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设计原则和指导思想
1、城市个性:挖掘沧州市地方特色、产业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展现
城市新风貌,突出沧州作为沿海发展城市开放的个性;
2、可持续发展:照明设计框架清晰,景观构成要素具有创意含量、科
技含量、艺术含量以及可实施性,为后续建设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以人为本:建立人性化的设计思想;同时夜景照明工程建设要与城
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二、工程范围
浮阳大道(永济路——黄河路),道路全长3596米,红线宽50米
清池大道(永济路——黄河路),道路全长3052米,红线宽50米
解放路(铁路立交桥——迎宾大道)道路全长5691米,红线宽50米
新华路(火车站——迎宾大道)道路全长5562米,红线宽50——64米
御河路(朝阳大街——迎宾大道)道路全长2295米,红线宽50米
沿河路(新华路——解放路)道路全长820*2米,西侧宽4米,东侧宽5.5
米
五个节点迎宾大道与永济路、新华路、解放路、黄河路、海河路等五个交叉路口,迎宾大道全长6750米,红线宽80米
三、设计思路
设计思想本着传统理念,现代手段;规划整体、把握局部;一路一文化,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
设计从迎宾大道五个节点入手,将传统的“五行”土、木、火、水、金分别赋予各个道路节点,分别对应杂技文化、水果之乡、武术、渤海与运河、狮魂五个设计命题。
并将武林雄风与欣欣向荣的时代风貌与节点由西向东在解放路展开,而新华路则以迎宾大道上的节点向东充分展现沧州传统运河文明以及现代海洋文明。
上述设计理念在五个节点两道干线上形成设计统一体,把握着此次亮化工程的整体风貌。
迎宾大道主线以上中下结合的形式,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商业建筑与公共事业建筑与路灯与景观灯结合,应用灯具和建筑小品、艺术雕塑建造武术、杂
技、名胜、名人、传说等等相关亮化小品,达到与节点大型亮化相呼应,起到缓冲调节的作用。
“浮阳”得名于公元487年的“浮阳郡”,代表古沧州的历史,在浮阳大道沿线有市政协、人大等机关,有工专、报社、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单位等。
亮化改造上多围绕沧州古老文化遗风上展开,如:献王刘德代表的诗经文化;文宗纪晓岚;古医扁鹊等与历史名人有关的题材。
“清池”得名晚于“浮阳”100年。
也反映着沧州的历史渊源,清池大道横贯传统商业区,回民聚居区,老工业区等,和清真寺、武术院毗邻,亮化中心内容多围绕沧州文化传统中典型的武术、杂技、曲艺等民俗题材。
运河沿线的亮化在原有亮化工程的基础上增加两侧树木与园林的亮化,晚上南湖公园的夜景景观。
安置一些反映市民现代生活的欢快、轻松、健康、温馨的景观小品,营造一种和谐的社会生活气氛。
如:与运河有关的典故、传说等御河路是近年来我市道路建设投入力度较大、建设最为完备、最具现代气息的典范工程,逐渐成为新的政治、文化、艺术中心干道,亮化多围绕抽象、简洁、明快的充满现代元素的景观小品设计,充分体现现代城市动感时尚的文化气息。
总之,一个城市的夜景照明原则上应是城市整体规划的一部分,应从城市的历史文化及城市特色入手设计,本着功能合理、技术领先、风格内容恰当的原则,为自己的城市营造璀璨和谐的美丽夜景。
照明规划是针对某特定的环境对象而开展的。
照明系统是环境对象的重要构成部分,其重要地位首先在于它是打开夜间环境的幕布和蒙板;其次,它是夜间气氛的催化剂,照明设计可以催生热烈、清幽、生动、恬静等环境情绪,表现夜间氛围;同时,它是夜间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光斑、光影以及灯具自身均与环境融于一体。
照明规划具有系统化的体系结构,如果仅从大局来看,则照明规
划必须解决如下问题:
1、确定规划范围内的夜景观体系的构成。
通道:是规划环境对象的基本脉络,是夜景观的视廊。
就城市而言,更常见的形态是观光道路、通航河道等等。
区域:是规划环境对象的功能分区,比如行政、居住、商业、交通、休闲、景观等等。
不同的区域对照明有不同的需求重点。
节点:是通道的交汇处,往往可以控制通道上的节奏。
比如广场、桥梁、街心花园等等公共构筑物。
边际:是不同区域的隔离带,和通道的区别在于它往往是单侧的,它所隔离的区域性质区别很大。
比如堤岸、湖滨、铁路等等。
立体地看,天际线也是一种边际。
地标:是规划环境对象中的视觉焦点,往往可以表征一处环境的特定历史风貌、人文内涵。
比如标志性建筑、历史文物、城标雕塑等等。
2、限定照度、亮度、色温、光色、显色等视觉要素在不同层级
的区块里的分布。
3、提出光源、灯具、照明方式的规范性建议;防止光污染、电气安全的技术规范;夜景灯光的整体分级和控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