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书手抄报资料

读书手抄报资料

读书是最好的学习。

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

普希金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
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朱熹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在读书上,数量并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书的品质与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

富兰克林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培根
身边永远要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列夫·托尔斯泰
我读书总是以少为贵,从不贪多。

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

徐特立
圆木警枕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

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

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

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写出了流传千古的《资治通鉴》。

3.鲁迅
非常讲究读书方法。

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

”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

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

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

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

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

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华罗庚
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

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
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

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爱因斯坦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

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

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

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

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