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法官在破产重整程序中的角色__省略__五谷道场_破产重整案引发的思考_纪红勇

浅谈法官在破产重整程序中的角色__省略__五谷道场_破产重整案引发的思考_纪红勇

浅谈法官在破产重整程序中的角色———由“五谷道场”破产重整案引发的思考纪红勇*【内容提要】本文作者因审理“五谷道场”破产重整案,引发了法官在破产重整程序中的角色定位问题的思考。

文章第一部分作者通过对新旧破产法的对比研究,得出新破产法框架下法官角色定位发生了变化的结论。

文章第二部分分析了启动原因多元、启动主体多元、重整措施多样、参与主体多元、担保物权受限、重整目的多重等破产重整程序的特征,由于破产重整制度上述在目的、措施、参与主体等方面的特征,使得法官在重整程序中仅仅进行消极的程序指挥和监督是远远不够的,在各方利益冲突时,法官还需要协调和衡平裁决,当然也不能过度参与,越俎代庖。

文章的第三部分指出了审理破产重整案件的法官在重整程序中担当着指挥员、监督员、裁判员和协调员的角色,这四个角色中指挥员、监督员和裁判员的角色是法律所规定法官担当的角色,而协调员的角色是重整的参与主体多元、涉及利益主体较多、重整的社会公益目的较强的特征,使得作为国家机关的法院不能消极被动地旁观,而必须进行必要的协调的要求。

【关键词】破产重整法官角色一、引子2008年10月,五谷道场向北京市房山区法院提出了重整申请。

受理案件后,法院迅速启动各项工作,指定由政府部门参与的原企业清算组为本案的破产管理人,确定我国最大的粮油加工贸易企业———中粮集团为五谷道场的重组投资人。

2009年2月11日,经法院和管理人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出资人组和优先债权组以全票、职工债权组和普通债权组以80%的高票通过重整计划草案。

同日,*纪红勇———北京市高级法院申诉审查庭法官。

破产法专题纪红勇浅谈法官在破产重整程序中的角色管理人向法院提出了批准重整计划草案申请。

2009年2月12日,法院依法裁定批准了五谷道场重整计划,重组方也依约履行出资承诺,支付了1.09亿元清偿款,五谷道场进入重整计划执行阶段。

2009年9月,在最高人民法院、北京市高院、北京市工商局、房山区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其他地方法院的配合下,重整计划规定的相关事宜全部办理完毕,企业正式恢复生产,清偿款顺利发放,五谷道场破产重整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五谷道场重整成功盘活了该公司4420.28万元存量资产,解决了数千人的就业;同时其供应商和销售商可以继续与之合作,这将极大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所有债权人而言,破产重整成功将实现清偿比例高、实际清偿率大、清偿期限短的效果,有力地维护了经济秩序和金融安全。

目前,五谷道场已安置下岗职工300余人,接收大学毕业生150余人,安排当地人员就业1000余人。

作为北京五谷道场食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谷道场”)破产重整一案的承办法官,笔者在办理这起案件之前从未审理过重整案件,法官在重整程序中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新破产法的框架下,法官在破产重整程序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法官在工作中应当把握一个什么样的“度”?法官是完全放手不管,还是积极参与、主动控制?这一连串的问题不断从脑海里蹦出来,使得笔者在处理各种问题时不得不去思考。

在五谷道场成功重整之后,笔者静下心来继续思考上述问题,并总结这起案件审理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对法官在破产重整程序中应当担当的角色,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特撰文与大家交流。

二、新破产法对法官在破产程序中总体角色定位的转变要想弄清楚法官在破产程序中的角色定位,就要理清破产程序中三个重要主体之间的关系,这三个重要主体便是法官、管理人(清算组)和债权人。

之所以说新破产法对法官在破产程序中总体角色定位有变化,是对新破产法与旧破产法进行对比而得出的结论。

(一)旧破产法对法官在破产程序中的角色定位我国旧的破产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以下简称《破产法(试行)》)、199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破产法意见》)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破产案件规定》)等一些类法律、司法解释等组成。

如上所述,第20辑要想弄清楚法官在破产程序中的角色定位,就要明确法官、管理人(清算组)和债权人会议之间的关系。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清算组的职责及其与法官之间的关系。

旧破产法中没有管理人制度,破产程序中一些具体工作由清算组完成。

《破产法(试行)》第24条第一款规定:“人民法院应当自宣告企业破产之日起15日内成立清算组,接管破产企业。

清算组负责破产财产的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

”该条第三款规定:“清算组对人民法院负责并且报告工作。

”此外,《破产法(试行)》第26条第一款规定:“对破产企业为履行的合同,清算组可以决定解除或者继续履行。

”《破产案件规定》第51条规定:“清算组对人民法院负责并且报告工作,接受人民法院监督。

人民法院应当及时指导清算组的工作,明确清算组的职权与责任,帮助清算组拟订工作计划,听取清算组汇报工作。

”在我国旧破产法的规定中,破产的事务性工作由清算组进行,而清算组要对人民法院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人民法院监督;加之,根据《破产法(试行)》第24条第二款以及《破产案件规定》第48条的规定,清算组一般从政府财政、工商管理、计委、经委、审计、税务、物价、劳动、社会保障、土地管理、国有资产管理、人事等部门中指定,由政府官员临时组成的清算组,不能很好地进行专业性的破产管理事务,正如王欣新教授所指出的“主要由政府官员临时组成的清算组,组织松散,专业性差,清算组成员除负责破产清算工作外,还承担在各政府部门的本职工作,不仅在时间上可能发生冲突,而且由于清算组工作非其本职工作,工作好坏对其工作业绩、职务升迁、待遇提高等影响不大,所以也难以做到全身心地投入”,①因此法官便成为了破产财产的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等各项工作的核心和主导力量。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债权人会议的职责及其与法官之间的关系。

根据《破产法(试行)》第15条的规定,债权人会议的职责是:审查有关债权的证明材料,确认债权有无财产担保及其数额;讨论通过和解协议草案;讨论通过破产财产的处理和分配方案。

而根据《破产法意见》第31条,清算组提出破产财产分配方案,经债权人会议多次讨论仍未通过的,人民法院应根据具体案情及时作出裁定。

根据《破产法(试行)》第15、16条以及《破产法意见》第75条,《破产案件规定》第42、43条的规定,对于登记债权有异议或认为债权人会议侵害其合法权益的,可向人民法院提出,由人民法院裁定,该裁定不能上诉。

对于债权异议及其他债权人会议内容的异议法院有最终裁决权,且一裁终局。

通过上述分①王欣新著:《破产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1页。

析,我们可以看出,旧破产法中,债权人会议的职责非常少,而且往往最终决定权掌握在法官手中。

综合上述关于清算组和债权人会议的职责,以及他们与法官的关系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旧的破产法体系中,审理破产案件的法官在破产案件的审理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使得法官成为破产案件的中心。

(二)新破产法对法官在破产程序中角色定位的转变200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以下简称新《企业破产法》)引入了破产管理人制度,使得很多工作和决策由管理人来负责,并且落在了实处;同时,还赋予了债权人会议更多的权利,这使得法官不再是破产程序中具有绝对优势的主导力量。

第一,破产管理人的引入,使得法官不再是破产程序中最重要的主导力量。

根据新《企业破产法》的规定,法院受理破产案件的同时,应当指定管理人。

所谓管理人,指破产案件受理后依法成立的,在法院的指导和监督之下全面接管债务人企业并负责债务人财产的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等事务的专门机构。

①新《企业破产法》所规定的破产管理人制度具有以下的特点:其一,服务的专业性。

根据《企业破产法》第24条的规定,破产管理人必须由特定的社会中介机构或者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担任,他们具有处理企业破产过程中有关的法律、经济及社会问题的能力,能够维护破产债权人的利益。

其二,机构的独立性。

在破产程序中,基于各方的利益需要而设立的破产管理人中,不能有任何一方利害关系人,其机构并不是破产人的附属,而是有自己独立名称的、为破产人提供管理服务的独立机构。

其三,职责法定性。

《企业破产法》第25条明确规定了破产管理人履行的职责,同时为了满足特殊的需要,该条第一款第(九)项规定,包括人民法院认为管理人应当履行的其他职权。

破产管理人的职权的范围不能自我设定权利。

其四,服务的有偿性。

破产管理人从事破产清算工作,协助破产人进行破产财产的管理、清算,甚至帮助其进行重整、和解等工作,有权要求破产人提供报酬,作为其服务提供的对价。

②由于管理人所具有的上述特点,使得破产案件中大量的工作由管理人作为专门机构独立负责,而人民法院承担更多的是监督与指导的职责。

第二,债权人会议权力的扩大,进一步淡化了法官在破产程序中的主导地破产法专题纪红勇浅谈法官在破产重整程序中的角色①②王欣新著:《破产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7页。

刘新东:“破产管理人制度的五个基本问题”,载《中国律师》2008年第1期,第78页。

第20辑位。

根据新《企业破产法》第61条的规定,债权人会议行使下列职权:(1)核查债权;(2)申请人民法院更换管理人,审查管理人的费用和报酬;(3)监督管理人;(4)选任和更换债权人委员会成员;(5)决定继续或者停止债务人的营业;(6)通过重整计划;(7)通过和解协议;(8)通过债务人财产的管理方案;(9)通过破产财产的变价方案;(10)通过破产财产的分配方案;(11)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由债权人会议行使的其他职权。

通过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新《企业破产法》赋予了债权人会议对管理人的监督权,以及决定继续或停止债务人营业的权利。

第三,债权确认不再赋予审理破产案件法官实体裁判权,进一步削弱了破产案件法官的权力。

新《企业破产法》第58条规定:“依照本法第57条规定编制的债权表,应当提交第一次债权人会议核查。

债务人、债权人对债权表记载的债权无异议的,由人民法院裁定确认。

债务人、债权人对债权表记载的债权有异议的,可以向受理破产申请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根据上述规定,审判破产案件的法官不再对异议债权享有实体裁判权利,只是对其进行形式上的裁定,若债务人、债权人对债权登记表记载的债权有异议的,可以另行提起诉讼。

这一规定,取消了就破产法所规定的审理破产案件法官对异议债权一裁终局的裁判权,进一步削弱了破产法官在破产案件中的优势地位。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新《企业破产法》的其他相关规定,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新《企业破产法》的框架下,债权人会议的角色有所加重,管理人则成为了破产程序的中心,而审理破产案件法官的主要职责是对破产程序的指挥和对相关主体的监督,其角色定位趋向于消极被动。

相关主题