有多少家长不是像剧中一样,以自己的方式去爱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去管教孩子?《小欢喜》说到底不是社会调查,为了戏剧冲突和故事性会淡化一些太过生硬的瞬间,让故事得以继续,但没有剪辑的生活会让我们暴露在所有问题下。
被爱挟持的家庭好像不曾想到彼此之间还有尊重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